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父背上的溫暖……
——白銀七旬老人田榮春照料殘疾兒子40年
老田冬至日包餃子
田榮春老人背著兒子上樓
12月22日,冬至。
冬至如過年。按照老家傳統(tǒng),這天全家人是要吃頓餃子的。這天下午,72歲的田榮春老人早早地去市場買了點肉和菜,然后回家開始和面、剁餡、搟皮,忙活起來。由于老伴患有風濕性疾病,大兒子肢體二級殘疾,因此,一家人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落在了老田的身上。
老田的老家位于甘肅靜寧與會寧縣交界處。1969年,老田從靜寧老家來到白銀公司小鐵山礦當了一名礦井工人。工作雖然苦累,但身處城市的生活讓老田對未來充滿了希望。1971年,大兒子田衛(wèi)兵的出生,讓兩地分居的老田對家庭更加充滿了思念。就在大兒子兩歲半的時候,老田第一次將他帶到了礦上。然而,就是這次短暫的歡愉給老田帶來了一輩子不能言說的痛。
感冒打針傷了神經(jīng)導致殘疾
“當時兒子不小心感冒了,持續(xù)發(fā)燒,吃藥一個星期,還是降不下來,便抱到衛(wèi)生所去打針,結(jié)果傷了神經(jīng)造成終身殘疾……”為了給兒子治病,老田和工友倒班,再利用每周的休息時間不停地往老家跑。兒子在天水治病那3年,老田兩頭往返跑了整3年。工友們也憐憫那個曾經(jīng)在礦區(qū)院子里活波可愛的孩子,紛紛自發(fā)給老田捐款。
老田說,絕大多數(shù)大夫都按小兒麻痹后遺癥給兒子治療。輾轉(zhuǎn)多地求醫(yī)問藥無效之后,老田并未死心。
兒子10歲的時候,老田又一次返回老家背上兒子一路尋醫(yī),一口氣走了整整3天。“那時候收入雖然低,交通也不方便,但一聽說哪個地方能看好兒子的病,我就背著兒子往哪個地方跑。”老田哽咽著說。
1986年,老田將戶口落到白銀,一家人跟著全部進了城。
對兒子的病老田一直沒有放棄希望,直到兒子滿15歲。期間也曾聯(lián)系醫(yī)院為兒子做過3次手術(shù),但都療效甚微。老伴因為身患嚴重的類風濕疾病,不能見風也不能接觸涼水,再加上有胃病,不能吃辛辣刺激食物,因此一直以來,家里一日三餐的主食也以白水煮面條為主。今年冬至開葷,對于老田一家來說也是比較奢侈的一次。
醫(yī)治無效父親背兒40年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老田在老伴的幫襯下一邊往廚房收拾著包好的餃子,一邊打電話叫外出的大兒子回家吃飯。不一會大兒子的電話響起,他已經(jīng)被朋友送到了樓底下。于是老田走出房門,蹲在樓梯下讓兒子爬上背,再轉(zhuǎn)身將他背了上來。四層樓的高度,72斤重的兒子讓這個72歲的老人爬樓有了難度。進了屋,再蹲下,田衛(wèi)兵從父親的背上滑了下來,雙手撐著腳背,蹲挪著他那只有兒童手臂粗細的雙腿從門口進了客廳。
“屢次尋醫(yī)治療,收效甚微。這四十多年來,父親就這樣一直照顧著我。家中里里外外都是他一個人,我也無能為力,給父母幫不上忙。為了我們這個家,他吃了很多的苦,我非常感激我父親。”面對父親,田衛(wèi)兵動情地說。以前老田一家住平房,2011年后搬到了這個安民小區(qū)。每當天氣好時,老田都要背著兒子出去,讓他和院子里的人接觸交流。
“我有50多個很交心的朋友,他們很照顧我,也不會看不起我。沒事也喜歡叫我出去聚聚。我也喜歡出去和他們打打牌、下下棋,這樣心情也舒暢些。有時候一些紅白喜事上,朋友們還讓我記禮簿呢!”田衛(wèi)兵開心地說。行走的不便和病體的折磨,并沒有讓這個44歲的男子變得沉默、消沉,反而顯得十分開朗、健談。
“別看他能出能進能玩的,但吃飯還需要我把飯碗端到桌子上才能吃上呢!”老田看著兒子開心地講述今天的故事,眼睛里充滿了溫馨。寒冷的冬天,溫暖的房間,平淡的生活,寫盡了老田一家的平凡和安靜。
每天買菜、做飯、洗衣,照顧家人,打理家里家外的一切。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對一個老人來說有些沉重,可是田榮春老人卻十分平靜,因為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的責任。
蘭州晚報記者王萬盈文/圖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