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是司馬遷吹出來的?戰(zhàn)績總和不如衛(wèi)青一仗

時間:2013-01-04 09:01來源:歷史學家茶座 作者:許述 點擊: 載入中...




  學生時代,讀到"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李廣力挽強弓的英武形象便深深印在腦海里;次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更是對飛將軍敬重萬分;再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不由得替李將軍委屈憤懣。但后來知道漢武帝的故事后,開始對偶像李廣產(chǎn)生懷疑。漢武帝時期是武人各顯其能的時代,武帝的用人原則是拔賢選能,出類拔萃的人壓不住。李廣若是將帥之材,沒有理由不能封侯。筆者細讀史書,通過量化分析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了個中原因。通過重讀李廣,筆者感到僅僅通過文人的詩歌去認識歷史是危險的,要全面了解古代人物,還得零距離接觸故紙堆。



 

  一、李廣打了多少仗?


 


  筆者目力所及,迄今尚無人對李廣的出戰(zhàn)進行詳細統(tǒng)計,而這恰恰是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chǔ)。李廣自殺前說自己"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史記?李將軍列傳》),不過真正記錄在案的只有八次。李廣的作戰(zhàn)對象多為匈奴軍,唯一例外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昌邑之戰(zhàn)"作戰(zhàn)對象為吳軍。在這八次出戰(zhàn)中,李廣的戰(zhàn)績是三勝兩負,還有三次出擊未能與敵接戰(zhàn)。



 

  先來看李廣的三次"小勝".


 


  一是"蕭關(guān)之戰(zhàn)",此為李廣從軍后的首戰(zhàn)。是役,《史記·李將軍列傳》僅落8字:"用善騎射,殺首虜多。"只有結(jié)合《孝文帝本紀》和《匈奴列傳》才能理出更多頭緒。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單于率軍14萬入掠北地郡(今甘肅慶陽西北),殺北地都尉,入蕭關(guān)(今寧夏固原東南)。文帝發(fā)兵10余萬(騎兵10萬,車兵千乘),名為"擊胡",其實雙方并未接戰(zhàn)。匈奴軍在塞內(nèi)搶掠月余后"遁走",漢軍才實施象征性追擊,"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顯然,漢軍以驅(qū)匈奴出塞為滿足,并無打殲滅戰(zhàn)、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打算。在追擊中,李廣很可能利用他的高超箭術(shù),射殺了一些掉隊或落單的匈奴將兵。李廣因射藝高超,表現(xiàn)搶眼,戰(zhàn)后得以進入皇宮擔任郎中。換言之,蕭關(guān)之戰(zhàn)使李廣由普通一兵榮升中央警衛(wèi)團成員,一躍成為皇帝保鏢。


  二是"昌邑之戰(zhàn)",此為李廣唯一一次與匈奴以外的敵軍作戰(zhàn)。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發(fā)生吳楚之亂。周亞夫擔任平叛大軍統(tǒng)帥,他采用"堅守饑敵"戰(zhàn)法,直到吳軍因饑餓撤圍昌邑(今山東巨野),才出動精兵追殺,"大破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此役,李廣以騎郎將(皇帝的侍從武官)為驍騎都尉(輕騎兵將領(lǐng))身份參加平叛,《史記》的相關(guān)記載非常簡約――"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史記·李將軍列傳》)。在追擊中,李廣一馬當先,奪了吳軍軍旗,耀名于當?shù)?。意外的是,李廣在戰(zhàn)后不僅未得任何封賞,還被調(diào)離中央,遷任邊境太守。原來李廣犯了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梁王何許人也?景帝的親弟弟,竇太后最喜歡的寶貝兒子。景帝為討母親歡心,曾戲言"千秋之后傳梁王".不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竇太后當真了。景帝只要兒子接班,哪想過真的傳位給弟弟,他后悔自己失言,一直盯防著梁王。李廣接受梁王將軍印,事先既未向景帝匯報,更未經(jīng)景帝同意,屬于"私受".景帝得知此事后,懷疑李廣被梁王收買了,僅僅出于安全考慮,也不會再讓梁王的人繼續(xù)留在自己身邊當侍衛(wèi),遂將李廣出調(diào)為上谷(今河北懷來)太守(一郡最高行政長官)。之后,李廣走馬燈似的在今甘肅、河北、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等地做過七地邊郡太守。很明顯,景帝一直在提防李廣,怕他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培植私人勢力。


  三是"上郡之戰(zhàn)",此為李廣最后一次勝仗。當時,中貴人(皇帝寵臣,被派到李廣身邊做監(jiān)軍)率"數(shù)十騎"偶遇三名徒步的匈奴射手,想以眾擊寡,不料竟被對方射殺殆盡。中貴人也中箭負傷,趕緊逃回去告訴李廣。李廣料定對方是神箭手,立即率"百騎"追之。值得注意的是,李廣并未采取狼群戰(zhàn)術(shù),而是將百騎分為兩翼包抄,防敵逃脫,自己以一對三,射殺兩人,生擒一人。這不像打仗,倒像秀箭術(shù)。不料,李廣百騎驟遇匈奴大軍,面臨非死即俘的險境。李廣沒有慌亂,更沒有逃跑。他十分鎮(zhèn)靜,不撤反進,甚至下馬休息,擺出疑兵架勢,甚至突襲射殺了一名身著白衣的敵軍將領(lǐng)。見此,匈奴軍懷疑李廣率領(lǐng)的百騎不過是誘餌,漢軍設(shè)有埋伏,遂不敢進擊,到傍晚時主動撤去。司馬遷對李廣的神勇表現(xiàn)有五次特寫,這是第一次。他妙筆生花,既突出了李廣高超的射藝,更強調(diào)了李廣的機智,使讀者留下了李廣"有勇有謀"的深刻印象。不過,司馬遷也露出了兩個破綻:其一,他先寫中貴人率領(lǐng)的數(shù)十騎幾乎為三名匈奴射手殺盡,本是為突出李廣的高超箭術(shù)作鋪墊,實則暴露出李廣平時訓練士兵成效不佳。其二,李廣率百騎追擊三名匈奴射手,竟未知會本部兵馬!試想,李廣大本營若在此間遭到匈奴軍突襲,漢軍沒有主心骨,如何應(yīng)付?這就是李廣往往"小勝大敗"的根本原因。



 

  再來看李廣的兩次"大敗".




  一是"雁門之戰(zhàn)".漢武帝即位第七年,意圖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東)誘擊匈奴,不意事泄無功(李廣亦參與是役)。之后,漢匈徹底翻臉,但邊境貿(mào)易尚未中斷。漢武帝遂決定乘匈奴前來貿(mào)易之機殲滅之。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出四路漢軍出擊,其中李廣率軍1萬自雁門(今山西右玉東南)出擊。不料,李廣所部遭優(yōu)勢敵軍圍殲,連李廣本人也被生擒。此役有個細節(jié)容易被忽視――李廣所部"所失亡多"(《史記?李將軍列傳》)。"失"在"亡"之前,說明被打散的人比戰(zhàn)死的人多(司馬遷用詞十分謹慎和準確,散比亡多稱"失亡",亡比散多稱"亡失",如《項羽本紀》說到章邯為將三年,所部士兵亡多于散時,即用"亡失"一詞)。換言之,李廣的1萬人并非全軍覆沒,而是有不少人逃脫。既如此,何以全軍統(tǒng)帥李廣被生擒?司馬遷沒有交代,班固也沒有說明。不過據(jù)《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李廣被俘后乘機逃脫,南行數(shù)十里"得其余軍".由是觀之,此役很有可能是失敗版的"上郡之戰(zhàn)":李廣再次采取冒進戰(zhàn)法,親率先頭部隊出擊,結(jié)果遭敵軍圍殲。這一次,匈奴軍沒有再把李廣率領(lǐng)的先頭部隊當做漢軍伏擊的誘餌,遂生擒之。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廣被活捉后又機智逃生的故事,卻全然忘記了李廣葬送1萬軍隊的事實。此役,李廣是以衛(wèi)尉(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wèi))身份出任將軍,戰(zhàn)后本應(yīng)回任衛(wèi)尉,但因戰(zhàn)敗被判斬刑。顯然,西漢軍方并未因李廣個人有神勇表現(xiàn)并成功逃回就寬恕他。結(jié)果,李廣交了贖金才換回一命(此為漢制規(guī)定,并非行賄),被貶為平民。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guān)新聞
  • 飛將李廣為何終生難封
  • 漢將李廣利敗給匈奴細菌戰(zhàn)
  • 萬歷名將李成梁的戰(zhàn)績:剁了努爾哈赤的爹和爺爺
  • 司馬遷是個好記者:寫《史記》重調(diào)查善采訪
  • 由“李廣難封”看成功內(nèi)涵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