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
寧就建業(yè)死,不就武昌居
從傳統(tǒng)來看,像南京這樣的六朝古都是有故事,有故事就有傳說,我們先從傳說講起。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京城還沒有成為城的時候,先是吳王的屬地,后來被越王占領。接著,楚王又趕走越王,駐軍江邊的獅子山。楚威王來到金陵邑后,站在清涼山上向西北方望去,看到廬龍山(今獅子山)一帶“氣射斗牛,光怪燭天”。意思是有一股紫氣直射玉皇大帝所在的北斗星方向,光芒怪異,如點了蠟燭,把天際都照亮了。身邊的術士,告訴楚威王這是一股王氣,要治。
術士獻計,在現(xiàn)王氣的地方埋金,以鎮(zhèn)壓之。廬龍山緊靠江邊,術士在附近的“龍灣”金陵岡處,埋下了厭勝物——在古人眼里有靈性的金人。
按皇家習慣,一般地上的建筑物稱為宮,地下的建筑物稱為陵,埋金子的地方自然就叫“金陵”了。這個地方最早的名字就是叫“金陵邑”,“邑”是比“州”級別低點,比“縣”級別高點的軍事重鎮(zhèn)的建制。從此,這個地方就有了金陵的名字。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歸,至金陵時,幾個陪同的望氣術士見金陵四周山勢峻秀,地形險要,就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一聽大為不悅,命人開鑿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把王氣泄散,并將金陵改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這里不該稱金陵,只能貶為牧馬場。
建安十六年,孫權自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取“建功立業(yè)”之意。黃武八年四月甲申,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九月,遷都建業(yè),為南京建都之始。時童謠云:“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就建業(yè)死,不就武昌居。”
在孫權定都南京后,東吳僅存52年就讓西晉滅掉了。接下來的的朝代也幾乎都是短命王朝。除大明王朝,因后遷都北京而存在277年外,其他8個,最長的是東晉王朝,延續(xù)了104年。余下分別是:南朝宋60年,南朝齊24年,南朝梁56年,南朝陳33年,南唐39年,太平天國12年;中華民國38年(1912-1949年)(后退守臺灣,至今)。
因為南京歷史上的種種的“短命現(xiàn)象”,所以孫中山他們在商討民國建都時,產(chǎn)生了嚴重的分歧。
因為分歧太大,吵得不可開交,所以大家決定投票表決:北京20票;南京5票;武昌2票;天津1票。孫中山當時很不滿意,決定第二天重新投票,必須選擇南京。黃興配合孫中山:“明日再不按先生意愿行事,我立即派憲兵將議員綁了出來!”后來在黃興這樣的實權人物力挺之下,出席會議的27名參議員改變了態(tài)度:南京19票;北京6票;武昌2票。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的復議案,得以通過。
那么,為什么孫中山會執(zhí)意定都南京呢?
一般來說,凡強盛的王朝多建都于北方,即使遷都也不會很偏南。而民國政府孫中山和蔣介石都把南京作為建都地,這種選擇除了從本生地勢地形來看更多的取決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
定都南京,削弱軍閥勢力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孫中山提出辭職,請袁世凱來代替,不過孫中山向袁世凱提出了三個條件,其中的兩個條件與定都南京有關:一是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二是新總統(tǒng)在南京就職,想把袁世凱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監(jiān)督和控制之下。
日本希望定都南京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當時對孫中山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日本方面的出發(fā)點很清楚,它是想借中國政治中心南移的機會,削弱中國在北方的防御,便利其對滿蒙的侵略擴張。
南京建都承載民族(漢族)復興大夢
中華文明僅有的兩次被外族滅亡而導致亡國的情況分別發(fā)生在杭州和北京,所以,杭州和北京是亡國之都。五胡亂華、導致中華文明衰落的是洛陽;靖康之恥,導致中華文明衰落的是開封。所以,洛陽和開封是衰國之都。
而中華文明的三次偉大復興發(fā)生在南京,所以南京是復國之都。定都南京,意味著從政治體制和種族兩方面與清王朝(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斷裂,這也符合“革命”題中應有之義。
不管孫爺爺、蔣先生當時是怎么考慮的,民國都已經(jīng)亡了,哦,不對是退居臺灣了。南京之所以沒有出現(xiàn)定都于此的強大王朝,倒有更深層次的地理、經(jīng)濟、人文原因。從地理上講,南京依山傍水,虎踞龍盤,易守難攻。一道長江“天塹”把它與遼闊的被中國斷開。在此處建都的天子們,一開始就著眼于“守成求穩(wěn)”,缺乏攻城拔寨、問鼎中原的雄心和勇氣,而偏安一隅。從經(jīng)濟上講,江南乃魚米之鄉(xiāng),富庶的經(jīng)濟條件反而給統(tǒng)治者提供了腐敗的溫床,你看看秦淮河,景美、人美。統(tǒng)治者沉醉于“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上苑”。這就是為什么六朝、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鼎盛的年代。而軍事不行屢屢被入侵的原因。而且國民黨歸根到底是精英統(tǒng)治。定都南京,雖然拉攏了江浙一代的文化精英,卻丟失了大半個中國的農民階級,也為日后完蛋埋下了伏筆。
從國家對外防御來看,定都南京政治中心南移反應了國民黨親英、美。反日、反蘇的防范。結果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成了對中國最大的威脅,侵占滿蒙。而南京政府對遠在東北的控制鞭長莫及。只能放棄抵抗。所以國民政府建立只有5年的時間,日本就出兵了東北,到1937年,日本便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白白丟了南京。
那我們現(xiàn)在設想,假如民國政府當時遷都北京或者西安呢?西安當時是GCD的勢力范圍,他遷不過去。北京一來與民國的政治訴求不符(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二來北京附近軍閥各有實力,民國政府即便去也立不住腳。所以南京是民國政府當時最合適的首都。歷史這個東西,你在創(chuàng)造它的同時,它也在篩選你。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沒什么好后悔的。而且南京這個城市傳承了中國士大夫的貴族氣質,缺少一些蠻氣。而這股子蠻氣正是推翻“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重要所在。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