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民國時已開始

時間:2014-10-14 17:08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近些年關于漢字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話題,在網(wǎng)上一直有爭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網(wǎng)友總結了很多字,用以表達簡化后漢字失去原來的“靈魂”,比如:產(chǎn)不生,厰空空,面無麥,運無車,導無道,飛單翼、開関無門……以上圖為網(wǎng)友調(diào)侃簡化字:


    1、沒有心如何愛?2、回望故鄉(xiāng),已不見郎。3、不講道義,因爲不關我事。4、不能相見,怎能相親。


    每當漢字掀起一股熱潮的時候,漢字的“繁簡之爭”總是會被拿出來議論一番。簡體字方便書寫記憶、繁體字更有文化內(nèi)涵。如今,全球不同地域華人把簡體字和繁體字作為通用漢字,文字的不同帶來了文化上的爭論。在很多人看來將繁體簡化是一種錯誤,重新恢復繁體字的聲音這些年也一直沒有間斷。實際上,漢字的簡化并非始于新中國成立以后,從漢字發(fā)展的歷史上來看,繁化簡乃至簡化繁的爭論就一直沒有中斷過。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電腦時代的人們不再用筆而用鍵盤錄入文字,人們又開始認真思考簡化的漢字背后失去了些什么。


 

 

歷史    漢字簡化民國時已開始

 


    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的字形就隨著時間推移進行著漫長的演化,基本遵循由繁至簡的過程,到了楷書,漢字已演變成一種十分規(guī)范成熟的文字樣式,按臺灣文化學者林谷芳的話說,到楷書時,中國文字已定型,楷書穩(wěn)定性極高,它不僅符合古代六書的造字原則,而且它還代表漢字美感的定型。


    新中國成立后,漢字簡化運動全面鋪開,但事實上,簡化漢字的風潮在民國時就已出現(xiàn)。1920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1922年,錢玄同又提出8種簡化策略。胡適也贊揚“破體字”的創(chuàng)造與提倡是一件“驚人的革新事業(yè)”.1935年,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郁達夫、郭沫若等200多名文化教育界名人聯(lián)合發(fā)起了手頭字運動,呼吁將“手頭字”(實際書寫中已經(jīng)習慣性簡化的字)當作規(guī)范漢字推廣。隨后國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北大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制訂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公布了324個簡化漢字。當時的簡化漢字還有三條原則:以述而不作之原則;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采用; 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但此次簡化文字遭到以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為代表的反對派堅決阻止,這次由政府主導的漢字簡化最終流產(chǎn)。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漢字簡化實際上從抗日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時就開始了,當時使用的一些簡化字被稱為“解放字”.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漢字簡化被賦予的一項重要使命是促進掃盲運動,讓更多文盲能夠更便捷地掌握漢字讀寫能力。在解放之初,全國文盲率在80%以上,特別是在農(nóng)村,整村文盲的情況極為常見,人們不會傳書送信,只能靠托人帶口信來傳遞信息。


    1951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并于1952年下半年擬出《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收錄了比較通行的簡體字700個。毛澤東閱該稿后指出:“擬出的700個簡體字還不夠簡。做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guī)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guī)律地進行簡化。”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在提請國務院審核后正式實施。整個方案共收錄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分四批推行。


    漢字簡化后得到了許多支持的聲音,特別是對于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文盲來說得到了熱烈響應,冰心也在《光明日報》上發(fā)文表示“我是一萬個贊成漢字簡化的”,“這個念頭可以說是在五十幾年以前,我開始學寫我的學名‘謝婉瑩’三個字的時候,已經(jīng)萌動了。”漢字的簡化和漢字拼音化方案在當時也引起了一些知識分子的質(zhì)疑和反對的聲音,他們多數(shù)因此在1957年被指責“對文字改革進行惡毒的攻擊”,劃為“右派分子”遭到批斗。


 

 

現(xiàn)實    恢復繁體字不可能

 


    “不是漢字不能簡化,關鍵是怎么簡化。古代很多俗體字實際上就是簡化字,有許多是草書楷化, 這些是可以的,是有根的。”人民日報總編室一讀室主任、學者楊立新認為,漢字許多簡化方式過于隨意,導致了現(xiàn)在漢字識別和使用上的諸多問題。楊立新在他的博客中開設了“簡化漢字指瑕”專欄,闡述了漢字簡化后帶來的一些文字上的弊端和謬誤。


    “比如恥辱的‘恥',正體字右邊是’心‘,應為’恥‘.’耳‘與’心‘的結合,就是耳聽批評,內(nèi)心羞愧。在古人看來,耳朵和心靈都是敏感的器官,人因聞過乃心生羞愧,因而耳赤面熱,這是人的本性使然。這個字本來就是恥辱觀的最好體現(xiàn)。而簡體右邊寫成’止‘,實際上是’心‘在隸變過程中發(fā)生的訛變,而且筆畫并沒有變簡。”楊立新說。


    漢字簡化讓許多現(xiàn)代人不識繁體字,不懂文字來源和構造,從而惹出了許多笑話。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曾刊發(fā)了一篇文章引發(fā)教育界的轟動,這篇文章的標題叫做“北大圖書館沒有《后漢書》”,原來是一位教授在北大圖書館借閱原版的《后漢書》,恰好書名上“後漢書”三個字都是繁體字,結果不認識繁體字的圖書管理員便告知沒有此書。而在某年元宵晚會上,主持人董卿將歐陽修《生查子》中“花市燈如晝”的“晝”字,念成了“書”字。其實是“晝”的繁體“晝”與“書”的繁體“書”相像,撰稿進行繁轉(zhuǎn)簡時出了紕漏。


    “如果不認識繁體字,就無法讀古籍,許多簡體版本的古代著作其實包含了很多錯誤。”楊立新表示,即便是錢文忠這樣的專家學者都曾因此犯錯。他指出錢文忠在其著作中對《水滸傳》中武大郎的綽號“三寸丁谷樹皮”進行了考證,認為“丁谷”二字或系外族語詞之漢語譯音。其實這是錢文忠看簡體版得出的謬誤,因為在原版中,“谷”應為“谷”,谷樹皮是一種粗糙有斑點的樹皮,形容武大郎十分貼切。“如果錢教授看到的是繁體本的《水滸傳》,他就絕不會擅將’谷樹‘腰斬,望文生義出什么’丁谷‘來。”楊立新在博客中寫道。


    楊立新還指出,在如今電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轉(zhuǎn)換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許多人習慣性地使用電腦中的繁簡轉(zhuǎn)換程序,但殊不知,當年的簡化字方案常出現(xiàn)將多個同音繁體字歸為同一個簡體字的情形,而電腦在進行簡轉(zhuǎn)繁時卻無法進行區(qū)分,就出現(xiàn)了不少啼笑皆非的錯誤。比如繁體字中“乾濕”、“樹干”、“干戈”中的“乾”、“干”、“干”在簡體字中被統(tǒng)一成“干”,但在重新翻回繁體時就會錯誤百出,如大陸某洗手間中的“干手器”(應為“亁手器”)就被臺灣媒體引為笑談。同類的錯誤還包括東單路口的一個花壇上,將十二地支中的“丑”誤轉(zhuǎn)為“丑惡”的“丑”.


    “恢復繁體字是不可能的,但漢字簡化讓我們的文字丟掉了很多東西,現(xiàn)在的人應該多學一些繁體字。”楊立新建議,在中小學教學中逐步地引入一些繁體字教育,在講解文字的時候,適當?shù)靥骄孔衷?,介紹其繁體字寫法,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知道這個文字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文字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從文字中了解更多知識,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興趣。而他認為,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必須達到識寫繁體字的水平,這是做文史的基本功,尤其是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專業(yè),更應該加強繁體字學習,否則連古籍、文物都看不懂。 J227


 

鏈接    《漢字聽寫大會》成人書寫全錯漢字

 


    釋 義(用例)


    接連地來到;一再遇到?!秶Z》: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


    國都及其附近的地方?!侗饼R書》:遷世宗大將軍府從事中郎,監(jiān)京畿事。


    指選拔錄用優(yōu)秀的人才。韋昭《吳書》:李肅善論議,臧否得中,甄奇錄異,薦述后進,眾以此服之。


    等到。晉·陸機《長歌行》:迨及歲未暮,長歌承我閑。


    指山的彎曲處。宋·歐陽修《永州萬石亭》:作詩示同好,為我銘山隈。左右手行事錯亂。比喻倒行逆施?!豆茏印罚翰幻饔诜?,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指去掉雕飾,崇尚質(zhì)樸?!逗鬂h書》:及光武中興,斫雕為樸,六宮稱號,唯皇后及貴人。


    藜和藿,指粗劣的飯菜。聞一多《奇跡》:這心是真餓得慌,我不能不節(jié)省點,把藜藿權當作膏粱。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梁實秋千字作文被老師勾抹所剩無幾
  • 民國時有"神仙"因詐取錢財被槍決
  • 民國時電影明星胡蝶月薪2千元
  • 民國時期曾因女子穿著“艷俗”取消“摩登裝”
  • 民國時期的“超女”選秀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