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
縱觀北宋九位皇帝,昏庸無道者有之,勤政務(wù)實者也不乏其人,后世對他們的評價,總體上也是好多惡少。比如宋太祖的英武大氣、宋仁宗的寬厚仁慈、宋神宗的創(chuàng)新進取等,常為后人所樂道。同時,這些皇帝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得進批評與建議,善于納諫。
宋太祖:不因詰問發(fā)怒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的武裝后,想重新找一將才統(tǒng)帥禁軍,他想到了符彥卿。符彥卿原是周世宗柴榮手下一名虎將,南征北戰(zhàn),軍功累累。宋太祖取后周而代之,符彥卿俯首稱臣,宋太祖加封他為太師。作為太師,名位已盛,再授禁軍,恐尾大不掉,重新埋下武夫亂國的隱患。為此,戶部侍郎、樞密副使趙普多次諫阻。
但宋太祖主意已定,而且擬好了任命文書,交下面?zhèn)鬟_。趙普聽說后,自作主張,從有關(guān)部門截獲了任命文書,揣在懷里,又去找宋太祖,諫阻說:"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復(fù)悔。"宋太祖見趙普老是拿符彥卿說事,不高興地說:"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他自認待符彥卿不薄,符彥卿決不會忘恩負義、背叛自己。趙普見皇帝執(zhí)迷不悟,便抬高聲音說:"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是啊,周世宗也待你不薄,你不照樣取人江山?!面對這種直言不諱的詰問,宋太祖竟出人意料地沒有發(fā)怒,反而在沉吟片刻后,聽從了趙普的建議,取消了對符彥卿的任命。(事見《宋史·石守信傳》)其實,不單為符彥卿加官一事,之前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quán)"等一系列決策,也無不是宋太祖納部下之諫的結(jié)果。
宋真宗:"提著腦袋"納諫
宋真宗是個愛慕虛榮、沉迷個人崇拜的皇帝。不過,他在即位前期還能勵精圖治,并開創(chuàng)了"咸平之治",給國家?guī)砹硕虝旱姆睒s和發(fā)展。這期間,他對大臣的建議,也能做到言聽計從。
據(jù)《宋史·寇準傳》記載,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20萬大軍南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前線告急。宋真宗問計于群臣,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金陵,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遷都成都,他們都主張遷都。宋真宗征求宰相寇準的意見,寇準憤怒地說:"誰為陛下出此下策,罪不容誅??!大敵當前,倘若遷都逃跑,必致人心崩潰,敵人乘機直入,天下還如何能保?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陛下御駕親征。"
權(quán)衡輕重、利弊之后,宋真宗聽從了寇準的建議,決定親征。澶州位于黃河北岸,當宋真宗率軍浩浩蕩蕩抵達黃河岸邊時,發(fā)現(xiàn)隔岸的澶州城戰(zhàn)火彌漫,殺聲震天,宋真宗內(nèi)心害怕,猶豫不前??軠试賱袼握孀谡f:"李繼隆、石保吉二將擺陣在遼軍左右,呈夾擊之勢,各路援軍正快馬加鞭而來,在這關(guān)鍵時刻,陛下倘若疑而不進,勢必坐失良機。"
在寇準的說服下,宋真宗北渡黃河,深入戰(zhàn)爭最前線。將士們聽說皇帝親臨火線,頓時士氣大振,沖鋒陷陣,連連告捷。遼軍敗退之際,只好請求與宋朝議和,雙方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宋遼邊境從此開始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盡管結(jié)局證明了寇準建議的正確性,但從驚心動魄的過程來看,宋真宗聽從建議也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正如后來參知政事王欽若向宋真宗進讒言時所說,寇準建議御駕親征,其行為無異于把皇帝"孤注一擲",也就是說,這次,宋真宗是提著腦袋在納諫。
宋仁宗"屈從式"納諫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他對待意見和建議的態(tài)度,如同他的性格,寬厚而又仁慈,只要合情合理,必然接受。而且,每當自己不小心犯了錯,大臣們諫阻,他甚至還會收回成命,忍氣吞聲地屈從。最著名的例子是,他要任命愛妃張氏的伯父張堯佐為宣徽使,御史包拯以"不可驟升"為由,不僅當場反對他的提議,還因說話過于激動,濺了宋仁宗一臉唾沫星子,讓他極為尷尬。即便如此,宋仁宗還是取消了任命張堯佐宣徽使的決定。
王鞏在《聞見近錄》一書中,還記載一件宋仁宗遣散宮女的故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諫官王素聽說武將王德用向宋仁宗進獻了幾個美女,被宋仁宗"笑納"后,便向宋仁宗提出批評。宋仁宗不高興地說:"這是內(nèi)宮的事情,卿從何得知?"王素說:"作為諫官,進諫乃職責所在,哪怕是風聞之事,亦當規(guī)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陛下何必追問臣從何知的呢?"宋仁宗聽后,呵呵一笑說:"王德用進獻美女,確有其事,幾位美女在朕的左右,而且頗為親近,難道有什么問題嗎?"王素急忙回答說:"倘若陛下與她們疏遠,留下倒也無妨。臣之所以提出此事,正是擔心陛下與她們過于親近啊。"宋仁宗猛然醒悟,連忙吩咐近侍說:"王德用所進女口,各支三百貫錢,馬上遣散出宮,完事后急速回報!"說完,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這時,王素反倒不好意思地說:"陛下既以臣的進諫為然,遣散她們何必如此之快?可回宮后慢慢遣散。"宋仁宗說:"朕雖帝王,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不馬上處置,屆時見她們涕泣,朕恐怕又不忍心了。"不久,近侍便回報說,宮女已經(jīng)遣散,宋仁宗臉上再次露出了難過的神色。
宋神宗:聽得最深、落實最得力
而宋神宗作為一代改革之君,他對于大臣的建議是聽得最深、落實最得力的。
比如他聽從王安石的建議,推行"熙寧變法",盡管反對者甚眾,但他一以貫之地把變法政策執(zhí)行到自己去世離任,前后整整十六年,其態(tài)度之堅決、信念之堅定,歷代君主中少有。
宋人高文虎在《蓼花洲閑錄》中,曾記載過一樁宋神宗納諫的趣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因為陜西前線用兵失利,宋神宗下令處死一名負責糧草的灌運官。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宋神宗問宰相蔡確:"昨日批出問斬灌官,今日可否執(zhí)行?"蔡確回答說:"臣正打算回奏此事。"宋神宗奇怪道:"有何疑問?"蔡確說:"祖宗以來,從未殺過士大夫,臣等不希望從陛下開始。"宋神宗想了想,說:"那么就刺面,罰配至偏遠蠻荒之地吧。"門下侍郎章懔接過話頭說:"這樣,還不如殺之。"宋神宗問:"何故?"章懔說:"士可殺不可辱!"宋神宗大怒,聲色俱厲道:"朕難道快意的事都做不得一件?!"章懔不緊不慢、不咸不淡地說:"如此快意,不做也好。"最后,宋神宗只得聽從大臣們的意見,免去了灌運官的死罪。盡管這個史實涉及北宋的賞罰政策,不好用結(jié)果去推論決策的正確與否,但宋神宗從諫如流的性格,卻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