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廟鎮(zhèn)有一倉頡村,可是倉頡與楊廟的淵源,長久以來無人考證,資料也無人整理。只是有人知道,2004年楊廟曾出土了印有“倉頡”字樣的文物,證明了倉頡與楊廟存在淵源。楊廟鎮(zhèn)有位91歲的趙瑞智老先生,花了30年時間,整理與倉頡有關的資料,編纂成書,成了目前唯一一本記錄倉頡與楊廟淵源的文獻資料。據(jù)趙老先生的這本書中記載,曾有一座倉頡的墓葬在楊廟的山岡上,由于后人保管不善,毀于一旦。
受奶奶影響 長大后成了一名“史官”
趙瑞智老人今年91歲了,退休前曾在邗江區(qū)的多個鄉(xiāng)鎮(zhèn),參與編纂當?shù)氐牡胤街竟ぷ?。趙瑞智老人笑言,他是一名“史官”.
趙瑞智說,他當這名“史官”,還是受奶奶的影響。“我爺爺是清朝人,曾在甘泉縣的北善應鄉(xiāng)、揚州北門一帶的大儀鄉(xiāng)擔任總董事。”趙瑞智說,總董事一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鎮(zhèn)長。
趙瑞智的爺爺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由于沒見過爺爺,奶奶在他出生后,就一直講爺爺當官的故事。“可以這么說,我是聽著奶奶的故事長大的。”由于常年受奶奶講故事的影響,趙瑞智逐漸對歷史產(chǎn)生了興趣。
參加工作后,趙瑞智曾在多個崗位上歷經(jīng)磨煉,后組織上看中了趙瑞智在文字方面的才華,派他參與編纂地方志。
去蘇南考察 萌生了整理倉頡資料想法
上世紀80年代,趙瑞智和編纂地方志的同事去蘇南考察。正是這一次的考察,讓他萌生了整理倉頡資料的想法。
“當時我們參觀蘇南的一博物館,博物館內有倉頡的資料,當時我就想,我們楊廟不是有一個倉頡村嘛,但是好像從來沒有人編纂過有關倉頡與楊廟的史料。”他說,2004年,楊廟鎮(zhèn)出土了一文物,文物上印有“倉頡”的字樣,印證了倉頡與揚州存在淵源。
想到這,趙瑞智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手頭沒有現(xiàn)成的資料,想要編纂有關倉頡與楊廟的史料,困難可想而知。“我總結了兩個辦法,搜集報紙資料、地方志史料,采訪‘活字典’(在世的老年人),從中挖掘倉頡與楊廟的線索。”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旦報紙上有倉頡與楊廟的報道,趙瑞智就會記錄下來。“‘活字典’說的話也不能全信,畢竟他也是從長輩那聽來的,要有史料佐證才行。”趙瑞智說,他記錄下的每一個字,都要經(jīng)得起推敲。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不予采信。
寫書《山村摘影》 記錄倉頡與楊廟
一次,在編纂楊廟的史料中,遇到了“句城塘記”一詞。“我按照正常的讀音,第一個字‘句’念ju,一位年長者糾正我,說不對,這個字應該念‘gou'.”趙瑞智老人回憶道,當時他還不相信,和年長者爭論起來。“長者告訴我,不信去查《康熙字典》。”
“回家一查《康熙字典》,果然是念'gou'.”趙瑞智說,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他從這件小事中吸取到了教訓:凡事都應該認真對待。
吸取了教訓的趙瑞智,對于史料的較真,可以說達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倉頡畢竟是先前人物,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很少,很多是關于他的傳說,對于這些傳說,我會考證后再采信。”他說,經(jīng)過30年的搜集資料、編纂,終于編成了記錄倉頡與楊廟的一書《山村摘影》。
“’山村‘說的是楊廟,楊廟是丘陵地形。’摘‘是指摘錄,書中的很多資料是摘錄來的。’影‘則是有記錄的意思。”他說,書中記錄了楊廟的由來,以及倉頡與楊廟的淵源等。
書中考證 楊廟山岡上曾有一座倉頡墓
記者粗略翻看了一遍《山村摘影》?!渡酱逭啊分杏涗浟藯顝R的山岡中,曾有一座倉頡墓。
“有多位當年在世的老人向我證實,在他們小時候,楊廟的山岡上,曾有一座倉頡墓。倉頡墓的墓碑上,還記錄有文字。”趙瑞智說,他查詢了相關資料后,也發(fā)現(xiàn)有倉頡墓葬在楊廟的記錄。
“很可惜的是,在后來人們農(nóng)業(yè)開發(fā)中,由于要挖水渠,破壞了倉頡墓。”趙瑞智老人說,這也是他編纂《山村摘影》過程中,感受到的最大的遺憾。
【延伸閱讀】 造字圣人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稱史皇氏,陜西白水縣陽武村人(一說是河南南樂吳村人),傳為軒轅黃帝左史官,其圣誕日為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jù)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chuàng)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chuàng)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zhèn)}頡”.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fā),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圣人” ;《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jīng)自立為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