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史圖博的海南行:曾被要求祈雨

時間:2014-05-06 08:30來源:??谕韴?作者:彭桐 點擊: 載入中...

  隨著時間的巨輪滾滾向前,歷史總會給人驚奇。1932年,德國學者史圖博深入海南中西部探尋“黎族原生態(tài)圖”,一路上迂回輾轉(zhuǎn),除了克服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向大自然挑戰(zhàn)。透過灑在他所著《海南島民族志》的斑斑汗跡,我們依然可以感知他攤手一笑中沾滿酸甜苦辣的百般滋味。那些逝去的情景,有趣味,也見精神,值得細細品味。


 

偶成“座上賓”常被“驅(qū)出境”

 


  1931年和1932年連續(xù)兩年,德國生理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史圖博兩次在海南島考察旅行,他所遇到的漢商有熱情地幫助他的,也有對他極不信任的,都是因為他典型的歐洲人的相貌。有“旅行記”存于世的第二次,史圖博記載了他在海南中西部黎區(qū)不斷遇到的“麻煩”,以及漢商“搗鬼”使他經(jīng)常“倉皇出逃黎村的狼狽”.


  史圖博在他的海南旅行記中稱:8月7日,美孚黎的大村子荷樂(今昌江縣武烈村)恰巧舉行祭宴,男子們差不多都有幾分醉意,看到史圖博一行高興地請他們?nèi)胂?,又敬酒又請吃。然而轉(zhuǎn)眼氣氛變了,村民們說打獵之前村里不能留外人,要求外人立即離開。原來,漢商曾說過外國人要為害村子,會用妖術把村子的“寶物”帶走。


  而在另外同樣有漢商的黎村,史圖博又碰到完全相反的情況。當時七叉的侾黎正與松巖美孚黎械斗,12人死亡。當史圖博一行到達時,雙方已進入談判階段,作為調(diào)停人的漢商要求史圖博一起去會談。作為“特派代表”,史圖博在桌上桌下受到了特別“禮遇”.


 

時常“被醫(yī)生”偶爾“變國王”

 


  在海南一路考察旅行中,史圖博還常被“自己人”弄出尷尬來,但尷尬處境并沒有影響他的調(diào)查研究工作,反而使他借助相關線索,有了更為全面細致的調(diào)研和意外的收獲。正如他在《海南島民族志》一書中所說,“牙維以及我們所走過的海南島中部昌化河中游的全部行程,在以前還沒有歐洲人到達過,因此我們得到許多收獲。”


  史圖博記載稱,8月4日,他們轉(zhuǎn)移到離牙維之間約五公里的小山村街站(今昌江縣雞心村),村長留他們住其家里,使他們能同其家人有較多接觸。同史圖博作伴的漢族搬運夫為了顯示權威,對美孚族說他是外國的國王。那時恰好正逢夏旱,村民們一再請他祈雨,“在這場合,我經(jīng)常被難倒了,他們對外國人的信仰是很大的。”


  除了偶爾被認作是能呼風喚雨的“國王”,更多的是史圖博“被醫(yī)生”,幾乎沿路都有黎人要求他這位紅頭發(fā)白臉龐勾鼻子的域外“神醫(yī)”給治病。在緊張失措之余,史圖博還真的對當時當?shù)亓餍械募膊∵M行了研究,而后這些都詳細地寫在他于德國出版的書中。


 

看見的虔誠和看不見的神靈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冶基善,在海南島進行了幾十天的徒步考察;1928年,法國傳教士薩維納也曾踏足海南五指山黎區(qū)。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兩次深入海南島黎區(qū)的史圖博,是從生理學和人類學兩方面,既關注黎族人的生理、語言、習俗、生產(chǎn)、生活、族源和分類等,還帶著問題來考察,特別關注人的靈魂與信仰。


  史圖博在海南旅行中發(fā)現(xiàn),因受到人心蠱惑,黎族山村人對外來陌生人懷有明顯的恐懼心情和警惕的心理,不僅讓考察人員“住下來沒有希望”,還常使他想找個當?shù)叵驅(qū)б渤闪穗y題。


  “能看到不愛說話的村民的純真與虔誠,也能看到他們對祖先與神靈的無比敬重!”史圖博在搜集還很原始的在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都具有特色的黎族文化資料的同時,搞清了黎人許多事情都跟神靈有關,還對黎人“拜神”有專門的記錄。


  史圖博在旅行記中說:“海南黎人相信他們的祖先有個小孩,小孩的母親產(chǎn)后去世,從此這個小孩由一只鳥用糧食喂養(yǎng)。黎族婦人為了紀念這件事,為不失掉鳥的模樣而文身。”


 

讀懂的黎人與讀不懂的隱居

 


  史圖博在海南考察旅行,在黎族山區(qū)一路上遭遇族系戰(zhàn)爭,看到最多的是美孚黎與侾黎的械斗,他因這兩種黎民械斗而不能夠按原定計劃進行考察,有時為避開“間接傷害”還繞道行走。耳聞目睹多了,史圖博了解到美孚黎分布雖然不是很密集,但卻與外界界限分明,并且不與其他黎族支系締結密切關系。“晚到”的侾黎多半要租美孚黎的土地耕種,土地與租金往往是雙方發(fā)生糾紛的原因。


  史圖博看到的黎族茅草屋,是“門口順橫梁方向開,而不是開在檐墻上,這是典型的黎族住宅的特征”;他看到較多黎族民居是,“房屋是極不規(guī)則地散建在竹叢的圍墻里邊,村里并沒有正規(guī)的道路。”


  白沙峒黎族的房屋,令史圖博想起印度支那和南洋等地的那種木椿建筑。而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很多村落建在適宜耕種水田的地方。村落大部分都位于比稻田較高的斜坡或梯田上,周圍被高高的、似乎通不過去的竹林圍著,芒果、荔枝、菠蘿蜜及高大的“加利腰達”椰子樹在旁邊映襯著。“再也沒有比黎族的家居擺設更簡單的了,他們習地而坐,晚上鋪上藤席睡覺,白天則把藤席卷起來。”


  發(fā)現(xiàn)了黎人居住的特點,史圖博確信黎民隱居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外界入侵和干擾,后接受漢化影響才逐漸從隱蔽走向開放。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