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遠浮橋

時間:2017-08-28 09:14來源:大西北網(wǎng)-百年中山橋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我國古代橋梁,具有悠久歷史和卓越成就。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紂(即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關于“鉅橋”,東漢許慎注解為“鉅鹿水之大橋也,有漕粟也”.《水經(jīng)注·彰水》說:“衡彰水北經(jīng)鉅鹿,抵閣西,舊有大梁橫水,故有鉅橋之稱。武王伐紂發(fā)鉅鹿之粟以賑殷之饑民。”關于“梁”,許慎《說文解字》說:“梁,水橋也,從木從水,刃聲。又,橋,水梁也,從木橋聲。”清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對“梁”的解釋是:“梁之字,用木跨水,則今之橋也。《孟子》:‘十一月輿梁成。’《國語》引《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詩·大雅》:‘造舟為梁。’皆今之橋制,見于經(jīng)傳者,言梁不言橋也。”以上是見于文字記載的比較早的橋梁。


    幾千年來,歷代人民經(jīng)過辛勤勞動和反復實踐,在長河急流、風濤鼓蕩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堅固美觀的橋梁。我國古代的橋梁建筑,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在技術上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由于各個地區(qū)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為了適應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需要,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結構的橋梁。如華東地區(qū)的薄墩連續(xù)薄拱橋,華南地區(qū)的石墩石梁長橋、西南地區(qū)的索橋,華北地區(qū)的敞肩石拱橋,西北地區(qū)的伸臂木梁橋以及中原地區(qū)黃河上的浮橋。橋梁構造雖然因地而異,但最后往往會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采用,只不過因各地具體環(huán)境、條件的差異而有所側重而已。


    浮橋又稱舟橋,是最早出現(xiàn)于我國古文獻中的一種橋型。在沒有修固定橋梁,或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或其他原因尚不能修固定的橋梁時,出于交通需要,就修造了浮橋。


    浮橋的起源很早《詩經(jīng)》有載:“親迎于渭,造舟為梁”.這就是以舟為梁的浮橋。我們知道,早期的橋,多數(shù)只能建筑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技術簡單,比較容易解決。早期橋的形式,不外聚石培土,或是木梁栓式的小橋。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只能采用另一種方法--造舟為梁。前面所說的周文王“親迎于渭,造舟為梁”即是如此。但應該說明,古時的浮梁與后世的浮橋有所小同,古時的浮梁多是一次性使用過后即拆除,因而使用時間短暫,無須經(jīng)久耐用。


    黃河上的浮橋,歷史既久遠,數(shù)量也很多。


    《春秋·昭公元年》載,公元前541年夏,秦伯之弟針出奔晉,“造舟于河”,就是造舟橋過黃河。據(jù)《初學記》考證“公子針造舟處在蒲坂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橋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接陜西朝邑縣。


    《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浮橋。”河橋的地點也在蒲津橋處。


    漢代,在黃河上游的青海貴德榆谷附近,曾因軍事目的修建過浮橋?!端?jīng)注》載:“永元五年(93年)貫友代聶尚為護羌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余級,收其熟麥數(shù)萬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麥。且作大船,于河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還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復與鐘存東寇而返。十年,謁者王信、耿潭,西擊迷唐,降之。詔還大小榆谷、迷唐謂漢造河橋、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此外,晉朝在黃河上有名的浮橋還有河陽浮橋,此橋又名盟津,或稱盟津浮橋。


    唐宋以降,我國古代橋梁的發(fā)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五代時后唐莊宗曾在黃河上架設過臨時性軍用浮橋。


    宋代的浮橋就更多了,如宋朝曾在熙寧六年(1073年)的同一天下令在黃河的兩個渡口建浮橋。


    蘭州自古是中西交通的重鎮(zhèn),而黃河自西向東橫穿蘭州全城,成為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塹。為了西北邊疆的安寧,必須溝通蘭州黃河南北兩岸的交通。雖然  在唐代之前,官府和民間沿河多設津渡,用船筏通往來。但是,這種設津渡通往來畢竟不方便,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問題。為了改善蘭州黃河南北兩岸的交通,唐代在今河口架設廣武梁。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大理卿劉元鼎便是過此橋出使吐蕃的。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在河州安鄉(xiāng)城(今蘭州附近)黃河渡口建浮橋。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北宋收復蘭州,修復金城關,并在關下設浮橋。不過,這時的浮橋多是軍用浮橋,軍事需用過后,浮橋便被拆掉。


    蘭州第一座比較固定的浮橋是建于明初的鎮(zhèn)遠浮橋。


    蘭州鎮(zhèn)遠浮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當時,明征西將軍宋國公馮勝追擊王保保的殘余勢力,為過河進攻王保保的最后據(jù)點--王保保城,派守御指揮僉事趙祥在城西七里許建造浮橋。王保保城南臨黃河,東臨大沙溝,西、北依山,居高臨下,地勢雖然險要,但馮勝率軍過河后,很快攻占了王保保城,王保保本人棄城逃往蒙古。馮勝征西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就把浮橋拆了。


    洪武八年(《甘肅通志》、《甘肅新通志》、《蘭州府志》等均為洪武九年),明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陲,朝廷派遣衛(wèi)國公鄧愈率師平定河西。為了行軍和給餉的便利,衛(wèi)國公在蘭州城西十里的黃河上建造了一座浮橋。這次浮橋再沒有拆除,保留了下來,取名”鎮(zhèn)遠浮橋“.但是,這里河水湍急,河岸不牢固,大家都認為浮橋不太牢固,應更換橋址。


    洪武十七年(據(jù)明·徐蘭《鎮(zhèn)遠橋記》),蘭州衛(wèi)指揮僉事楊廉帶著下屬多人去城北黃河察看,發(fā)現(xiàn)這里河水比較平緩,并且認為這里離城近而且容易守衛(wèi),謀算在這里改置浮橋。于是,幾天后他們親自詢問城中父老,征求他們的意見。父老們表示在金城關建置浮橋比較合適。回到衛(wèi)府后,楊廉又和同僚商議大家都同意在金城關建置浮橋。接著,楊廉上報陜西都指揮使批示。


    陜西都指揮使司接到蘭州衛(wèi)的請示報告后,不幾天就批示同意。等到這年六月,官府便開始召集造橋工人和工匠,做移置浮橋的準備工作。第二年春二月,”冰解齋祓“,楊廉率領衛(wèi)所官員先祈求神靈 (河神)保佑,表現(xiàn)出十分虔誠的樣子,然后對工匠、民工作了動員,希望他們齊心協(xié)力,盡快把橋建成。不久,浮橋終于建成了。


    是怎樣把浮橋架設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之上的呢?


    第一次建橋的情況因沒有文字記載不清楚,但根據(jù)以后每年冬拆春建的情況,以及其他一些文字的記載,可以知道建橋的大致情況是這樣的:每年冰解時搭橋,需人數(shù)百,或在岸,或在舟,或乘皮筏。巨繩系舟從上游緩放,舟系大筐四五個,在筐內盛滿石子,等到舟漂到恰當?shù)牡胤?,立即把盛滿石子的筐拋到河中,舟在河中穩(wěn)定后,即刻用麻繩和鐵纜交結,如此一一牽綴而橋成。


    浮橋”用巨舟二十四艘橫亙河上,架以木梁,柵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鐵柱四,木柱四十五,鐵纜二,各長一百二十丈(等于橋長--編者注),棕麻,革繩各相屬,冬拆春建“(《甘肅新通志》卷九)。


    那么,浮橋又是如何固定在河面上的呢?


    根據(jù)史書記載,建造浮橋時,宋國公和衛(wèi)國公先后共鑄了四根粗大的鐵柱(即今天所稱的”將軍柱“,現(xiàn)黃河中山橋南岸所矗立的鐵柱即是)豎立在黃河兩岸,用以系拴一百二十丈的鐵纜,以固定浮橋。鐵柱長一丈八尺,重數(shù)噸,柱上鑄有年號和鑄造人姓名。


    據(jù)清初劉于義在《河橋記》中記載:”又考《臨洮府志》:‘浮橋兩岸鐵柱四,各長二丈,一落河底,鐵盤尚存。’今查所存三柱,在河東岸者有二:其一上鐫‘洪武五年,歲在壬子,不著官爵,考之,洪武五年統(tǒng)兵平定河西者為宋國公馮勝,此必馮國公所建也;另一上鐫’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衛(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斯乃國公鄧愈領兵征西番時所建也。至西岸所存一柱,亦系衛(wèi)公所建,但云建斯柱于浮橋之北,其余年月官爵鐵纜字數(shù)與南相同。而宋公之一柱已亡矣。“


    關于所亡失的一鐵柱,是在明朝末年,因河水泛濫,沖垮了北岸,宋公所鑄的這一鐵柱就沉入了水底。直到清末道光二十年(1842年),甘肅總督布彥泰才又補鑄了一柱。1909年黃河鐵橋建成,鐵柱被埋于河灘下。1953年,在擴建黃河北岸道路時,挖出了埋于地下的兩根鐵柱。一根上可見到”蘭州衛(wèi)指揮王鎮(zhèn)臨洮府通□□判“及”衛(wèi)鎮(zhèn)撫袁昶百戶郡縣□□……“等字的款式。1958年,又在河灘積沙里挖出一根鐵柱,柱上鑄文仍清晰可辨:”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衛(wèi)國公建斯柱于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完全證實了史書的記載。這根鐵柱原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現(xiàn)移于中山橋南的鐵橋紀念亭。另兩根鐵柱在1958年大煉鋼鐵中被毀了。


    鎮(zhèn)遠浮橋建成后的管理,據(jù)《甘肅新通志》記載:”國朝因之。橋事舊系蘭州同知專司,乾隆三十六年裁缺。四十二年,設縣主簿司之,道光三年裁缺。建拆修補歸縣報銷,木植由洮州廳購運,工料銀兩由蘭州府征收稅項開支,其抽收木稅、巡查夫役等專歸府經(jīng)歷管理。“雇請水夫30人,專門負責浮橋的安全。他們”晝夜巡視,以防不虞“.水夫除食宿,每歲給銀12兩。


    明初建浮橋時,造船二十八只,常用二十五只,備用三只,為河水漲時的備用船。以后到了清朝康雍時期,為了節(jié)省費用,兩次減舟,河舟成了二十只,結果七年之間,浮橋兩次毀壞。特別是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那一次,河水大漲,河橋被沖斷,損失慘重。為了避免再次受損,時人劉于義在《河橋記》中建言:”夫七年之間兩遭決壞,費財勞人,不可不尋經(jīng)久之法……考《蘭州志》有前明衛(wèi)守備李進《改修河橋記》云:’洪武初,原用二十四舟,后守備苗旺以造舟費大,乃于兩岸甃出埠頭,減去二舟,只用二十二舟,埠頭水急,將舟沖激流蕩,每多損壞,雖云惜費,反致重費。正統(tǒng)乙丑,奏請退修埠頭,增造二舟,以復其舊。于是,河東水緩,而舟咸無沖激之虞,庶為永遠之計。恐后之守斯土者莫究其義,復欲減造舟之費,以蹈其弊,故刊石志之。‘夫減去二舟尚為不可,況今之浮橋減去四舟,只用二十舟。是碼頭益出,水益湍激,宜乎屢被損失,勞費不貲。“


    明初,建浮橋時,橋之南離蘭州城墻八十步處新筑小城一座,周圍有數(shù)丈,中間設幾道門盤問過往行人。小城上建樓,東西有幾間是辦公的地方。橋門西邊又建了一座祠宇,以奉河神。橋北因山為城,延袤二百丈,東西置門,建樓其上,又創(chuàng)漢壽亭侯祠。橋門內外有楊廉所題”鎮(zhèn)遠橋“三個大字。后為了給外商提供方便,在城北鎮(zhèn)遠門外建”萬國梯航坊“.橋南有”中流盤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橋“.《皋蘭縣志·橋津》載:”西北出鎮(zhèn)遠門,有萬國梯航坊,西為望河樓,樓北檐有匾額曰’萬里黃河只一橋‘.橋南中流盤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橋‘.登白塔山俯視,橋蜿蜒水面,致可觀也。“無疑,蘭州黃河浮橋的建成,是一大歷史進步。遠者如明初的馬文升所言:”陜西之路可通甘、涼者,惟蘭州浮橋一道,敵若據(jù)此橋,則河西隔絕,餉援難矣!“可見浮橋的建成,對改善西北交通和鞏固西北邊防作用巨大;近者,浮橋的建成對蘭州地區(qū)黃河南北兩岸的交通與經(jīng)濟的交流也起著巨大的作用??梢钥隙ǖ卣f,與過去靠木船、筏子渡河相比,那就不知方便多少倍了。交通的便利必定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到清朝時,黃河北岸便出現(xiàn)了許多酒樓,十分繁華。旅者坐在酒樓里,開窗臨水,南望城郭,林樹如畫,風景怡人。


    鎮(zhèn)遠浮橋不僅促進了蘭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而且對當時西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有巨大影響。難怪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他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中引用了清代王光晟《冰橋行》中的詩句”天下神橋此第一“來形容鎮(zhèn)遠浮橋了。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鎮(zhèn)遠浮橋
  • 鎮(zhèn)遠浮橋
  • 鎮(zhèn)遠浮橋
  • 鎮(zhèn)遠浮橋
  • 中山橋修建簽訂合同
  • 中山橋修建簽訂合同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