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瞧不起所謂“文人” 明亡后燒掉33歲前詩文(2)

時間:2012-11-29 10:50來源:北青網(wǎng) 作者:佚名 點擊: 載入中...


殉國的人比活著的人更偉大嗎?顧炎武認為不一定。死了很簡單,但是活著要承受種種的艱難痛苦


顧炎武在“身沉心不改”、身心分裂的思考下,更強調(diào)一種心的堅守,文化的堅守。他認為,忠、孝、節(jié)、義不是死板的道德信念,所以他講“一節(jié)亦奚取”(《亭林詩集》卷二《剪發(fā)》),要區(qū)別大忠、大孝、大節(jié)、大義,和小忠、小孝、小節(jié)、小義。


這對顧炎武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抽象的選擇,更是一種現(xiàn)實的選擇。明清之際改朝換代的時候,人們所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生和死?;钪€是死去?


有的人殉國了,顧炎武毫無疑問地肯定他們。但是殉國的人比活著的人更偉大嗎?他認為不一定?;钪策€有好幾種活法。有的人要和清王朝不共戴天,挖個地窖,躲在地下,通過穴口,家人可以送飲食給他,這叫“土室遺民”。也有人把自己的頭發(fā)剃掉,做和尚去了。有的人逃到山里面去做隱士。而顧炎武是另外一種選擇,他是在世成為遺民,同樣可以堅守自己的仁義道德。


顧炎武講到“人臣遇變時,亡或愈于死”(《亭林詩集》卷三《濰縣》),不死,或者叫“無死”,也許比死更重要。死了很簡單,但是活著你要承受種種的艱難痛苦?;钪紫仁巧?,還有延續(xù)的問題,不僅是生命的延續(xù),還有精神價值的延續(xù),要肩負著種種的道德的責任、社會的責任。


當時人們首先面對的最簡單的選擇就是留發(fā)和剃發(fā)的問題了?!缎⒔?jīng)》里面講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是顧炎武覺得剃發(fā)能夠接受,也應(yīng)該接受。因為他覺得“丈夫志四方,一節(jié)亦奚取”(《亭林詩集》卷二《剪發(fā)》),這是大節(jié)、小節(jié)的問題,只要能保全生命,只要能給自己提供更好的一種生存的環(huán)境,剃發(fā)就剃發(fā)吧,沒有關(guān)系。


還有一個選擇,就是跟人交往。你躲到深山里面,天天和動物、植物在一起生活,這可以。但是你只要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就不能不跟普通的人交往,尤其是跟出仕的官員交往。那該怎么做呢?顧炎武選擇了交往。最有意思的交往,是他和他的幾位外甥。


顧炎武的妹妹嫁給了姓徐的,生了幾個孩子,徐氏兄弟非常出色,像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都是中了狀元,中了探花的,后來都做了翰林,做了咱們現(xiàn)在叫部長一級的官了。顧炎武一開始是不跟他們交往的,但是后來,他不避嫌疑地跟徐氏三兄弟交往。到北京的時候,又多次在徐家兄弟家里住。還多次給徐家兄弟寫信,甚至對他們的政治行為進行道德訓誡。因為他是長輩嘛,不斷地勸誡他們應(yīng)該怎么做官,特別強調(diào)的是對道德的堅守和傳播。徐氏三兄弟在顧炎武晚年的時候,給他蓋了個別墅,讓他回昆山老家,因為顧炎武到處流浪,尤其是晚年都流浪在山西,外甥希望他葉落歸根,但是他堅決不回去。為什么呢?還是堅守他那種道德立場,因為他一旦回老家去,讓幾位晚輩來贍養(yǎng)他的話,他覺得就有損于自己的政治品節(jié)。這就是顧炎武為人既通達,又固執(zhí)的地方。


隨著南明王朝的覆滅,顧炎武發(fā)愿“篤志經(jīng)史”,守護和傳承文明的種子


顧炎武不僅僅是一種生存處境的選擇,他還有一種行為方式的選擇——“自年五十以后,篤志經(jīng)史”(《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他講到,我在中年以前,跟諸文士沒有什么太大區(qū)別,但是中年以后,尤其是五十歲以后,要專門研究的是“圣賢六經(jīng)之指,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亭林文集輯補·與黃太沖書》),我要思考這些最核心的文化的命題。


那么這種變化為什么會產(chǎn)生呢?這跟他五十歲這一年,就是1662年,康熙元年,發(fā)生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有關(guān)系。明王朝在崇禎皇帝自盡以后,進入了所謂南明時期,就是在長江以南,先后建立了幾個流亡政權(quán)。南明王朝的最后一個皇帝,桂王朱由榔,在上一年的十二月被俘,在這一年的四月死于云南。在這之前,你還可以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畢竟還有流亡政府在,現(xiàn)在名不正則言不順,要再進行政治上的反清復明,已經(jīng)不可能了。那么現(xiàn)在要做什么呢?這年三月,顧炎武跑到了南京孝陵痛哭一番,進行了新的文化選擇,要“篤志經(jīng)史”。


瞧不起以“文人”自居者,是顧炎武一貫的思想,至少是顧炎武在1644年明王朝滅亡以后就有的非常鮮明的思想。顧炎武在明朝滅亡以后,把他33歲以前的詩文作品基本上全部燒掉了。所以咱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顧炎武現(xiàn)存作品是他33歲以后的。他是江蘇昆山人,當?shù)赜袀€說法,叫做“歸奇顧怪”,歸莊和顧炎武這兩個人都比較奇怪,是狂生。那么“歸奇”,咱們現(xiàn)在還能知道,因為歸莊在晚明時期的作品還保留著。但是“顧怪”咱們就看不太清楚了,因為顧炎武在入清以后,雖然很耿直,很固執(zhí),但這還談不上怪,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他,基本上是一個非常嚴謹?shù)模浅?贪宓膶W者的形象。


顧炎武一再貶稱唐宋以來的所謂“文人”,“不識經(jīng)術(shù),不通古今”《日知錄》卷一九《文人之多》)。他贊同宋人劉摯的說法:“士當以器識為先,一命為文人,無足觀矣。”(《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十八》)“器”主要是一種學養(yǎng),一種人格,“識”是一種實踐,是倫理道德的堅守。“士”和“文人”的這種區(qū)別,他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上去。


在五十歲以后,顧炎武慢慢地淡化了他政治遺民的身份,而更強化了他作為文化遺民的身份。他在現(xiàn)實社會當中更為通達了,跟清朝政府的官吏們,尤其是跟徐氏三兄弟的交往更多了。但是在文化遺民的堅守上卻更嚴謹了,更自覺了。他提出一種理想,說:“未敢慕巢、由,徒夸一身善。窮經(jīng)待后王,到死終黽勉。”(《亭林詩集》卷五《春雨》)巢父、許由這樣的人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逃到山里去做隱士,那是求一身之善。我要做的是什么呢?是“窮經(jīng)待后王”,期待將來的人,能夠用我的這套學問,我所堅守的文明,再創(chuàng)新的文明。“窮經(jīng)”不是一般的皓首窮經(jīng),而是有著很明確的政治文化的追求,就是他講的“拯斯人于涂炭,為萬世開太平”,為了這種責任他“死而后已”(《亭林文集》卷三《病起與薊門當事書》)。所以他選擇了著書立說,要“藏之名山,以待撫世宰物者之求”(《亭林文集》卷二《初刻日知錄自序》);“有王者起,將以此見諸行事,以躋斯世于治古之隆”(《亭林文集》卷四《與人書二十五》)。


這是顧炎武的現(xiàn)實認識,覺得現(xiàn)在的君臣們都不行,將來也許有人可以。那么將來的人是誰呢?有沒有一種理想的典型呢?有!就是他講到的文中子和唐太宗。文中子即王通,隋朝的學者。王通的學問雜有儒家、道家的思想,而這種儒道合一恰恰成為唐王朝治理天下的學術(shù)、思想的根本。顧炎武是以王通自詡的,王通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他的好多學生,后來成了輔佐唐太宗的名臣,像房玄齡、杜如晦。王通的學問既是一種思想學術(shù),也是一種政治方略。顧炎武也同樣是這樣一種追求。而像唐太宗這樣的君,就是顧炎武心目中的“后王”、“明君”。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顧炎武為何不顧五十九歲的“高齡”仍堅持納妾?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