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說:“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詔采擇。”朝廷接到趙充國奏疏后,議論紛紛,漢宣帝猶豫不決,趙充國兩次上奏申說。每次趙充國奏疏一到,宣帝會群臣評議。開始,同意趙充國建議的只有十分之三,后來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達(dá)到十分之八。大多數(shù)人佩服趙充國有遠(yuǎn)見,漢宣帝也最終同意留兵屯田。
化劍為犁屯田忙,湟水谷地現(xiàn)生機
但是,漢宣帝又考慮到辛武賢等人數(shù)次建議出擊諸羌,便在傳旨同意屯田的同時,又下詔給許、辛二人,命其出擊。不久,許延壽征降羌人四千余人,辛武賢則斬首兩千級,中郎將趙卯也斬首兩千余級。與此同時,趙充國又招降五千余人。最后,漢宣帝才下詔罷兵,只留趙充國屯田。趙充國于是墾田地,開水渠,修道路,建驛站,筑橋梁。湟水谷地出現(xiàn)了一派前所未有的新生機。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趙充國奏道:“羌本可五萬人軍,凡斬首七千六百余級,降才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餓死者五六千人。定計遺脫與煎鞏、黃羝(羌首領(lǐng)名)俱亡者不過四千人,羌靡忘等自詭必得,請罷屯兵!”這是一篇對羌人現(xiàn)狀的總結(jié)。需要指出的是,降者基本上是趙充國招撫的,而斬首七千余級則主要是辛武賢諸人所為。
由于趙充國治羌政策的全面實施,青海烽火宣告熄滅。于是趙充國在這年奉命振旅還師,朝中大臣莫不服其識略。秋天,西羌若零、離留、且種、兒庫等人共斬先零羌首領(lǐng)猶非、楊玉的頭來獻(xiàn),還有諸部首領(lǐng)弟澤、陽雕、良兒、靡忘等率逃亡者煎鞏、黃羝的屬眾四千余人來降。漢王朝于是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其余皆封為侯、君,并在湟水谷地設(shè)置金城屬國來安置降羌。趙充國的策略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趙充國不僅在青海時如此妥善地處理了民族矛盾,即使回朝以后,也還對這里的事情很關(guān)心。漢宣帝曾叫大家舉薦堪任護(hù)羌校尉之人,有人推薦了辛武賢的小弟辛湯,宣帝也已下了詔。趙充國知道后立即向宣帝勸阻:“湯使酒,不可典蠻夷,不如湯兄臨眾。”宣帝于是下詔改辛臨眾。后辛臨眾病危,又有人推薦辛湯。辛湯果然常常酗酒滋事,激怒了羌人,青海地區(qū)又出現(xiàn)兵刃相爭的危局。
后來,趙充國雖然因年老居家中,但遇邊防大事,皇帝還是派人向他請教問計。甘露二年(前52年),趙充國逝世,終年八十六歲,謚號壯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