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和陽關

時間:2013-12-27 08:56來源:隴上珍藏 作者:王會紹 點擊: 載入中...

玉門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漢代“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城的重要關隘,位于今甘肅省敦煌市西部的漢長城線上。這兩個古代名關,多次載入史冊,屢見于詩歌,又被之管弦,真是千古盛傳,中外馳名,使人心馳神往,增添了訪古的逍厚興趣。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酒泉郡分置敦煌郡,設立重要關隘,即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jù)西關”.四郡為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兩關為玉門關和陽關。敦煌郡下轄六縣,其中一縣叫龍勒,兩關均勻龍勒境內(nèi)軍事重鎮(zhèn),都是都尉治所,設兵駐守。玉門關和陽關之間有長城連結,陽關以南也有城墻,還有烽燧多處,兩關虎踞長城。當時,與西域以及西亞各國交往頻繁,北行出玉門關,南行出陽關;兩關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成為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


  玉門關位于敦煌城西北80多公里一個叫小方盤的地方。從敦煌西門,沿紅黨公路到黨河口水庫,折向西北;另一路是向南到南湖鄉(xiāng),再向北行經(jīng)二墩、蘆草井,直到玉門關。


  玉門關廢墟遺址,一般以小方盤城遺址統(tǒng)稱。這是一座破舊的四方形小城堡,聳立在茫茫沙海中的砂巖崗上。關城周垣尚在,面西有一門,北垣一門已堵塞。城堡用黃膠土板筑,城墻高達9.7米,厚度近5米,東西寬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有630多平方米。周圍有營壘、炮臺、古塔之類的遺址。城北有三個土阜,形如廢墩;東南距城約200米,亦有土阜數(shù)個,這些是古代烽燧的遺址。從城北的廢墩處挖掘出來的漢簡中,有“玉門關,在龍勒縣界、敦煌西北一百數(shù)十里。”巴黎藏石室本殘《沙州圖經(jīng)》亦載有玉門關,謂“周回一百廿步,高三丈”.這些材料說明,玉門關的位置和城墻大小,與今日小方盤關城大致相合。城垣上的痕痕風紋,記載著兩千多度春秋,多少風沙侵獨過這座古堡。


  登上城堡,可見關內(nèi)外空闊壯美的景色和異彩閃爍的風姿。關城近處地形低洼,形成一個圓形的盆地。沼澤上蘆葦叢生,胡楊處處。關城旁橫臥干涸的疏勒河,河川上下大大小小的卵石灼灼發(fā)光。河南岸伸延著無垠的沙丘。沙丘間雜著絲絲紅柳以及沙漠特有的野卉。遠處,北面有北塞山綿亙的峰巒,南面青海長云鎖雪山。向西北了望,大道遺址在沙漠的湮沒下隱約可見。這是漢朝絲綢之路的北道?!对涂たh志》載:“玉門謂之北道,西趣車師前庭及疏勒。”出玉門關后,沿天山南麓西行,經(jīng)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和龜茲(今新疆庫存車)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再由此西南行,經(jīng)大月氏(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中部)和大廈(今阿姆河流域南部),可到達安息(今伊朗),最后通往印度、西亞以及歐洲諸國。通過玉門關這個門戶,中國的絲綢織品和農(nóng)土特產(chǎn)輸?shù)轿鞣剑饔?、西方的駿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和文藝、宗教也傳到中原。西域的美玉、珠寶、晶瑩璀璨,天下譽稱。珠玉過雄關,關城也由此而得名“玉門關”.玉帛象征友誼、富庶,絲綢之路源遠流長。


  從小方盤城往東行約10多公里,有個大方盤城,即古代的河倉城,建于西漢,位于疏勒河南岸。城南戈壁陡起,城北數(shù)十步是茅灘。城內(nèi)分外兩重,外城城垣傾圮已盡,唯北垣僅存少許。內(nèi)城分三室,面南各自辟門。四周碉樓,僅存殘基。倫敦藏石室本《敦煌錄》載:“河倉城,州西北二百三十里。古時軍儲在彼。”


  1979年秋季以來,甘肅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對敦煌以北的漢長城和烽燧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察,發(fā)掘了小方盤城西10多公里的馬圈灣烽燧遺址,獲得大批漢簡和其他文物,認定小方盤城是玉門都尉治所,以它為軸心,東有軍需給養(yǎng)基地大方盤城,西11公里是它管轄的玉門千秋燧(玉門官候)和玉門關(羊圈灣或后坑附近),再西50公里,是其管加的大煎都候,管轄玉門都尉的是東南面的敦煌郡治所。出入北道的官吏、商賈、僧侶及游人,要在玉門關驗證,也要在玉門官候、大煎都官候以至玉門都尉等處辦理關牘文書等出入關手續(xù),管理和守衛(wèi)體系完整而嚴密。敦煌玉門關關址的確認,有待專家們進一步考證。后來,由于伊吾大道的開通,玉門關東遷。唐代玉門關設在瓜州晉昌縣苦峪城(又名鎖陽城)??嘤菛|北有一條泉水匯集的小河,叫葫蘆河,匯入疏勒河處叫雙塔堡。一般認為,唐玉門關就設在這里。唐代邊塞詩人岑參《苜蓿烽寄家人》詩記“苜蓿烽邊逢立春,葫蘆河上淚沾巾,”說的就是這里。唐代玉門關,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整個城池正方形,護城河完整。通往瓜州、敦煌、郝崖驛有條古道,環(huán)衛(wèi)此關的烽燧已找到11處遺址,關西第一烽即為苜蓿烽。古詩中玉門關不勝枚舉,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呆說最為膾炙人口,詩云:“黃沙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陽關,與玉門關一樣,也是漢武帝開辟河西走廊后建立的雄關要隘,是絲綢之路南線之咽喉。說到陽關,人們總會吟出唐代詩人王維的幽怨凄涼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日陽關,在敦煌市南湖鄉(xiāng),那里卻有另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從敦煌市區(qū)乘車出城西南行,約70公里路程,便到了南湖鄉(xiāng)。


  南湖鄉(xiāng)東靠祁連山尾大戈壁,西連無際的白龍堆大沙漠。憑古老的渥洼地水的滋潤,靠新時代的人們拉起林帶的綠幕,才有這一塊奇跡般的綠洲。在古代,這里近處原也有一座縣城:漢代叫龍勒縣,是敦煌郡所轄六縣之一;到了唐代,改名壽昌縣,歸沙洲管領。據(jù)說,古城在北邊七八里地方,現(xiàn)在已被埋在沙漠中。往日渥洼地的綠水漣漪,被肆虐的黃龍步步吞噬,但今日仍留下一泓碧波。南湖如畫的沃野良田,正是勤勞的人們用雙手與風沙搏斗中,在渥洼地底托起一塊無比珍貴的翡翠。


  穿過綠樹蔥郁、渠道縱橫的南湖田園,剎那間,就能見到一條叫龍勒山的山梁。相傳從前有一匹龍馬,朝發(fā)咸陽,暮及邊關,在這里遺下了寶勒,也給這座山風帶來美名。這一帶有三座烽燧,分布在風蝕臺地上。有一座烽火臺雄踞高處。四面一片空曠荒寂,使這座烽火臺更顯得雄偉,氣勢非凡。臺旁豎立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說明:“墩墩山烽燧系漢代建筑,約公元前111-102年。現(xiàn)殘高4.7米,上寬南北8米、東西6.8米,底寬南北8.8米、東西7.5米。為古陽關候望之地,故有‘陽關耳目’之稱。”登上烽火臺,舉目四望,那無際的流沙蒼蒼茫茫,高低起伏的沙梁層層疊疊。閃亮的沙粒,五彩的礫石,在陽光照耀下,組成各種色彩豐富、對比強烈的壯麗圖案,使人們不禁陶醉于“絲綢之路”上繽紛的花雨之中。


  下了墩墩山,越過一道沙梁,進入南面廣闊的流沙中,這里俗稱“古董灘”.據(jù)說,沙地上散布著古供的陶器碎片、銅箭頭、銅帶鉤、石磨和各種鐵制工具,漢代五銖錢、唐代開元通寶、貨泉通寶、榆莢錢等古代貨幣,還有產(chǎn)自西域的五色料珠、琥珀珠之類的裝飾品殘片。有時還可找到黑色的陽關磚,這種古磚質(zhì)地國膩堅實,扣它發(fā)金石聲,可制名貴的硯臺。沙漠上刮過狂風后到這里來,就可揀到更多的古董。這些埋沒在風沙中的古代文物,使人依稀看到當年陽關道上信使往返、商旅絡繹不絕的盛況以及爭戰(zhàn)的激烈。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天水出土石棺床與絲綢之路上的粟特人
  • 青城:古絲綢之路的水旱碼頭 唐宋元明時期的軍事城堡
  • 青城:古絲綢之路的水旱碼頭 唐宋元明時期的軍事城堡
  • 金城人千年的企盼
  • 玉門關和陽關
  • 金城古渡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