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新:十八載風雨后 我仍愿做一輩子的投遞員

時間:2015-07-31 11:41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馬建新是烏魯木齊市郵政分公司南昌路投遞班的一個普通投遞員,從事投遞工作的18年間,他走了近10萬公里的路,投遞各類郵件200余萬件,收到表揚信100余封,被投訴事件0起。

  翻看他的個人履歷,2009年獲“新疆郵政獨立運營十周年先進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5年獲“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但這些榮譽并沒有成為馬建新標榜的資本,“我反而覺得現(xiàn)在自己的責任比以前更大了。”馬建新說。

  1997年,高中畢業(yè)的馬建新開始做投遞員,18年過去了,人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穿著綠色制服的熟悉背影天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中,風雨無阻投遞郵件。

馬建新將郵件投遞到住戶的郵箱中。這樣的工作,他一做就是十八年。資料圖

  優(yōu)秀的投遞員從點滴開始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馬建新被分配到了烏市郵政局(現(xiàn)烏市郵政分公司)投遞一分局銀川路投遞班,負責新疆醫(yī)科大學(以下簡稱醫(yī)科大學)家屬院小區(qū)及周邊單位的投遞工作。

  小區(qū)有80多棟樓房,但樓棟分布極其不規(guī)律,還搞不清狀況的馬建新在投遞過程總是要浪費大量的時間。“當時我一進那個小區(qū),就感覺自己仿佛進了迷宮。”馬建新開玩笑說。

  此外,“我當時負責的區(qū)域有一萬多人口,最主要的是醫(yī)科大學家屬院小區(qū)。因為這個小區(qū)里住的大多是醫(yī)生、專家和教授,所以需要遞送的報刊雜志也比較多。”馬建新回憶,剛工作時,只有一輛自行車,再加上需要投遞的郵件報刊又很多,每天的工作對身體瘦小的馬建新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

  有一次,一個住戶向他打聽一些郵政業(yè)務知識時,馬建新結結巴巴沒能答上來,“當時感覺很羞愧,一個合格的郵遞員不應該是這樣的。”

  為了做一個“合格”的郵遞員,馬建新下班后就去自己負責的段道,繼續(xù)熟悉居民樓的樓號、掌握住戶情況。后來,曾經讓他感覺像迷宮一樣的家屬樓再也不會繞暈他,人們看到的是一位穿著綠色制服、動作嫻熟的年輕投遞員忙碌的身影。

  馬建新也開始熟悉各類報紙雜志的特點、風格和內容,向訂戶提供準確適用的報刊信息。

  一次,馬建新與小區(qū)內的一位朋友聊天,得知這位朋友常常為打掃廚房發(fā)愁時,馬建新就及時把自己在雜志上看到的生活小竅門告訴他。后來,這位從來不訂閱雜志的朋友主動要求馬建新幫他訂了一份生活居家類的雜志。

  慢慢的,小區(qū)里的其他人也都愿意找馬建新訂閱報刊雜志,訂戶猛增了800多戶。

 

馬建新指導住戶填寫郵寄單。資料圖

  對工作的四字要求:盡心、盡力

  “盡心,就是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盡力,就是盡我最大的能力。”馬建新這樣解釋他對自己的要求。

  記者采訪馬建新的時候,他說的最多的就是“責任心”三個字。“投遞工作其實沒有復雜性可言,它需要的就是細心、不出錯,不出錯是建立在責任心的基礎上。每次想到我的一個小失誤可能會給用戶帶來極大的不便,我就告訴自己千萬不能出錯。”因此,有些郵件的地址或電話寫得不清楚,馬建新會跟用戶多次確認,直到準確無誤地把郵件交到用戶手上。 

  馬建新回憶,曾有一個寄至醫(yī)科大學的包裹單,當他投送到醫(yī)科大學時,被告知該收件人已經退休了,周圍沒人知道他的具體住址。依照處理規(guī)則,此類郵件可以按無法投遞退回寄件人處理,但馬建新卻在下班后到家屬院四處詢問老住戶,最后在領取有效期內找到了該收件人。收件人拿著薄薄的郵件,對馬建新感激不已。

  醫(yī)科大學一附院主管醫(yī)師胡梅英手里保留著3個大本子,本子里貼的都是馬建新之前幫患者郵寄信件的收據。當時,醫(yī)科大學一附院為病人開辦了代辦郵寄業(yè)務,但醫(yī)院負責郵寄的工作人員不夠,胡梅英試著問馬建新能否幫忙,他爽快地答應了。5年中,馬建新為醫(yī)院郵寄了4000多封信件。“他沒有收取任何報酬,卻一直堅持幫忙,真的感謝他。”胡梅英說。

  “那都是順路的事兒,我的車子也能裝得下這些信件,就幫忙帶了,舉手之勞而已。”5年的堅持被馬建新說得風輕云淡。

  馬建新多年來的強烈責任心讓他贏得了很多住戶的信賴和關心,社區(qū)的任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后的任奶奶和老伴兒喜歡上了看報,馬建新就幫任奶奶訂了報,還特意為任奶奶開了個信箱,這樣,任奶奶就不用天天去郵局取報紙了。

  不管冬天還是夏天,馬建新都會按時將報紙送到任奶奶的信箱,因為任奶奶的老伴兒每天上午十一點會準時守在信箱前等著。“夏天還好,冬天一看到爺爺站在寒風中等我,我就特別不忍心,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任奶奶的報紙我是必須要按時送到的。”

  一天,任奶奶悄悄買了一頂棉帽放到信箱里,并留了個紙條:“小馬,前幾天看見你沒有戴帽子,耳朵都凍紅了,請收下這頂帽子。”回憶起來,馬建新仍然十分感動。

  

馬建新將報刊遞送到用戶手中。資料圖

  盡職盡孝兩不誤,卻耽誤了自己

  在別人眼里馬建新是個熱心的郵遞員,但在父母眼里,馬建新更是一個好兒子。

  2003年,馬建新的父親開始臥病在床,后來癱瘓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父親癱瘓后,主要靠胃里插個管子吃流食來維持生命。馬建新向醫(yī)院的護士長學習了如何換通到胃里的管子,如何幫父親吸痰等操作。

  從那以后,馬建新就成了父親的“醫(yī)生”,每天幫父親擦拭身體和做幾次翻身,還定期幫父親更換那根管子。同“郵遞員”這個工作一樣,“醫(yī)生”這份工作一做也是十幾年,馬建新說,父親能堅持這么久他已經很幸福了。

  2006年,馬建新的母親眼睛要做手術。但因為自己要投遞信件,母親上午進行手術時他沒能陪在身邊,中午休息時間,馬建新連飯都沒顧上吃就急忙跑到了醫(yī)院。“麻藥的勁兒還沒過去,母親一直睡著。因為那天的郵件還沒處理完,我叮囑哥哥好好看護母親,就又匆匆忙忙跑到郵局了。”馬建新說,“那是我記憶中整理郵件最快的一次吧。”

  “父母身體好的時候,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自從父母身體不好后,我處理完工作后,大部分時間就是照顧二老。他們看病需要錢啊,所以我現(xiàn)在工作更努力了,這樣我可能會多賺一點錢,讓家人過得好一點。”馬建新說。 

  馬建新今年已經39歲了,但至今仍是單身。談及個人問題,馬建新哈哈一笑:“我老早就和同學說我要盡快把自己的事辦了,可直到今天都沒解決。就因為這,前不久同學們還一起笑我呢。”他依舊把自己的這一大“難事”說得十分輕松,仿佛這只是生活跟他開的一個小玩笑。

  采訪最后,記者問他未來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馬建新說自己現(xiàn)在就想踏踏實實工作,好好照顧父母,“也沒什么奢望,因為希望可能會落空,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腳下的路走好。”(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王彥麗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