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喝個酒,都會往空調(diào)屋里一坐,優(yōu)哉游哉。那么在古代,炎熱的夏季,人們宴飲時,是怎么防暑降溫的呢?
我們知道,早在先秦時代,我國的集市上就有了飲食店,《鹖冠子·世兵》說:"伊尹酒保,太公屠牛。"《古史考》也說:"屠牛于朝歌,賣飲于孟津。"與此同時,我國也有了冬日取堅冰藏之,供夏季取用的做法,冰當然是古人宴飲時的主要降溫原料。如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東周凌室遺址和北魏時的冰殿遺址,都是這方面的明證。其中的冰殿遺址就是在洛陽魏故城西北部的一座夯土臺上發(fā)現(xiàn)的,它就是北魏帝王避暑宴飲的最佳場所,這也為古人開的大酒店和家庭宴飲,起到了很好的啟示作用。
當然,能在冰殿上吃飯的,肯定不是一般老百姓,除了帝王之外,就是那些手握重權(quán)的大臣了。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楊國忠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就是還有穿著棉衣赴宴的,當時的降溫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冰在古代,畢竟是一種奢侈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享受的。夏季宴飲時降溫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搭建涼棚也不失是一種實用有效的方法。還是《開元天寶遺事》上說的,"長安富家子劉逸、李閑、衛(wèi)曠,家世富豪,而好待士,每至數(shù)伏中,各于林亭內(nèi)植畫柱,以錦結(jié)為涼棚,設(shè)坐具,召長安名妓閑坐,遞請為避暑會,人皆羨慕".更有甚者,還有設(shè)水室洞房的,就像《消夏部》上說的,"魚胡恩有洞房,四壁爽安玻璃板,中貯江水及萍藻諸色魚蟹,號魚藻洞".
這有點巧設(shè)佳境,改善飲食環(huán)境,讓人有心靜自然涼的味道。這在古代的酒店中也是普遍運用的。據(jù)《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記載,不論是汴京還是臨安,酒樓食店的裝修都極其考究,大門有彩畫,門內(nèi)設(shè)彩幕,店中插四時花卉,掛名人字畫,這個時候再增設(shè)上降溫的冰盆,會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清涼感覺。
還有,就是在炎熱的夏天,古人也多采用進涼食用涼物的舉措。據(jù)《清異錄·饌饈門》記載,唐敬宗宮廷中有一種"清風飯","用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調(diào),事畢,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供進。唯大暑方作".這么高級的涼食,也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吃得起?!对葡呻s記》中也說:"房壽六月召客,坐康竹簟,憑狐文幾,編香藤為俎,刳椰子為杯,搗蓮花制碧芳酒。調(diào)羊酪造含風鲊,皆涼物也。"
至于用涼物,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達到防暑降溫的目的。在《杜陽雜編》中就曾經(jīng)說到同昌公主宴客時的奇特方法。公主有一天在廣化里宴請賓客,盡管桌子上擺滿了美味佳肴,可由于天氣太熱,客人們都難以下咽。這時公主讓人取來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軒,冷得滿座人都想多穿點衣服。那薄如蟬翼,輕細透亮的澄水帛上浸的就是龍涎,古人說的龍涎,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可以制龍香的一種鯨的分泌物,它有防暑降溫的功效。
古人宴飲時最常用的工具當然還是扇子。這個被稱為"搖風"或"涼友"的降溫寶貝,既可自扇也可讓美人站在旁邊代扇,達到"扇不清涼人自涼"的最佳效果,省電又環(huán)保。為了節(jié)省人力,漢代丁緩還發(fā)明了"葉輪撥風"的納涼工具。據(jù)《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綠色環(huán)保的"空調(diào)房"--涼屋。涼屋依水而建,利用水車的原理將涼氣送入宴飲的室內(nèi);還有的干脆將水送到屋頂,制成人工水簾,讓宴飲的屋子形成一個自然的水簾洞,人們便一下子涼爽起來了。
明代人每逢夏天,還在廳堂中挖幾口井,然后蓋上鏤空的鐵蓋子,鋪上墊子,坐在上面宴飲。這種方法不但簡單而且環(huán)保,一家人坐在上面吃飯,既清爽無比,又其樂融融。
不論何時何地,人們在夏天宴飲時為了防暑降溫,都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總之,活人不能讓尿憋死。翻開歷史看看,歷朝歷代的防暑降溫措施,都曾效果顯著,風行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