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霧霾,不走決裂式的重建之路

時間:2016-03-11 16:42來源:中國網 作者:郇慶治 點擊: 載入中...

  “兩會”前夕,對于廣大公眾持續(xù)關注的我國中北部地區(qū)霧霾問題,我們面對著一組讓人喜憂參半的“數據”:可喜的是,北京市2016年1~2月的空氣質量指標達到了有測量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藍天白云天氣的數量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春節(jié)期間);可憂的是,我們終究未能迎來萬眾期待的“兩會藍”——3月2、3日的京城空氣質量再次達到重度或嚴重污染的級別,就像曾經擁有過的“奧運藍”、“閱兵藍”和“APEC藍”一樣。


  對上述事實的任何過度解讀,都可能是偏頗的或有害無益的。北京市環(huán)保局對上述成績單的解釋并沒有貪功:污染物擴散條件持續(xù)有利和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連續(xù)實施,是主要的原因。換言之,北京市去冬今春大氣質量的較好表現既不是全靠風吹,但也不能完全歸結為節(jié)能減排所取得的政績。同樣,三月初的天公不作美也不全是一件壞事,尤其是在萬眾矚目的兩會前夕和期間。至少,它可以更多明確地告訴中國的政治精英,根治霧霾將是對我們環(huán)境治理體系與能力的持久性考驗。


  其實,自2012年以來,當代中國政治以及廣大公眾對于以霧霾為標志的大氣質量問題的治理迫切性與艱巨性已經達成共識:那就是,我們只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進程中逐步通過強化與轉向綠色發(fā)展的方式或路徑加以有效解決,或者說,在大力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變革進程中加以有效解決。這既不是說,我們目前面臨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惡化和未來挑戰(zhàn)還不夠形勢嚴峻——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已經做出了明確的政治判斷,也不是說,我們應對與治理現存的和將會進一步加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難題不需要做出深刻的制度重建式性或革命性變革,而是說,我國寬闊的自然地理空間和龐大的經濟體量已經使得我們很難或不必須進行“與過去(外界)決裂”式的綠色重建。相應地,我國的“環(huán)境國家”建設或環(huán)境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就變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正是在逐步解決上述難題的過程中,我們才可以真正建立起與完善我國的現代化環(huán)境治理體系。


  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我們應該積極評價過去一年中政府各部門在霧霾治理方面的努力,尤其應為環(huán)保部的“霧霾新政”“點贊”:緊緊抓住新《環(huán)保法》貫徹實施第一年這一契機,明確要求各地政府切實履行包括霧霾治理在內的環(huán)境質量管理主體責任,契合了環(huán)境依法治國這一國家政治主題;通過約談地方政府(包括省級人民政府)、強化區(qū)域督察中心監(jiān)管職能、加強部際和部省之間溝通協調等行政執(zhí)法手段創(chuàng)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huán)保部門近年來“行政無力”的負面形象;通過懲治系統(tǒng)內部腐敗、嚴肅處理“紅頂中介”現象、強化系統(tǒng)內科研政研與傳媒管理等舉措,大大改善了環(huán)保部門自身的環(huán)境政治與政策水平。所有這一切當然不能僅僅歸結為環(huán)保部自身或相對強勢的新部長一人之力,恰恰相反,“時勢造英雄”,包括根治霧霾在內的環(huán)境治理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已成為黨和政府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優(yōu)先政治與政策領域。換言之,和新增的藍天白云一樣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包括環(huán)保部門在內的國家環(huán)境治理意愿和能力的更明確宣示。就此而言,我們當然應當相信大自然之風的威武(相比少數技術專家提出的橫跨數百米寬的京城“風廊”或“風道”建議),但更應寄希望于國家綜合整體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累積性提升。


  這絕不意味著,大氣質量的切實改善或藍天白云天數的具體增加就不重要。霧霾治理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一種公共政策,是離不開政策成效考評和公眾評價的,而它在當代中國、對于本屆政府而言,更是具有一種超乎其本身的政治象征性重要性——同時在大眾民生質量和生存權益的意義上,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新時期政治合法性的體現與提升。筆者想強調的是,這方面的一個最直接標尺或參照,就是國務院2013年9月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所謂的“大氣十條”),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2012~2017年各主要區(qū)域的PM10和PM2.5削減目標: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yōu)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qū)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著眼于上述目標,我們在2016年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空間還有很大,而且也遠不是環(huán)保部一個部門的事情:比如,如何更加主動地利用經濟新常態(tài)的環(huán)境來調整我國的經濟產業(yè)與技術支撐結構,如何更進一步將環(huán)境治理與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相結合、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公眾教育與參與的作用,等等。盡管在筆者看來,屆時一種更可能的情景是,政府政策指標的趨近甚至提前實現,但卻仍難以滿足廣大民眾的大氣質量改善意愿和期待(比如,2015年前期的主要指標不斷改善,卻因為冬季的集中轉差而嚴重影響了公眾的空氣質量感受),果真如此,那將提供我們新一個時期的政治與政策努力的新起點。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經過今年的繼續(xù)努力,確保201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目標的如期實現。否則,一切都將無從談起(北京市2015年的PM10和PM2.5數值分別為101.5微克/立方米和80.6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分別下降了12.3%和6.2%,前者比1998年下降了46%,而后者比2013年下降了10%)。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治理霧霾,政府當一諾千金
  • 為何要在霧霾中跑北京馬拉松
  • 霧霾天應急不力暴露治污惰怠
  • 霧霾天學生秋游,形式重于健康?
  • 警惕霧霾“常態(tài)化”麻痹治理意識
  • 以經濟手段為主化解霧霾威脅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