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劉邦是個指標股,劉邦的命運連接著其他各路諸侯的命運。
在跟隨項羽的各路諸侯眼中,此時的劉邦就是一個指標股,劉邦的結局將和他們未來的結局有直接關系。如果劉邦被殺,各路諸侯難免會對項羽的處事風格表示懷疑,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將來和項羽的合作??梢哉f,各路諸侯都在靜觀其變,在各地等待鷸蚌相爭。
第四,劉邦的部隊以逸待勞,殺劉邦有現(xiàn)實風險。
劉邦的人馬雖少,卻是自己的嫡系,項羽人馬雖多,卻有烏合之眾的嫌疑,加上劉邦的部隊已經經過兩個月的休整,體能和戰(zhàn)斗力都要遠遠超越項羽的部隊,此時發(fā)動對劉邦的攻擊,項羽并沒有足夠的勝算。
因此,我們再回頭來看范增的建議,其實完全是頭腦發(fā)熱的結果,劉邦絕不是案上魚肉,可以讓項羽隨意宰割。
但是,巨大的風險項羽看不到,項羽被范增的花言巧語蒙蔽了眼睛,因而,一場惡仗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有了“亞父”的鼓噪,項羽如同箭在弦上,只等明天就去砍劉邦的狗頭,全然不顧身邊危機四伏。怎么辦?項伯狂躁得汗流不止。大難臨頭了,危機到來了,項氏的反秦大業(yè)馬上就要玩完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項伯的自救,他不能眼見項氏家族的偉業(yè)毀于一旦。
突然,一個人影在他的腦海閃現(xiàn)——張良!
張良此刻就在劉邦營中,他和張良的私交過硬,其是此時此刻,唯一能夠拯救項氏大業(yè)的人選。
為什么張良是最佳人選呢?
很顯然,要想將項羽計劃中的惡戰(zhàn)徹底消除,對于項羽這樣吃軟不吃硬的角色,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讓劉邦前來認罪;要想讓劉邦前來認罪,則必須把劉邦可能面對的危機如實傳達過去,讓劉邦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劉邦性格詭異,向劉邦傳達這一信息的人必須有足夠的公信力,否則于事無補;最為關鍵的一點,這個人也必須和項伯有相當深厚的私交,否則同樣很難溝通。
按照這樣的條件來思考,在劉邦的大營里,只有張良一個人可以擔此重任。第一,他和項伯曾是生死之交,救過項伯的命;第二,張良在劉邦陣營里有相當?shù)姆至?,對劉邦能說得上話。
試想,如果不是張良這個最佳橋梁,項伯如何接近劉邦?即使能夠接近劉邦,項伯又有何證據(jù)讓劉邦相信自己是出于一番善意,而不是詐騙?天下之大,救項氏的只有張良一人??!
后來的事情也果然是按照項伯的計劃發(fā)展,劉邦也果然質問張良和項伯是什么關系,這一句質問并不是劉邦過于多疑,而是劉邦要全面分析信息的準確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同時,劉邦的這句質問,不恰恰說明了項伯所找到的張良是多么合適的一個人選嗎?
抱定這樣的信念,項伯打馬如飛,在第一時間趕到了劉邦的駐地。
項伯處理得十分藝術,他只是“欲呼張良與俱去”,“毋從俱死也”。項伯知道,自己對于張良的判斷一點都不會錯,張良有足夠的謀略和膽識,同時也有足夠的義氣和忠誠,他必然不會置劉邦于不顧而獨自求生。張良也找了一個充分的理由:“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于是,張良將項羽即將發(fā)兵攻打劉邦的重大軍事機密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通報。一切全按項伯的計劃進行。
隨后劉邦邀請項伯到大帳一聚,由張良出面?zhèn)鬟_相見之意。當隨張良走進劉邦大帳的那一瞬間,項伯感到自己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面對明天即將到來的災難,劉邦顯得極為慌亂,愛罵人的劉邦、趾高氣揚的劉邦此時竟如此卑躬屈膝、畢恭畢敬,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來對待項伯。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他還臨時起興,非要和項伯攀為兒女親家。項伯掩藏著自己心里的鄙夷,他最清楚,他不是來救劉邦的,他是通過救劉邦來救項羽和項氏家族的,劉邦大可不必如此興師動眾、感激涕零。
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洞悉項伯對于項羽的無私情感,才能洞悉張良對于項伯的戰(zhàn)略價值。
因此,哪有什么“內奸”和“叛變”,哪有什么“賣主求榮”和“一時糊涂”,這完全是項伯對項羽的最大關愛和幫助,是項伯對項氏反秦事業(yè)的最大貢獻和付出。幾千年的罵名滾滾而來,但項伯已經顧不了那么多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忠若“奸”,只是后人讀史不精,誤把項伯當小人。真乃“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但是,張良畢竟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巧妙地抓住了這一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果斷地將這一重要信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通報,從此一躍而進入了劉邦陣營的主流。
本來,張良根本不是劉邦的班底,最初起兵之際,劉邦主要靠的是蕭何、曹參和樊噲等一批故舊相識。秦末大亂之時,張良自己也拉起了部隊,由于規(guī)模太小,張良一直需要依附于別的大樹。他最早是準備投靠別人的,結果半道遇見了劉邦,就中途改變了主意,決定跟隨劉邦。
劉邦這人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舍得封官封地,但面對投靠過來的張良,劉邦卻小氣得不可思議,僅僅封他為主管馬匹的廄將。這個官職是一個很好玩的官職,善于拍馬的張良直接被劉邦趕進了馬廄。張良從此開始拍馬,以小人物的身份接近劉邦。他的辦法是常常向劉邦提建議,主動制造和劉邦接觸的機會,出來之后就吹噓他和最高領導交往的所有細節(jié)以此來神化自己??梢哉f,很長一段時間,在劉邦陣營中,張良基本上處于搭不上話的局面。在很長的時間內,張良一直是很邊緣化,在“鴻門宴”之前,張良從來沒有進入過劉邦的決策圈子和主流。
外圍的張良一直在等待機會,項伯讓張良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得到了項伯的絕密消息之后,張良在第一時間向劉邦做了匯報,從此,張良就成為劉邦的紅人。所以,對于項伯,張良一直心存感激,后來,劉邦曾賞給張良黃金百鎰、珍珠二斗,張良馬上就將這些轉送給了項伯。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鴻門宴”只是一場匆匆忙忙的宴會,是不速之客與毫無準備的主人之間的一次小聚,是項伯為了保全項氏的反秦大業(yè)所做的一場無私努力,是項伯引進外力對抗范增的一次大膽嘗試。
既然如此,在宴會上,當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時,項伯挺身而出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不是愚蠢到是非不分,而是,他必須保護劉邦,此時,保護劉邦就是保護項羽,就是保護項氏集團的實際利益。
我們的雙眼往往容易為歷史的表象所蒙蔽,而重回現(xiàn)場,通過細枝末節(jié)排查可能的歷史線索,卻需要我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