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占領越南陷大饑荒 胡志明稱餓死約兩百萬人

時間:2011-12-27 19:40來源:青年參考 作者:章魯生 點擊: 載入中...
 

點擊進入下一頁

越南河內挖掘出來的二戰(zhàn)受害者(來源:資料圖)

本文摘自《青年參考》2011年3月1日,作者:章魯生

日前,日本長崎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澳大利亞人杰弗里·岡恩,在日本學術網刊“焦點日本”上撰文介紹了1944至1945年越南的一場大饑荒。饑荒的起因,在于日軍當局推行“統(tǒng)制經濟”政策,把越南變成了維持戰(zhàn)爭機器運轉的“燃料”來源,假法國殖民者之手,將越南的大米、橡膠、煤炭等戰(zhàn)略物資源源不斷地從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運往越南北部,并強行征收越南人手中的大米,造成越南市面上大米短缺、糧價飛漲。再加上天災、戰(zhàn)爭,越南史上罕見的大饑荒發(fā)生了,據說有200萬人死于這場饑荒。

越南人民被日本強行綁上戰(zhàn)車

要談二戰(zhàn)時期越南的大饑荒,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法國人的侵略。1884年,法軍即占領越南全部領土,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50多年后的1940年6月,面對納粹德軍的鐵蹄,輪到法國品嘗淪為階下囚的苦澀了。不過,德國人還算給法國面子,沒有瓜分法國的殖民地,因此在距法國萬里之遙的越南,法國海軍中將讓·德古仍然繼續(xù)當他的“印度支那”(指中南半島上的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總督,即使3個月后日軍侵入越南,他也只是以“印度支那”總督的名義向日軍投降,總督的位子卻保住了,法軍作為殖民軍,也仍然留在越南。

日軍為何允許法國的勢力繼續(xù)留在越南呢?這主要是因為日軍將戰(zhàn)線拉得太長,以至于當時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取代法國的統(tǒng)治,控制整個中南半島的局勢;另外,日本還得照顧一下盟友德國的面子,畢竟當時的法國維希政府由德國“罩著”。再加上越南的法國殖民政府面對強有力的日軍,不得不有所退讓,日軍就更樂得維持越南的現(xiàn)狀了。

當然,為了控制并逐步削弱法國在越南的勢力,在侵占越南之初,日軍還裝模作樣地與法國殖民政府簽訂了《共同防御協(xié)定》,名為“共同防御”,實則是借法國人的力量統(tǒng)治越南。法國殖民政府雖然看穿了日軍的企圖,卻也無可奈何。在法國本土的維希政府對日軍在越南的行動也只能忍氣吞聲。就這樣,越南一時間呈現(xiàn)出日軍與法軍雙頭統(tǒng)治的局面。

被法國殖民統(tǒng)治了數(shù)十年的越南人民,現(xiàn)在又被日本強行綁上戰(zhàn)車。越南原本尚能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瀕于崩潰。這也為大饑荒埋下了伏筆。

日軍與法國殖民者都在囤糧

日軍侵入越南后,實行“統(tǒng)制經濟”,把越南變成了維持戰(zhàn)爭機器運轉的“燃料”來源。大米、橡膠、煤炭等戰(zhàn)略物資源源不斷地從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運往越南北部。當時的越南南方名義上由法國殖民政府控制,日軍取得這些戰(zhàn)略物資,便是假法國殖民者之手。

按日軍的“統(tǒng)制經濟”政策,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應量從15公斤驟減至7公斤;越南人在一省范圍內一次不得運輸超過50公斤的大米;收購大米的行動由各省銀行和大米協(xié)會壟斷……

這些政策意味著:一,減少了大米的供應總量,從而可以征收更多的大米;二,城市居民沒有余糧援助親友;三,禁止了糧食的流通,也就是說,當一地發(fā)生饑荒后,外界沒辦法進行救援。

越南農民一般都有貯存大米以備荒年的傳統(tǒng),但日軍的“義務售糧”制度卻讓這個傳統(tǒng)難以為繼,農民家中只能保留少量大米,其余全部被征收。


 

越南近代著名學者阮恪炎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日占時期,越南人民最不堪忍受的重負中,“義務售糧”制度居于首位。阮恪炎稱,在日軍控制的越南東京地區(qū)(指越南北部),1943年越南人民以極低的價格向日軍“義務”售賣了13萬噸大米,而到了1944年,則猛增到18.6萬噸。有的農民因交不起規(guī)定的大米數(shù)量,被迫以3倍于“義務”售賣的價格購買大米,然后再交給日軍。

征收上來的大米,除了供應在“印度支那”的日軍,也供應遠在中國、緬甸、太平洋島嶼,甚至日本本土的日軍。此外,日軍還將征收上來的部分大米高價出售給城市居民,大發(fā)其財,然后再用這些錢購買其他軍用物資。

法國殖民者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積蓄力量,尋覓時機,待盟國軍隊登陸中南半島,再起身呼應,驅逐日軍。為此,他們在為日軍搜集糧食的同時,自己也大量儲存糧食,以備來日。

寧可糧食爛了,也不救災

就在日軍和法國殖民政府加緊搜刮越南人民之時,大饑荒在1944年春夏之交降臨了。

1943年,受旱災和蟲災的影響,越南北部的糧食大幅減產,不過這時日軍的征糧力度還沒達到頂峰,加之人們家中還有一點余糧,因此尚可勉強應付。

可到了1944年,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很多人在前一年將留作種子的大米吃掉,導致水稻的播種面積縮小不少,越南的糧食供應頓時吃緊,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區(qū)開始有人餓死。而到了八九月份,臺風給越南帶來暴雨,澇災導致很多地方糧食絕產,從1944年10月開始,饑荒終于在越南北部爆發(fā)了。

當時的越南北部,衣衫襤褸的農民挈婦將雛、離別家園四處流浪的情景隨處可見。有的人走著走著便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起不來……成千上萬的家庭、家族和村莊絕了戶。

大饑荒一直持續(xù)到1945年5月,根據越南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陳氏絨博士的一份調查,饑荒遍及越南北部各處,包括能夠從海洋和森林獲得食物的地區(qū)以及靠近城市的地區(qū),最嚴重的是北部沿海各省。太平省西良公社死亡比例,占總人口的2/3。紅河三角洲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河內和海防郊區(qū)的死亡率雖然與鄰近省份相比要低一些,但也達到相當比例,少則近一成,多則近三成。

面對饑荒,日軍和法國殖民政府不但不救災,反而加緊搜刮、儲存糧食,他們寧可把糧食存到發(fā)霉腐爛也不發(fā)放給災民。如當時的“印度支那”總督、法國海軍中將德古便聲稱:“要儲存50萬噸大米。”這自然使市面的糧價更上一層樓。

糧食減產,消耗卻多了

除了日軍與法國殖民政府的征糧行動,造成此次饑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用黃麻替代其他農產品。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日本人要求法國人強迫越南人用黃麻(可用來編織軍用麻袋)、橡膠等經濟作物代替水稻。據法國人統(tǒng)計,1944年種植這些作物(主要是黃麻)的面積是4.5萬公頃,是1940年面積的9倍。在越南中北部一些省份,人們不得不拔掉玉米,改種黃麻,結果造成糧食供應緊張。

越南近代著名學者阮恪炎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日占時期,越南人民最不堪忍受的重負中,“義務售糧”制度居于首位。阮恪炎稱,在日軍控制的越南東京地區(qū)(指越南北部),1943年越南人民以極低的價格向日軍“義務”售賣了13萬噸大米,而到了1944年,則猛增到18.6萬噸。有的農民因交不起規(guī)定的大米數(shù)量,被迫以3倍于“義務”售賣的價格購買大米,然后再交給日軍。

征收上來的大米,除了供應在“印度支那”的日軍,也供應遠在中國、緬甸、太平洋島嶼,甚至日本本土的日軍。此外,日軍還將征收上來的部分大米高價出售給城市居民,大發(fā)其財,然后再用這些錢購買其他軍用物資。

法國殖民者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那就是——積蓄力量,尋覓時機,待盟國軍隊登陸中南半島,再起身呼應,驅逐日軍。為此,他們在為日軍搜集糧食的同時,自己也大量儲存糧食,以備來日。

寧可糧食爛了,也不救災

就在日軍和法國殖民政府加緊搜刮越南人民之時,大饑荒在1944年春夏之交降臨了。

1943年,受旱災和蟲災的影響,越南北部的糧食大幅減產,不過這時日軍的征糧力度還沒達到頂峰,加之人們家中還有一點余糧,因此尚可勉強應付。

可到了1944年,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很多人在前一年將留作種子的大米吃掉,導致水稻的播種面積縮小不少,越南的糧食供應頓時吃緊,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區(qū)開始有人餓死。而到了八九月份,臺風給越南帶來暴雨,澇災導致很多地方糧食絕產,從1944年10月開始,饑荒終于在越南北部爆發(fā)了。

當時的越南北部,衣衫襤褸的農民挈婦將雛、離別家園四處流浪的情景隨處可見。有的人走著走著便一頭栽倒在地上,再也起不來……成千上萬的家庭、家族和村莊絕了戶。

大饑荒一直持續(xù)到1945年5月,根據越南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陳氏絨博士的一份調查,饑荒遍及越南北部各處,包括能夠從海洋和森林獲得食物的地區(qū)以及靠近城市的地區(qū),最嚴重的是北部沿海各省。太平省西良公社死亡比例,占總人口的2/3。紅河三角洲的死亡率也非常高。河內和海防郊區(qū)的死亡率雖然與鄰近省份相比要低一些,但也達到相當比例,少則近一成,多則近三成。

面對饑荒,日軍和法國殖民政府不但不救災,反而加緊搜刮、儲存糧食,他們寧可把糧食存到發(fā)霉腐爛也不發(fā)放給災民。如當時的“印度支那”總督、法國海軍中將德古便聲稱:“要儲存50萬噸大米。”這自然使市面的糧價更上一層樓。

糧食減產,消耗卻多了

除了日軍與法國殖民政府的征糧行動,造成此次饑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用黃麻替代其他農產品。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日本人要求法國人強迫越南人用黃麻(可用來編織軍用麻袋)、橡膠等經濟作物代替水稻。據法國人統(tǒng)計,1944年種植這些作物(主要是黃麻)的面積是4.5萬公頃,是1940年面積的9倍。在越南中北部一些省份,人們不得不拔掉玉米,改種黃麻,結果造成糧食供應緊張。

 

美軍的轟炸也間接加重了這場饑荒。從1942年起,“美國志愿航空隊”(即“飛虎隊”)便開始對越南北部的交通樞紐進行轟炸,多處公路、橋梁被炸毀。此舉遲滯了日軍運送戰(zhàn)爭物資,但也使稻米從南方運到北方變得極為困難,據估算,因美軍轟炸,越南南方運往北方的大米每年約減少10萬噸。

越南北部的一些水利樞紐也遭到轟炸,因此當1944年八九月份的暴雨來臨時,洪水四溢,將要收獲的稻谷轉瞬間便被沖卷殆盡。

糧食減產,但消耗卻更多了。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無法再從美國、墨西哥進口石油,雖然日軍又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油田,但后來美軍威脅到日軍的海上運輸線,迫使日軍轉而尋找石油的替代品。在這一背景下,越南的許多大米被日軍拿去制造酒精,以代替石油。這無疑使越南糧食更加緊缺。

到了1945年3月,日軍越來越擔心法國殖民軍會在美軍登陸后反對自己,便在1945年3月9日發(fā)動所謂的“三九政變”,接管了越南,扶植建立了由阮福晪任皇帝(年號“保大”,保大皇帝是越南的末代皇帝)、陳仲金任總理的“越南帝國”。

“越南帝國”成立后,曾試圖消除大饑荒,但當時日軍戰(zhàn)事吃緊,對大米等物資的掠奪更殘酷,因此“越南帝國”的努力最終化為泡影。直到日本投降,越南才漸漸走出大饑荒的泥沼。

日本后來賠了3900萬美元

另外,隨著大饑荒而來的是瘟疫。由于尸體得不到及時、衛(wèi)生的處理,污染了水源和環(huán)境,造成瘟疫流行。據粗略統(tǒng)計,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占死亡總數(shù)的1.63%。

1944至1945年越南的這場大饑荒,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目前并無精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1945年5月,據越南20個省份的死亡人員報告,總計有38萬人死于大饑荒,另有兩萬人死于疾病,總計達到40萬人。

而到了1945年10月,法國殖民政府在一份官方軍事報告中聲稱,約有50萬人死于饑荒。法國殖民政府的總督德古則在其論文集《印度支那的牢籠》中稱,約有100萬(越南)北方人死于饑荒。

當時有越南歷史學家估計,死于那場大饑荒的人數(shù)應該在100萬到200萬之間。越南北部的一些學者更傾向于200萬這個數(shù)字。不過這種認識上的差異很快便被統(tǒng)一了:1945年9月2日,越南國父胡志明在宣布越南從法國獨立的演講中,談到了這場大饑荒,他所用的數(shù)字便是200萬。

雖然越南天災不少,但1944至1945年的大饑荒讓越南人民損失最為慘重。二戰(zhàn)后,日本政府曾向越南賠償3900萬美元,但相對于越南人民的損失,這實在是杯水車薪。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日軍731魔窟里的最后4名幸存者
  • 二戰(zhàn)時美軍破獲日軍密碼助中途島海戰(zhàn)取大勝
  • “紅色拿破侖”武元甲
  • 遠征軍神槍手讓敵人膽寒
  • 李秀英曾遭侵華日軍蹂躪死里逃生
  • 滇西日軍曾征調臺灣上百慰安婦 為匿罪處死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