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曾有人提“廢滅漢字”

時間:2014-10-10 10:42來源:大西北網(wǎng)-北京晚報 作者:邱偉 點擊: 載入中...

    央視《漢字聽寫大會》成人聽寫團的正確率僅為8%,而現(xiàn)實生活中,一則“大學生手寫400字簡歷24個錯字”的新聞也讓不少人想到自己提筆忘字的尷尬經(jīng)歷。數(shù)字化時代,人們長期使用鍵盤打字,很少有機會一筆一畫書寫中文,這些年來,“漢字危機”、全民患上“失寫癥”的話題屢屢被提及,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正成為令人憂心的文化現(xiàn)象。


    有評論認為漢字正在經(jīng)歷百年來的第四次危機,即由漢字手筆書寫向漢字鍵盤或語音錄入的巨變所引發(fā)的母語情感的淡化。數(shù)字時代如何看待漢字的未來,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提筆忘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但不必憂心忡忡,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傳播技術的變化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之中,這更有利于文化的發(fā)展,而非文化沒落的表現(xiàn)。


 

百年來漢字幾度危機

 


    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現(xiàn)場體驗團的成人們被“間歇”、“熨帖”、“黏稠”這些并不算生僻的詞難倒,“癩蛤蟆”一詞只有30%的人寫對,這被戲稱為“一只‘癩蛤蟆’難倒七成人”.在這個數(shù)字化時代,一項針對書寫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37%的人經(jīng)常提筆忘字,甚至很多不難的字都忘了怎么寫;22%的人要寫字時首先想依靠的是電腦,而不是筆;16%的人覺得除了名字寫得還行,其他字基本沒法看;13%的人去外面聽課或者開會,最怕的就是記筆記。


    漢字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結構,糟糕的是,在電腦輸入法的競爭中,拼音輸入法憑借自身優(yōu)勢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長期依賴拼音輸入,讓記憶漢字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走向了拼音化,當人們在不得已時手寫,卻發(fā)現(xiàn)因為忘記漢字的具體構造而難以下筆,漢字手寫遭到?jīng)_擊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不由讓人想到漢字在一百年來的生存競爭中遭遇過的險境。


    漢字書寫的繁難與文化傳播普及性和便捷性需求所產(chǎn)生的矛盾由來已久。近代以來,一些國家對文字進行了拼音化改革,中國知識分子通過向外國學習,也看到了拼音文字在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巨大作用。早在甲午戰(zhàn)爭和變法維新的國事動蕩、人心思變的年代,一些力主變法圖強的知識分子考慮到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yǎng)人才,就要克服艱澀難學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于是形成了清末切音字運動。


    在民國初年,有學者提出漢字難識,難寫,妨礙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提出中文改革運動,希望減少學習中文的困難,提出了“廢滅漢字”,采用羅馬字(拉丁字母)拼音的問題。陳獨秀、胡適當時均表示贊成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后來逐漸發(fā)展成為國語羅馬字運動。在討論中,贊成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意見居多。錢玄同表示對用羅馬字母拼寫漢語有信心。傅斯年主張漢字絕對的應當用拼音文字替代。1928年9月,蔡元培主持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當時正值土耳其政府頒布《新文字法》,大力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運動,這對推行國語羅馬字起了鼓舞作用。不過在隨后的幾年中,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分子的圈子,最終走向低潮。


    漢字沒有在文化革新的生存競爭中被自然淘汰,顯示出堅忍的生命力。然而在如今的數(shù)字時代,書習慣的改變又一次帶給漢字不可預知的未來。有人將全民患上“失寫癥”視為漢字文化的沒落,認為拯救漢字書寫刻不容緩。也有人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因為人的書寫能力用進廢退,這是自然法則,提筆忘字是新技術帶來的客觀反映,是正?,F(xiàn)象。絕大多數(shù)人提筆忘字只是暫時性失憶,書寫手段的變化確實有一定的沖擊,但通常情況下并不會嚴重到影響漢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響漢字傳承,而且人們依舊可以復習字的寫法去喚醒記憶。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形勢下,書法越來越受喜愛也為漢字和中國文化傳承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專家觀點: 提筆忘字不必擔心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文字的重要功能在于記錄、傳播和溝通,從毛筆到鋼筆,到圓珠筆,是文字書寫方式的變化,這個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把寫字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更多人能夠進入到書寫和傳播之中。到了鍵盤時代,變化又有所不同,這個時候,更便捷高效的輸入方式替代了原本的書寫手段。事實上,非獨文字的書寫如此,更多的領域中,都有類似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很多的謀生手段,變成了少數(shù)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將來,寫字也許會變成一種培育自我修養(yǎng)的方式。


    “從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狀況來看,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總是朝著更簡單的書寫、更高速的輸入、更快的傳播發(fā)展,以前大量低效率的輸入和傳播被高效的方式所替代。因此能夠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播之中,這更有利于文化的發(fā)展,而非相反。”


    雖然漢字存在諸如提筆忘字的問題,但張曉明覺得不要把問題看得太重,因為書寫技術和傳播技術的變化本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上看,每一次發(fā)展中的機遇,積極的效果都要大于消極的影響。“使用拼音的方式輸入,確實要快得多,這本身也是傳播發(fā)展的趨勢使然,不可避免。但這種影響是一時的,并不意味著以拼音文字為基礎的鍵盤輸入會導致漢字消亡。”


    張曉明認為,高技術要和高情感相配套,效率是功能性的,功能性的東西是標準化的,一味講求效率,是循著競爭、淘汰、升級的經(jīng)濟規(guī)律發(fā)展的,而科技發(fā)展得越高,相反的趨勢就會顯現(xiàn)出來,也就是人們在追求效率之外,會去追求個性化表現(xiàn)。和標準化相比,個性化是向著另一個方向走。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提到,社會高技術越多,人們就越希望創(chuàng)造高情感的環(huán)境,用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民間藝術與電腦社會相平衡,手工做的被單很受歡迎。


    “你走得快,它要求走得慢;你強調(diào)效率,它強調(diào)體驗。所以追求效率的功能是工業(yè)化的邏輯,而追求個性化、體驗性是后工業(yè)的邏輯,現(xiàn)在很多地方講慢城,比如麗江的品牌是‘發(fā)呆',而’發(fā)呆‘里面是沒有效率的。”張曉明認為,隨著工業(yè)革命任務的基本完成,另一種規(guī)律會慢慢走向支配性地位,因為人是要平衡的,不能無休止地提高效率,市場競爭得越厲害,標準化的東西價值會越來越低,非市場的東西價值越來越高,大眾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樣化,所以工業(yè)化之后人們會返回手工制作,比如最高檔的汽車會是手工打造的。


    如今已經(jīng)有了電子紙張可以手寫輸入,在張曉明看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回歸手寫輸入,因為手寫的歷史比鍵盤的歷史要悠久得多。“在標準化時代,個性化是多余的,似乎是有錢有閑才能有個性,而未來的發(fā)展,個性化會成為生存需要,也就是說你沒有個性,就沒有成功的機會,這會成為新的經(jīng)濟規(guī)律,所以提筆忘字這事不必操心,漢字會從追求傳播效率走向新的階段。”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傅斯年大罵“文化漢奸”:快滾!
  • 至情至性傅斯年
  • 民國初期革命黨為何與袁世凱聯(lián)手打壓昔日盟友?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