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們不同顏色的僧衣都有什么講究?

時間:2016-01-29 09:10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和尚的不同顏色的僧衣都有什么講究?  
僧衣是和尚身份的標識,細心的人會發(fā)現不同僧侶的服裝顏色是不同的。不同寺院的出家人站在一處,著裝色彩斑斕,迥然不同。
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  
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  
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  

三衣總稱為袈裟。  



佛法傳入中國近兩千年,在漢族、藏族、傣族等民族間存在著不同的佛教系統(tǒng),流傳時間也有先后,因此各族僧侶間的著裝各不相同。即使在漢族僧侶中,由于地域廣大和歷史變遷,僧衣的顏色也是多種多樣,與印度原始的僧侶服制差別很大。  
佛教對僧衣服色的主要規(guī)定有兩條。一是顏色不許用上色或純色。二是所有新衣必須有一處點上另一種顏色,以破壞衣色的整齊而避免貪圖穿著,這叫做“壞色”或“點凈”。雖然避開上色和純色,僧衣顏色仍有許多選擇的余地,但佛教早期多選用赤色作為衣色,所以佛教在漢朝剛剛進入中國時,僧侶也是“披赤衣”的。
北方氣候寒冷,僧眾三衣不夠,所以我國僧眾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種常服,這種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裝略加改變的。常服的顏色,明代皇帝曾作過規(guī)定,修禪僧人常服為茶褐色,講經僧人藍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沒有什么官方規(guī)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見月律師重興后,一般僧人常服均為黃色。  
到了三國時期,僧侶的衣色受到道士服色的影響而逐步趨向于緇色(即黑色之中微有赤意),因而那時開始稱僧徒為“緇衣”或“緇流”。  
唐朝時,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guī)定,賜給沙門法朗等九人紫袈裟,所以在唐宋時代一直都以賜紫色袈裟為榮。另一方面,也因執(zhí)著于赤色而以朱紅袈裟為最尊重。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較大。到明朝洪武初年,制定了完善的僧侶服色制。當時佛教分禪(禪宗)、講(天臺、華嚴、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類,規(guī)定禪僧穿茶褐常服、青絳和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常服、綠絳和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常服、黑絳和淺紅色袈裟。  
現在的僧衣大多是褐、黃、黑、灰等顏色,也有湘色(即黃綠色)的,沒有一定的規(guī)制。
(責任編輯:蘇玉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