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有一座神奇的“史前動物園”。在這里,千百萬年前的古動物們穿越時空,與每個來訪者相遇。
這就是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博物館館藏3萬多件古動物化石,分三綱8目150個屬種,其中一級品達43件,以巨犀動物群、鏟齒象動物群、三趾馬動物群和真馬動物群的化石最為豐富。“化石的時間跨度主要集中在距今約3000萬年到距今約250萬年之間,展出的僅是一小部分,其余都在倉庫里。”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講解員張海蓮說。
“數(shù)量豐富,種類繁多,保存完整,世所罕見。”張海蓮這樣形容博物館的藏品。
斯氏弓頜豬土板骨架(母子合葬)。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供圖
在這座“動物園”里穿行,記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古動物化石靜靜地陳列著。其中,有許多完整的動物骨架化石鑲嵌在泥土中,被整塊發(fā)掘出來,定格著古動物們生前最后的姿勢。在鏟齒象化石展廳,24具從三四個月到40多歲的鏟齒象頭骨化石依次排列,從中仿佛能看到這種史前巨獸一生的軌跡。
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古動物化石來自哪?
館長何文告訴記者,博物館的化石幾乎全部來自臨夏盆地,其中主要來自臨夏州廣河、東鄉(xiāng)、和政三縣。館藏精品之一的24具鏟齒象頭骨化石幾乎全部發(fā)掘自同一地點。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內(nèi)陳列的24具鏟齒象頭骨化石。新華社記者胡偉杰攝
臨夏盆地主要位于臨夏州,在該州約0.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著100個化石發(fā)現(xiàn)地點,出土了數(shù)萬件古動物化石標本。因其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蘊藏了豐富的古動物化石資源。“和政縣至今發(fā)現(xiàn)化石出露點30多處。出土的最著名的古動物化石之一,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張海蓮說。
在和政羊展廳,記者看到,一個巨大的“羊頭”在展柜里陳列著,它由數(shù)個和政羊頭骨化石拼湊而成。“和政羊距今已有約1200萬年歷史。”張海蓮說,博物館里僅和政羊的頭骨化石就有700多個。
張海蓮介紹,很多古動物化石標本顯示,這些動物不是自然死亡,而是在自然災害下突然死亡,因此大量遺骸被掩埋、沉積,形成化石并保存到現(xiàn)在。這些重要的化石標本,為我們了解地球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何文介紹,這些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地球氣候環(huán)境變遷和古生物演化不可多得的物證。從博物館的4個哺乳動物群里,可以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隆起給臨夏地區(qū)帶來的重大氣候變化,還有因此導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古動物的變化。
甘肅臨夏盆地發(fā)現(xiàn)臨夏巨犀頭骨的地層。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據(jù)了解,距今約1600萬年前,青藏高原還沒有完全抬升,印度洋暖濕氣流可以進入北部的臨夏盆地,由此導致了當?shù)厮葚S沛、河流交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當時在此棲息的鏟齒象,可以用像鏟子一樣的一對碩大前齒切斷并鏟起水中植物。
“而距今約1100萬年前,該地區(qū)動物類型完全轉(zhuǎn)化為開闊干旱地帶的三趾馬動物群,包括100多種動物,與今天東非大草原上的動物群相似。到了距今約250萬年前,隨著冰河世紀的來臨,臨夏地區(qū)的動物群演變?yōu)橐悦恐荒_一個腳趾的真馬以及披毛犀這樣的典型耐寒動物為代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說。就在不久前,由他領導的中美合作團隊,依據(jù)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臨夏盆地發(fā)現(xiàn)的頭骨化石,確立了巨犀的一個新種——臨夏巨犀。
臨夏巨犀在漸新世晚期的生態(tài)復原圖。陳瑜繪,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目前,博物館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政科研基地,在化石保護利用上展開合作。“我們負責化石收集、整理、修復等基礎工作,為專家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何文說。(新華社記者胡偉杰、馬莎、楊雅婷)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