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楊念群:生活在清朝比較郁悶

時間:2013-11-10 08:55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尚曉嵐整理 點擊: 載入中...

清朝

 

  一個朝代是否讓人郁悶,不在于它是否有絕世的文治武功,或者疆域有多么廣大,人本身的尊嚴是最重要的。


  給這本書起書名,有很多波折,最終是用了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有一次朋友聚會,大家酒足飯飽之后突然有點像行酒令一樣,各自說覺得哪個朝代是最好的,可以評比一下。有人說唐代最好,有人說先秦最好,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最好……后來我的結論讓大家非常意外,我說明末最好。明末腐爛透頂,但明末也是思想相對自由解放的時代,出了我心目中最大的英雄之一王陽明。那個時代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可以自由結社、自由講會,自由地發(fā)表見解。


  所以,每個時代各有它的弱點,也各有它的長處,主要是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對你來說其中什么是最重要的?,F在網上有所謂“明遺”和“清粉”,大家互相吵到底清代好還是明代好。我不加入這個戰(zhàn)團,但是我的書里面有幾篇文章寫到了,相對于明末,清代在文字獄方面,在人的思想控制方面,要遠遠比明代嚴酷。


  書里面有幾篇文章特別談到清代糟蹋人、折磨人的一些技術,這些技術以后被反復地使用,被延續(xù)了下來。這里隨便講一個治理人心的技術,即清代的思想改造運動,最有名的就是曾靜案。曾靜這個人本來很反叛,投書封疆大吏岳鐘琪鼓動造反,被抓起來送到雍正皇帝那兒,很多人說這個人大逆不道,應立即凌遲處死。但是雍正皇帝說不,殺死他很容易,但是讓他真心歸順我朝太難了。于是雍正寫了很多的諭旨,讓曾靜在獄里閱讀、寫學習體會。一開始曾靜不服,因為他覺得雍正是篡位的,而且干了很多壞事。雍正也不反駁他,就一條一條地把自己怎么樣來治理國家的諭旨經常發(fā)給他看。大約經過一段時間,曾靜徹底服了。最后雍正命人做成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里面有皇帝諭旨,有曾靜的悔過書、思想匯報。此書廣泛發(fā)行,每個書院或者地方學校必須都要收藏,要求全國人民閱讀。雍正皇帝派了兩支宣傳隊,一支奔湖南,一支奔西北。湖南是曾靜的老家,由他作為這個隊的成員之一,跑到那兒宣傳雍正怎么樣來感化他,到處演講,據說效果非常好。


  其實清朝對人的控制的形式和計策是遠遠高于明朝的。明朝有一個比較殘酷的刑罰叫廷杖,就是扒下你的褲子,把屁股打爛,血肉橫飛。但是清朝已經不直接打你,是從心靈的角度去摧殘你,使你最后變成自愿地去效忠,也就是練就一種思想自宮的本領。它是讓我感到很不舒服,也覺得很郁悶的一個朝代。當然清朝有很多功績,比如它的多民族一體的治理政策真正實現了“大一統(tǒng)”,它對疆域的控制,可以說超越以往,也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是我這些文章所要描述的是,在一個郁悶的朝代中,我們作為一個人活著的尊嚴,是怎么樣被一種高超嚴密的治理技術所扼殺而一點點喪失的。


  一個朝代讓人郁悶還是不郁悶,不完全在于它是否有絕世的武功和政治業(yè)績,或者它的疆域有多么廣大。人本身作為個體如何活得更有尊嚴仍應該成為我們評價一個朝代的重要指標。


  現在小清新、正能量太多了,而洞察周邊“灰暗”的能力,可能反而會使我們的眼睛變得更加明亮


  歷史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層次,如何覺察人情世故中非常細微的狀態(tài),也應該成為歷史研究關注的主題。比如書里有一篇《做一個清朝官員到底有多累》談的就是官員處理政務之外的一些細節(jié)。咱們現在一出門就打車、坐地鐵,但是清朝官員每天活得非常累,可能三四點就要起來上朝,路上要走一兩個小時,坐著馬車慢慢走,有時冬天的清晨非常寒冷。我們看到很多官員在日記里面寫,坐車太無聊,上朝路上可能就是最好的讀書時間,也就是在車里這兩個小時。類似的細節(jié)非常有意思。還有,官員在上朝的時候,如果吃飯,我們想象可能是大魚大肉滿漢全席,其實有時候皇帝賜宴非常簡陋--官員要自己鋪個毯子,給你弄個小火鍋,里面有點肉,有點菜,然后發(fā)給你幾個饅頭,有的饅頭還不新鮮,里面長了蟲。類似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從官員的日記里面看到,我們叫日常生活史,或者廣義地叫文化史,其中所體現出的非常有趣的細節(jié),會修正我們對歷史的一些認知習慣。但是這些東西都不太適合用學術的方式來表現,可能更適合用隨筆。


  以前我們有影射史學,專門為政治服務;但是現在也出現另外一種極端現象,就是把歷史放在一個非常專業(yè)化的狹隘視野里去研究,這恐怕也是閉門造車,也是我所不喜歡的。所以我們怎么樣把歷史的材料激活,通過反思歷史來看待我們的現實或者得到一些經驗,使它面對大眾,一直是我在思考的問題。有一種辦法,就是鼓勵更多的歷史學家來寫一些通俗的東西。


  當然現在通俗的東西非常多,但也流露出一種非常單調的感覺,只是展示歷史表層的趣味性,或者沉迷于對獵奇式細節(jié)的偏好,而那些超越經驗層面,具有歷史觀高度的理解,往往在通俗的作品中很難表現出來。所以在這方面我也想做一些探索,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本書并不太好讀,肯定比當年明月要難讀得多,或者比《萬歷十五年》要難讀。


  還有一個想法,什么是比較好的隨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小清新太多。小清新的寫法基本給大家一種放松感,不時抖出某種小幽默,顯得很小資,很溫馨,用現在很不靠譜的說法叫“正能量”.如果用這個標準衡量,我這本書里可能包涵很多負能量,也許會給大家“添堵”.當然,“負能量”應該是打引號的,過去有句話叫“忠言逆耳”,我想里面的話未必中聽,但未必不是另一種正能量?,F在中國上空的空氣并不清新,霧霾重重,你老是搞小清新,這不是有遮蓋霧霾的嫌疑嗎?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歡這種灰暗的色調,但是如果通過閱讀來提高我們反思的能力,由此得到一些啟發(fā)還是必要的。所謂灰暗,并不是說看完這個東西變得頹廢或者消沉,其實恰恰相反,可能會使我們的眼睛變得更加明亮。

 

 

  問答

 


  提問:許多人講歷史,是講自己需要的歷史,而不是真實的歷史。有本書說清朝的農民是全球最富裕的農民。您剛才說到清代的思想控制,這可能是對文人,但是對老百姓來說,他們的感受是不是有所不同?


  楊念群:從后現代的角度講,歷史都是主觀選擇的結果,每個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按照時代需要選取歷史中的某些材料來為自己說話,這是任何歷史學家都難以避免的。但這里面也需要做一些鑒定--你是出于什么樣的需要?比如有一種是非常意識形態(tài)的黨派的需要,政治利益的需要,除此之外好像別無選擇,這才是我們需要反思、需要批判的一種狀態(tài)。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清朝哪位“窮御史”畢生反貪 慘被毒死后終扳倒和珅
  • 大清名臣記載的公雞蛋
  • 北京中關村原是清朝太監(jiān)墳場
  • 日本錢幣一度占領清朝市場
  • 清朝防火班人數超兩百
  • 明亡后為何"假太子"頻現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