唐初三次出使印度的使者——王玄策

時間:2012-04-22 14:32來源:西安晚報 作者:封五昌 點擊: 載入中...


日本人撰寫的有關王玄策事跡的小說

 

  在唐與天竺(古印度)的文化交流史上,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物,自然首推玄奘(俗稱“唐僧”)了,加之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的渲染,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除了玄奘之外,還有一位與其同時代、對唐與南亞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的人物,卻鮮為人知。他就是曾經(jīng)三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

  王玄策,洛陽人。唐太宗時,曾為黃水縣(今廣西羅城西北)令。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他首次奉旨出使天竺。這次,他是作為正使、朝散大夫李義表的副使,伴隨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使者去天竺(此時玄奘尚未歸國)。當時,他們走的是新開通的吐蕃(西藏)、泥婆羅(尼泊爾)的“車道”,這比玄奘去印度時走的路線要近。唐朝使團在泥婆羅,受到國王那陵提婆的款待(公元647年,泥婆羅遣使入唐,隨帶菠棱、酢菜、渾提蔥等。其中菠棱即菠菜。據(jù)《冊府元龜》記載,菠菜就是此次傳入中國的)。王玄策一行在天竺受到國王尸羅逸多(中譯戒日王,玄奘旅居印度時,曾和他會晤)的熱情接待。此次,他們在天竺留居了近兩年,曾在王舍城北耆阇崛山瞻仰佛跡,鑿石為銘,又在摩訶菩提寺(大覺寺)立碑,記下使團的活動情況和觀感。歸國時帶回了尸羅逸多饋贈給大唐的火珠、郁金和菩提樹等。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以右衛(wèi)率府長史銜作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仍取西藏、尼泊爾“車道”,再次至中天竺。但是,由于國王尸羅逸多駕崩,其國發(fā)生內(nèi)亂,叛臣阿羅那順自立,發(fā)兵阻止王玄策一行入境。玄策遂只身奔吐蕃(西藏),召吐蕃兵一千二,并泥婆羅騎兵七千西進,旋破中天竺的國都曲女城,生俘阿羅那順,歸長安,獻于唐太宗闕下,唐太宗即拜王玄策為朝散大夫。在這次出使中,王玄策還親手將玄奘主譯的老子《道德經(jīng)》梵譯本(大概是第一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典籍的外文譯本,可惜現(xiàn)已散佚了),交給了東印度迦摩縷波國(阿薩密)的童子王,加強了中印的宗教文化交流。

  這里有兩件事需要提及。一是這次隨王玄策一行入唐的有一位印度方士,名叫那羅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有長生不老之術。此人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后客死于長安;另一件事是,上述那位被俘的阿羅那順,后來也客死于長安。唐太宗死后葬于昭陵,唐高宗遵太宗遺詔令設置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賓王石刻像,阿羅那順也與突厥頡利可汗、吐蕃贊普棄宗弄贊、新羅樂浪郡王金貞德等共十四尊石像,并列于昭陵司馬北門之內(nèi)。

  唐高宗顯慶二年至龍朔元年(公元657~661年),王玄策奉詔第三次取道西藏、尼泊爾“車道”出使中天竺,目的是奉送佛袈裟到摩訶菩提寺。抵達后,在該寺建立了第二碑記?;貒鴷r,印度高僧伽跋摩隨使團來唐。另外,在經(jīng)迦畢誠國時取得佛頂骨舍利一片,帶回長安,供奉于宮中。歸國后,王玄策又根據(jù)摩訶菩提寺彌勒圖像,親自督工在長安敬愛寺建彌勒塑像一尊。

  王玄策三次出使南亞天竺等國,大大宣揚了唐帝國的國威,對7世紀中葉中國與南亞各國的文化、宗教交流,建立了特殊的功勛。他曾撰《中天竺國行記》,已佚,《法苑珠林》等書中僅存零星遺文。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楊一清三次出任三邊總制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