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即清高宗弘歷(1711-1799年),是清代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以及最長壽的皇帝,他當了60年皇帝和3年太上皇,活了89歲。他是一位雄才大略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多次用兵統(tǒng)一疆土,對于清朝統(tǒng)治全盛局面的形成,對于中國疆域版圖的最后形成,有著重要作用??涤呵⑹朗侵袊鴼v史上最后一個盛世,康熙、雍正時期是盛世的上升階段,而乾隆時期則是盛世的高峰和終結。乾隆帝又是一個有著深厚的漢文化傳統(tǒng)素養(yǎng)的帝王,重視文化事業(yè),畢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這種收藏又與他對文物的鑒賞、整理、弘傳及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顯現(xiàn)了他的儒雅的生活情趣。
清人有一種明顯的向傳統(tǒng)復歸的心理態(tài)勢,這種心理與當時整個時代環(huán)境相匯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一股復古潮流。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可算是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
收藏熱中的宮廷與社會
對于源遠流長的皇室收藏,它不僅是“宜子孫”的一筆寶貴財富,也不只是供皇帝個人賞玩的珍稀藝術品,更重要的是這些藏品所具有的強烈的政治與文化的象征意義。
中國歷代宮廷都有收藏文物的傳統(tǒng),清代此風尤盛,特別是乾隆時期,閎富的宮廷收藏達到封建時代的頂峰。后來隨著國勢日衰,外患頻仍,宮廷收藏也屢遭厄運,大量珍貴文物被劫掠、毀損或流散,但仍留存下相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中華歷史文化的實物見證與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在考察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盛況時,應該注意到清代前期、中期文化建設與學術發(fā)展的一些特征。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時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咸以來之學新。”這種“大”與“精”的結合,就使清代文化藝術發(fā)展具有了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總結性,即集傳統(tǒng)之大成的潮流。所謂“集大成”,從本質上講是對傳統(tǒng)的全面整理和總結。如在學術文化方面,有《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的編修;在美術方面,如《營造法式》集歷代建筑之大成,苑囿離宮集公私、南北園林之大成,景德鎮(zhèn)官窯集歷代制瓷之大成,造辦處諸作集歷代特種工藝之大成等。
還應看到,這種總結又與清代文化的復古潮流相聯(lián)系。清政府高度認同漢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漢族文人以選擇古學而維護民族的自尊,維護既有文化底色。同時出于對明政權覆亡的反思,許多人認為禍根就在于明末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叛。鑒于此,清人有一種明顯的向傳統(tǒng)復歸的心理態(tài)勢,這種心理與當時整個時代環(huán)境相匯合,造成了清王朝持久而深入的一股復古潮流。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可算是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清稗類鈔》中有《鑒賞類》,收錄了無數(shù)清人好古董的故事。這種好古之風,更充分體現(xiàn)到清代的仿古瓷器中。
《是一是二圖》為故宮藏畫。圖繪乾隆皇帝身著漢人服飾,正在坐榻上觀賞皇家收藏的各種器物。其身后點綴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山水畫屏風上,懸掛一幅與榻上所坐乾隆皇帝容顏一樣的畫像。上有乾隆皇帝御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長春書屋偶筆。”
圖中乾隆皇帝的畫像具有肖像畫特點,40余歲,其面部刻畫細致傳神,表現(xiàn)出他睿智而自信的神態(tài)。書房中有一組古物,左上角的古銅器為“新莽嘉量”,為王莽在創(chuàng)立新朝時所頒的度量衡標準。其形制乃是據(jù)《考工記》的文字敘述推衍想象而成。這是王莽當時在文化上復古企圖的體現(xiàn)。高置方幾之上的是明宣德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蓋罐,侍童手執(zhí)明永樂青花纏枝文藏草瓶,圓桌上置有明永樂青花雙耳扁瓶及明宣德青花鳳穿花紋罐等。這些古物至今仍珍藏著。通過這幅圖畫,可見乾隆皇帝對古物的癡迷,也可見那個朝代,互動于宮廷與民間的復古之風。
“三希堂”與“四美具”:收藏的巔峰
故宮文物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承襲前朝皇室的收藏。清軍入關進駐北京,也接收了明皇室的文物收藏,包括各種三代銅器、瓷器、書畫、玉石器、典籍等,并且通過努力搜求,征集了一批珍品。以書畫為例,例如晉王珣《伯遠帖》、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著名書畫,都曾載在《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或《石渠寶笈》中,現(xiàn)仍藏在北京故宮。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人摹本)、唐孫過庭《書譜》、唐懷素《自敘帖》等著名法書,曾入存宋元宮廷,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
二是清宮制作。為了滿足皇帝對宮廷日用器皿及各種工藝品的需要,從康熙初年起,清宮內(nèi)府就創(chuàng)立了造辦處??登瑫r期是清代社會發(fā)展的盛世,尤其是乾隆皇帝對各類藝術的酷愛,推動了當時工藝的發(fā)展,工藝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奇制品層出不窮。遺留至今的很多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如玉器、琺瑯器、鐘表、文玩等,都是當年造辦處制造的。造辦處的檔案保存至今,故宮所藏清代工藝美術品,有許多仍可以在檔冊中找到作者是何人,是某年月日開始設計畫樣、做模型,某日完成,以及陳設地點等。
三是新的收藏與征集。除承襲前朝文物、制作新的美術工藝品外,清朝統(tǒng)治者還多方搜求,不斷充實新的收藏。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貢物。朝貢制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體現(xiàn)中央和地方、中心與屬國之間關系的等級制度。清宮收藏有大量貢物,故宮至今仍集中著一批。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清朝特別是作為進貢頂峰時期的乾隆朝,臣工的進貢早已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進貢,內(nèi)外官員都可以進貢,貢品不再限于茶果、吃食等方物,而是種類繁多,如金銀、玉器、古玩、字畫、瓷器、銅器、綢緞織物、皮張、洋貨等等。逢年、過節(jié)、萬壽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貢獻,其中又以進貢書畫、文玩較為討喜。乾隆皇帝在《石渠寶笈續(xù)編·序文》上說:“自乙丑至今癸丑,凡四十八年之間,每遇慈宮大慶、朝廷盛典,臣工所獻古今書畫之類及幾暇涉筆者又不知其凡幾。”
查抄沒收物品也是宮廷收藏的一個來源。清代特別是乾隆時期,許多犯案的官員被查抄,財產(chǎn)被沒收入官。入官之物分為解京物與留變物兩類,解京物也分為兩類,金銀、玉玩、書畫、銅瓷及其他特別貴重之物大部分解內(nèi)府,其余值錢的,含新舊但不一定珍貴之物,都可解崇文門變賣。整個乾隆六十年間因案被抄家的不下200人,其中不乏總督、巡撫、藩臬二司等地方大員在內(nèi),大半都是貪贓所致。他們的珍玩都成了內(nèi)府的收藏。
訪書與刻書、抄書。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室遺存為基礎,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訪求、編刻、繕寫,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圖籍,超越以前各代。清朝統(tǒng)治者以“稽古右文”自命,對圖書典籍非常重視。從順治初年為纂修《明史》即下令搜采明朝史志,康熙、乾隆二帝又廣搜博采天下遺書。為纂修《四庫全書》,乾隆帝數(shù)次下詔求書,并采取獎勵政策,凡進獻百種至百種以上者,分別賞給內(nèi)府初印本《佩文韻府》等書一部;或于精醇之本,高宗親為評詠題識簡端,優(yōu)先發(fā)還;或將藏書家姓名載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末等,后來共采訪得書13781種。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宮秘籍為基礎,又經(jīng)過歷年的搜求,加上清宮編纂刊刻、抄寫的各類圖籍,其收藏之富,超越以前各代。清前期,清內(nèi)府主持編纂、刊刻和抄寫了許多大部頭的圖書。這些圖書不僅在中國圖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成為清宮藏書的重要來源。清內(nèi)府在編刊圖籍的同時,由于康乾二帝崇尚書法,內(nèi)府抄寫書籍亦極為盛行,其抄寫之精、裝幀之美、數(shù)量之大,均可與內(nèi)府刊本書相媲美。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最為有名,同時產(chǎn)生的《四庫全書薈要》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也頗有影響。這些內(nèi)府刊本與抄本,都成為爾后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