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元首背后的“第一先生”們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丈夫紹爾,為人嚴肅認真,在學術(shù)領(lǐng)域頗有成就。但他平日沉默寡言,不喜歡在公眾場合露面,對媒體采訪也是敬而遠之。德國“第一先生”是一個標準的紳士,平時很注重儀容。在鄰居和朋友眼中,紹爾是一位“模范丈夫”,他包攬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務。紹爾還是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在他的“調(diào)教”下,原本不懂生活享受的默克爾,也開始和丈夫定期在柏林市中心的高級餐館用餐。
雖然默克爾的月薪超過兩萬歐元,而紹爾最多也就賺1萬歐元,但在家中及私人朋友圈內(nèi),紹爾總是起著主導作用。作為總理的默克爾,也習慣于安靜地聽丈夫高談闊論。有一次,一位政界人物向紹爾問候:“您好,默克爾先生。”結(jié)果紹爾沒有理睬。據(jù)他的身邊好友透露,紹爾一直在竭盡全力維護“紹爾教授”的頭銜,而不想讓自己“淪為”“默克爾先生”。
但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紹爾“過于沉默寡言”,在德國媒體眼中并不是稱職的“第一先生”。有趣的是,他的姓“紹爾”在德語里的意思竟然是“酸腐”。每次公開活動,人們都會看到紹爾穿著同一件禮服,同一雙鞋子,甚至露出同樣的表情。當默克爾向公眾揮手時,紹爾卻死死地盯著前方,臉上勉強擠出一絲笑容。
2003年,基什內(nèi)爾當選新總統(tǒng)。在就職典禮上,基什內(nèi)爾因為要“貼近”群眾,不顧保衛(wèi)人員阻攔進入人群。在混亂中,他的腦袋被記者的攝像機蹭破了皮,結(jié)果只能貼著創(chuàng)可貼出現(xiàn)在就職儀式上?;矁?nèi)爾就任總統(tǒng)后不久,總統(tǒng)府前發(fā)生了失業(yè)群眾的示威游行。但他走出總統(tǒng)府,與示威群眾一一握手,一下子讓示威者們改變了態(tài)度。
當哈洛寧在2000年初次當選為芬蘭第一位女總統(tǒng)后,曾有一段時間,芬蘭人不知道該如何稱呼與他們的女總統(tǒng)一起生活的那個男人。這名男子就是曾與哈洛寧未婚同居15載、現(xiàn)在的芬蘭“第一先生”彭蒂·阿拉亞爾維。
20多年前,哈洛寧和阿拉亞爾維同為芬蘭國會社會衛(wèi)生事務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前往美國訪問時,雙雙墜入愛河。當時哈洛寧貴為委員會主席,而阿拉亞爾維則只是一個普通秘書,其工作是為委員會準備文案。但阿拉亞爾維的母親是教授,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天資聰穎,在社會民主福利等方面與哈洛寧可謂志同道合。兩人相愛之前,阿拉亞爾維曾結(jié)過兩次婚,并有一個兒子,而哈洛寧也是有一個女兒的“未婚媽媽”。
兩人很快開始同居生活。阿拉亞爾維搬到哈洛寧居住地、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的一幢普通居民樓內(nèi),但兩人并不同室而居,而是各自保持獨立性。十多年來,哈洛寧仕途得意,阿拉亞爾維卻始終停留在普通秘書的位置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感情。
當選總統(tǒng)以后,哈洛寧需要頻頻出訪外國,以及接待來訪的外國政要。如何稱呼和女總統(tǒng)處于同居狀態(tài)的阿拉亞爾維,就成了芬蘭國內(nèi)史無前例的“政治問題”。一時間,“伴侶”、“男友”等各式各樣的頭銜紛紛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