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西方概念硬套中國實踐怎會準

時間:2016-05-05 16:05來源:環(huán)球時報 作者:董少鵬 點擊: 載入中...

  西方總用些概念將中國置于拷問中心


  日前,一些外媒把中國遭遇“明斯基時刻”當作熱門話題,中國境內也有學者跟著引用。先有“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后來又有“中國搭便車論”,隨后是“中等收入陷阱論”“劉易斯拐點論”,還有更為具象的“樓市崩潰論”“養(yǎng)老金虧空論”等,各種概念林林總總、一茬又一茬,其實主題沒有變,中國總被置于拷問的中心。


  與此相映照的是,中國取得的一系列經濟成功,無論是當年的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多輪國有企業(yè)改革,還是頗具現(xiàn)代市場意味的匯率利率改革、銀行股份制改革、資本市場改革,以及新近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倡議等等,很少被冠以一個新概念流行開來。依我看,前述中國經濟成功的事實至少可以生成“小崗村經驗”“中國式銀行”“有管理匯率體系”“中國股市試驗”“亞投行時刻”等概念,為全球經濟增添鮮活的理論成果,豐富全球治理的理論框架。


  但是輿論總是有慣性的,輿論的掌控者也是有慣性的。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起,挨打一百余年。即使在新中國成立后,外部的歧視和擠壓也一直沒有停歇。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治理的新局面,但“中國經驗”在西方輿論傳播體系里長期處于“邊緣地位”,講中國故事、傳中國聲音已經成為一項重大課題。


  筆者認為,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危機概念,體現(xiàn)了西方經濟學界對全球經濟新問題的思考,本身值得尊重和重視。但同時,西方媒體對這些概念的強勢推銷功夫也值得重視和反思。畢竟,世界是多元的,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印度、東盟、南美等國家和區(qū)域的發(fā)展已使世界格局發(fā)生重大改變,西方媒體如果一味固守傳統(tǒng)思維,自負地認為危機源統(tǒng)統(tǒng)來自外部,只有美歐可以左右地球,就只能編織出“失真的輿論畫卷”。它們這樣做,將失去越來越多的信任。


  用“明斯基時刻”套中國是削足適履


  具體到“明斯基時刻”,這個概念是以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的名字命名,指瀕臨金融危機引爆、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明斯基及其思想因2008年金融危機而名噪西方學界,其邏輯關系大致可以概括為:投資波動是經濟波動的主要來源,而其微觀基礎便是金融不穩(wěn)定性,即借款人和貸款人的風險波動。這個說法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也談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內涵。因為對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債務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風險會不會像暴風雨一樣來臨,其實是由經濟體系、社會風氣、人民心態(tài)的疊加成效來決定的。美國社會那么寅吃卯糧,人們那么無節(jié)制消費和浪費,金融寡頭那么翻云覆雨,危機不來反而是奇怪的。


  按照公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算,2015年中央和地方債務余額約為26.2萬億元,除以當年GDP總額,總負債率是38.7%,不算很高。但地方政府負債率達到23.6%,屬于偏高區(qū)域。還有人估算地方政府的債務率超過100%。2015年8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fā)布報告稱,2014年末中國實體部門(不含金融機構)的債務規(guī)模為138.33萬億元,實體部門杠桿率為217.3%。盡管這些數(shù)據(jù)的口徑有些區(qū)別,但都反映出中國地方債務水平偏高和企業(yè)債務負擔偏重的現(xiàn)實;但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債務率很低,居民債務率很低,大有調節(jié)余地。2016年,中國政府鮮明地提出并扎實地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政策,高度重視低效債務、冗余債務、風險債務問題,也采取積極措施彌補短板,釋放改革紅利。


  所以,拿“明斯基時刻”來套中國的經濟現(xiàn)實,雖然在有些人眼里很像那么回事,但其實是刻舟求劍、削足適履。雖然中國存在“債務風險點”,但不具備“嚴重債務風潮基礎”。


  看問題要借鑒國際經驗更須注重本國實際


  筆者認為,考察中國政府和企業(yè)的負債率、杠桿率問題,既要看國際上的一般經驗,也要看本國具體實際;就國內不同地區(qū)、不同行業(yè)來說,也有很多不同的情形。負債壓力大不大,杠桿率高不高,關鍵還是看使用的效率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重大問題。


  截至目前,我國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總規(guī)模的比重僅為13.9%,這一數(shù)據(jù)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如美國,2015年直接融資規(guī)模占比超過80%。中國完全可以通過制度調整,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降低實體經濟的債務負擔。與美歐相比,中國金融市場不是發(fā)展過剩,而是一個突出短板。這是我們分析形勢的基本背景。


  現(xiàn)在西方經濟學界和媒體經常炒作一些自認為不錯的概念,來描述中國經濟,好像中國經濟不是要陷入這個拐點,就是要遭遇那個陷阱??吹街袊洕鷶?shù)據(jù)差,就擔心不刺激;看到中國經濟數(shù)據(jù)好,又擔心不改革。中國也有經濟學家附和這種說法。其實,中國的發(fā)展邏輯遠非這么簡單,更非這么“做作”。中國經濟發(fā)展有政治制度優(yōu)勢,有區(qū)域互補優(yōu)勢,有內部市場潛力,有技術升級空間,還有國際合作需求,但需要加強法治化和深度市場化。這才是中國經濟的真實“性狀”。


  依我看,持續(xù)改革的中國既不可能遭遇“中等收入陷阱”,也不可能遭遇所謂的“明斯基時刻”,而是要踩牢“中等收入平臺”,迎來“小康突圍時刻”。(作者是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中國證監(jiān)會專家顧問)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新中國70年,鎮(zhèn)館之寶70件](十)去抗聯(lián)打鬼子之前,楊靖宇曾被
  • 領航中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
  • 【中國穩(wěn)健前行】中國共產黨獨特而強大的組織優(yōu)勢
  • 同心同力共襄偉業(yè) 匯聚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習近平總書
  • 壯麗70年走出最美中國道路
  • 【河聲】弘揚大別山精神,同心共筑中國夢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