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插羽氈帽 流露愛美天性

時間:2014-01-23 11:53來源:新疆都市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新疆花帽

 

  帽子,是新疆少數(shù)民族群眾都喜愛佩戴的飾物,這些選料精良、工藝精湛的帽子都極具特色。以維吾爾族群眾配戴的花帽來說,就有巴旦木朵帕、塔什干朵帕、格來木朵帕、奇曼朵帕、再爾帕帽、瑪日江朵帕、吐魯番朵帕、伊犁朵帕等等。你知道3600多年前的新疆先民喜愛佩戴什么樣的帽子嗎?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為我們找到了準確的答案。

 

 

  新疆出土多頂毛氈帽子

 


  帽子是新疆古代居民的重要服飾之一,考古資料表明,距今3800年-4000年左右,在服裝沒有成形之前,新疆古代居民就開始戴帽子了。近年來,新疆各地墓葬遺址中出土了氈、皮、毛布、毛線、絲綢等質(zhì)地的帽子,但歷史最為悠久、保存最為完好的帽子還是若羌縣羅布泊小河墓地出土的氈帽。


  2003年,小河墓地出土了幾頂氈帽,如一頂原白色氈帽,保存得非常完好。氈帽高27厘米,口徑22厘米,用白色氈塊縫制而成,基本呈圓筒形,帽身至帽頂為流線型,逐漸呈山丘狀,造型十分優(yōu)美。帽身表面縫綴著7道淡黃色毛繩,帽左側(cè)插兩根羽毛,毛繩上飾有用于裝飾的伶鼬,年代為公元前19-公元前14世紀。小河墓地出土的帽子,制作材料以羊毛為主,可見當時這一地區(qū)的畜牧業(yè)較為發(fā)達。此外,氈帽上裝飾的伶鼬、羽毛,都表現(xiàn)出濃郁的民族風情。


  毛氈是人類所知的最古老面料。專家們認為,毛氈要比編織品和針織品出現(xiàn)得早,考古人員曾在土耳其發(fā)現(xiàn)了6500多年前的毛氈。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若羌縣發(fā)現(xiàn)的"樓蘭美女",距今已有3800-4000年,上身用粗毛線編織的毛布裹身,下身裹一件處理過的羊皮,頭戴插有兩根羽毛的氈帽;1986年,考古人員在哈密五堡墓葬中發(fā)掘了3000多年前黑色尖頂氈帽;1985年,在扎滾魯克墓葬中出土了距今2800年左右的尖頂黑褐色氈帽;1984年,考古人員在洛浦山普拉漢晉時期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紅色和白色毛氈縫制的氈帽。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發(fā)現(xiàn)的一尊唐代木雕胡人,身著褐色長袍,頭戴的翻檐尖頂帽子被學者們認為是用毛氈縫制的。

 

 

  帽子表現(xiàn)出人們愛美的天性

 


  氈子除了用來制作帽子、衣服和鞋靴外,還用于搭建氈房和鋪墊房屋、床和車子。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嫁與烏孫汗王為妻的細君公主,在伊犁草原生活了三年后留下了一首詩:"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窿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詩中描繪的就是游牧民族住氈房的情景。


  后來,這種簡單實用的民族生活用品也傳入中原地區(qū),唐代詩人李端所作《胡騰兒》一詩中,就有"揚眉動目踏花氈"的句子。公元9世紀中期,回鶻人西遷進入塔里木盆地周緣地區(qū),從游牧逐步改為農(nóng)耕生產(chǎn)。但定居后的維吾爾族人仍然大量飼養(yǎng)牲畜,制作和使用畜產(chǎn)品,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毛氈。 維吾爾族人喜歡睡在實心大土炕上,毛氈因其柔軟、隔潮、保暖的特性,成了最好的鋪炕材料。


  小河墓地出土的氈帽質(zhì)地十分柔軟,幾乎沒有什么雜物,這頂氈帽很注重裝飾性,在氈帽一側(cè)插有鳥的羽毛。先秦時期新疆居民頭上插羽毛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無論男女都喜歡戴插有羽毛的帽子,這是他們原始、淳樸、愛美的天性流露。對于這種插羽毛的習俗,中國古籍中有一定的記載,《禮記·王制》曰:"東方曰夷,披發(fā)紋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披發(fā)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我們從民族學可以推測出,新疆先民頭上插羽毛的習俗也可能是一種對鳥的崇拜。


  1986年,浙江杭州余杭反山良渚文化遺址墓地(公元前3300-公元前2600年)發(fā)現(xiàn)了一件黃色"神人獸面像"玉琮,呈矮方柱形,射徑17厘米、高8.8厘米。戴在"神人獸面像"頭上的羽冠,是刻有10余組單線和雙線結(jié)合的放射狀羽毛。古代殷商華夏族曾普遍崇拜玄鳥,《詩經(jīng)》中就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載。在屈原的詩中也提到了"玄鳥"生商的神話,《思美人》中有"高辛之靈盛兮,遭玄鳥而致詒".


  傳說殷商的始祖契,是由他的母親簡狄吞燕卵而生。后來人們對玄鳥的崇拜,化入到衣冠中,從秦朝開始,宮中妃子們在頭上插鳳釵,這也與秦始皇的祖先崇拜鳥有關(guān)。到了漢代,皇太后、皇后在祭祀時要戴鳳凰形象為主的冠飾。


  清代維吾爾族女子喜歡用羽翼裝飾皮帽,如《西域聞見錄》卷二記載:"女帽冬夏指用皮,而插鳥翼于前,以為美觀。哈薩克族人喜歡貓頭鷹,而且把它作為本民族的吉祥鳥,常常把貓頭鷹視作勇敢、堅定的象征,倍加愛護。哈薩克族婦女喜歡把貓頭鷹的羽毛插這高高的尖帽上,表達她們對貓頭鷹的喜愛。

 


  綴著伶鼬毛皮的帽子很少見

 


  "裘溫裹我足,帽暖覆我頭",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表明了帽子的實際用途。帽子的實用意義于在御寒、防暑、防風沙,后來才有了裝飾作用和象征意義。若羌縣羅布泊地區(qū)小河墓地出土的氈帽,應該是用羊毛制成的,質(zhì)地厚實,在寒冷的冬季戴上一定非常溫暖。與此同時,插在氈帽上的羽毛為帽子增添了鮮活的色彩,反映出3800多年前新疆古代居民對美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氈帽上除了插有羽毛外,還綴著伶鼬的毛皮,這是其它墓葬很少見到的。伶鼬又叫銀鼠,白鼠,是國家三類保護動物。成獸體長15厘米左右,體重50-100克。伶鼬身體細長、尾小、肢短。冬毛全白,夏毛為咖啡色與白色相間,分布于東北、內(nèi)蒙、新疆、四川等地。山林、草原、湖泊、丘陵、盆地等均能生存,適應性極強,甚至能生活在城市等環(huán)境里。伶鼬的毛皮珍貴、價格高昂。在國際毛皮市場上被譽為"東方水貂".另外黃鼬的尾毛可制狼毫筆,是著名的制筆材料,其價值遠超過紫羔皮,是讀書人的至寶。那么3600多年前小河人為什么用伶鼬的毛皮裝飾氈帽呢?有可能是當時小河人比較喜歡這種靈巧的小動物,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羅布泊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十分優(yōu)越,比較適合各類動物生存,成群的鳥兒在濕地中休憩,伶鼬等動物出沒于人們居住的環(huán)境周圍,與羅布泊人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上世紀30年代,羅布泊獵人奧爾得克首次發(fā)現(xiàn)了小河墓地。奧爾得克是羅布泊探險史上的關(guān)鍵人物,樓蘭古城也是他發(fā)現(xiàn)的。1934年,貝格曼在奧爾德克的引導下,來到小河墓地,并對其進行挖掘。1939年,他在斯德哥爾摩發(fā)表《新疆考古研究》一書,對他在小河流域的考古調(diào)查及發(fā)掘進行了詳細介紹。小河5號墓地宏大的規(guī)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羅布泊早期文明信息,都引起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直到2000年末中國科學探險協(xié)會探險考察隊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這里。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