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海北部海底發(fā)現的甲午海戰(zhàn)沉船致遠艦中,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陸續(xù)出水重見天日。引人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沉船中還發(fā)現了北洋海軍將士遺骸。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fā)掘領隊周春水告訴記者。除發(fā)現大量文物外,還在軍官艙附近發(fā)現七八具骸骨,這些遺骨被發(fā)現時已不完整。
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黃海海戰(zhàn)中,由艦長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戰(zhàn)斗中試圖撞擊敵艦,最終戰(zhàn)沉,艦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難。考古中發(fā)現的這些遺骸應是致遠艦中的官兵。
周春水說,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考古人員目前已經打撈出水的沉船相關文物種類有60余種,數量有100多件,致遠艦的舷窗也于4日打撈上岸。
考古人員介紹,隨著水下抽沙工作的進行,他們從大量泥沙中,也發(fā)現了一些船體構件,其中一些還帶有文字。在出水的大量文物中,同樣包含了一些當時船員的生活用品,這將為研究當時船員的海上生活提供重要依據。
周春水說,是否打撈致遠艦尚未提上日程,需要建立在進一步考古調查的基礎上。目前考古工作還沒有正式進入文物大規(guī)模提取階段,出水文物都是在抽沙過程中從泥沙中剝離出來的,為保護沉船船體結構,考古隊并未對散落在海水中的大塊船體甲片進行撈取,這些需等到將來船體打撈工作計劃出臺后,再著手進行。
長眠于黃海海底的致遠艦,被考古人員命名為“丹東一號”.包括印有“致遠”字樣的瓷盤碎片等諸多文物,相繼被打撈出水。
負責配合考古人員進行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的丹東港集團一位負責人稱,2013年,丹東港集團開發(fā)丹東海洋紅港區(qū)時,在新港清淤過程中發(fā)現水下有異常磁力顯示,可能存在沉船。丹東港迅即邀請文物部門介入調查。
2014年,考古人員在水下打撈起這艘沉船的第一塊殘片,讓這艘沉船的身份漸漸浮出水面。這是一塊帶有翻卷創(chuàng)傷的鍛制鋼板。由于長期埋藏于水下泥土之中,保存十分完好。殘片上面的雙排大型鉚釘孔清晰可見,根據鍛造的分層特點,初步斷定這艘沉船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中日甲午海戰(zhàn)沉沒戰(zhàn)艦。考古人員將其命名為“丹東一號”.
2015年8月,國家文物局開始對沉船進行重點調查和打撈,諸多文物被打撈出水。
周春水告訴記者,從打撈起的文物可以斷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zhàn)致遠艦。一組上面寫有繁體“致遠”字樣的瓷器碎片是最直觀證據。
這艘沉船絕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從桅桿至艉部約50米,寬9-10米,體量在1600噸左右。整個船體外輪廓形態(tài)保存尚可,但艙中損傷較大,雜亂分布碎木板、鐵板等物品,并發(fā)現多處火燒跡象,調查中還發(fā)現炮、子彈等武器彈藥殘件,伴出有大量鉚釘鐵甲板、木質船材等遺物。 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