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不贊成對自己詩詞作注解

時間:2013-11-08 08:34來源:新華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毛澤東一向不贊成對他的作品作統一的注解。


  1963年《毛主席詩詞》出版后,郭沫若曾經問他:是否要出一本主席詩詞的解釋本?毛澤東回答:沒有必要。唐詩三百首,流傳多少代都沒有統一的解釋,我的詩詞也讓別人去理解吧。


  1964年,周世釗打算撰寫評論文章,連寫兩封信向毛澤東請教對詩集中一些作品作何理解。


  毛澤東回復:“拙作解釋,不盡相同,兄可以意為之。”


  1966年,在胡喬木主持下,一些人編了一本《毛主席詩詞》的注釋本,送到毛澤東那里,依然被否定了。


  毛澤東的理由是: “詩不宜注,古來注杜詩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然而,對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注解,詩人也并非全不在意。他曾經有過一次主動的注釋。


  1958年12月,在廣州的小島賓館翻閱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時,毛澤東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我的幾首歪詩,發(fā)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說對了,一部分說得不對,我有說明的責任。……因而寫了下面的一些字,謝注家,兼謝讀者。”


  毛澤東為詩集中的12首作品寫了說明性的批注。這些注解當時沒有公開,實際上成了詩人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境的“個人回憶”.1973年7月,在中南海游泳池那間臥室兼書房里,毛澤東和來訪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有過一次別有深意的對話--


  楊振寧:“我讀到主席的《長征》那首詩,很受鼓舞。”


  毛澤東: “長征是我們同蔣介石作斗爭,那首詩是我們長征快結束的時候寫的。”


  楊振寧: “毛主席的詩我都念了,起頭不懂,看到注釋后,懂得多一點。”


  毛澤東: “有些注釋不大對頭。就像《詩經》,是兩千多年以前的詩歌,后來做注釋,時代已經變了,意義也不一樣。百把年以后,對我們的這些詩都不懂了。”


  這是詩人的謝幕詞嗎?或許是的。這樣的謝幕詞,仿佛有點憂慮。這種憂慮,不知是屬于詩人的,還是政治家的?倒是一個外國政治家,覺得自己讀懂了毛澤東詩詞。


  兩次和毛澤東見面都談論過詩詞的法國前總理富爾說--


  “詩歌不僅僅是毛澤東生平中的一件軼事,我的確相信它是了解毛澤東的性格的關鍵之一。毛澤東和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不一樣,他不是一本書讀到老的人。他在這些簡短詩歌里表達的思想,不受教條詞藻的束縛。他用簡單的形式,表達深刻而生動的革命題材,是國內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夠理解的。……這位革命者帶著人道主義的氣息。單是這點,就足以說明中國共產主義的某些創(chuàng)新。”


  1976年,詩人走了。真的謝幕了。


  詩人走時,把一個時代帶走了。


  他曾經被這個時代喻為心臟和發(fā)動機,旗幟和燈塔。


  歷史是一位挑剔的批判家,猶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它無情地挑揀著屬于永恒的東西,沖刷著偉人們留在政治和文化沙灘上或淺或深的腳印。毛澤東經受住了淘洗,從而使他的身影和腳印,在新世紀曙光的映照下,依然是那樣地清晰。因為,中國曾經由于有了他而改變了自己的形象和命運。今天,他又成為中國一面映照歷史歲月的鏡子,一座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渡橋,一種給人們帶來多種啟示的人格象征。


  上個世紀30年代,一位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并聽他講述自己生平的西方記者就曾斷言:“毛澤東生平的歷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個豐富的橫斷面。”


  毛澤東走了,在歷史的橫斷面上,他留下讀不盡的詩篇。這樣的詩人或許再也不可能出現了。


  恩格斯在談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時候,深情地贊美道:“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巨人與時代,時代與巨人,總是相互需要,交相輝映。對巨人來說,他們借以興起的環(huán)境,并非他所獨有。和他們共同享有這一環(huán)境的人,豈止成千上萬。但在一大片池塘之中,只有一株或那么幾珠青蓮出污泥而挺立獨秀。它們所憑借的,除了共有的環(huán)境,更有主體上那些恰到好處的要素組合。


  毛澤東,在他的時代環(huán)境中,便是一個出色地兼具了常人看來難以相容的多重角色的人--他是學生運動的精英,是工人罷工的領袖,是農民運動的旗手,是富有魅力的宣傳家。他是運籌帷幄的軍事家,是吐故納新的哲學家,是深謀遠慮的戰(zhàn)略家,是經濟天下的政治家,是別具一格的書法大家,是豪放不羈的浪漫詩人,還是博覽多識的學者。


  就像屈原、李白、蘇軾這樣的詩人一樣,毛澤東這樣的詩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詩人寫的詩,似乎再也沒有人寫得出來了。


  毛澤東的歌唱,成為絕唱。


  有的,詩人活著,詩卻死了。


  有的,詩人死了,詩卻活著。


  歲月推移,沒有磨滅不朽的詩篇。


  時光流逝,沒有沉埋詩人的形象。


  詩篇注入了心血,自然會生命綿長。


  形象經歷了滄桑,更顯得新鮮明亮。


  如果讀懂了毛澤東,似乎便讀懂了中國的過去,并加深著對現在和未來的理解。


  如果讀懂了毛澤東的詩,似乎便讀懂了這片古老土地上堆積的滄海桑田,和在20世紀中國大舞臺上演的悲歡離合。


  因為,歷史不會隨風而去,滾滾向前的時代也不會憑空而來。

  (本文摘自陳晉著《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毛澤東與傅作義姑舅親戚
  • “文革”波及坦桑尼亞 總統求助毛澤東
  • 敵偽特務行刺毛澤東被警衛(wèi)戰(zhàn)士擒獲
  •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的幕后故事
  • 領袖們怎樣立規(guī)矩?
  • 毛澤東關愛農講所的內蒙古學員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