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玄(217年一278年),字休奕,號鶉觚子,北地泥陽(今甘肅寧縣)人,官至司隸校尉,封鶉觚男。祖父傅燮為漢靈帝時的漢陽太守,因戰(zhàn)敗殉職。父傅干曾任扶風太守。
傅玄的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曹魏時期。傅玄從小死了父親,家境貧寒。然而他資質(zhì)聰穎,發(fā)憤苦讀,性情剛直,難容人之短。曹魏齊王正始元年(240年),州郡舉薦為秀才,授郎中。正始六年(245年),選為著作郎,參與撰集《魏書》。從此步人儒林,名聲漸盛。后任安東衛(wèi)軍參軍事,轉(zhuǎn)任溫縣令,再遷弘農(nóng)太守,領曲農(nóng)校尉。傅玄多次上書條陳政事,時政多有匡正,被封為鶉觚男,步人貴族階層。司馬炎受禪為晉武帝后,他與散騎常侍皇甫陶共掌諫職,不久遷任侍中,后因爭強好勝而被免除官職,閑居數(shù)年。晉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復職后任御史中丞,次年遷太仆。 任職期間,傅玄敢于直諫,經(jīng)常上書言事,對當時的政事"多所匡正".他主張對流民應"分其業(yè)而壹其事,業(yè)分則不相亂,事壹則各盡其力",并強調(diào)"為政之要,計人而理官,分人而授事,求實務本". 魏晉之際,玄學盛行,崇尚清談。傅玄一反時尚,崇真務實。晉武帝下詔贊賞,轉(zhuǎn)任司隸校尉。
傅玄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依據(jù)"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象天地以理智"的政治觀。主張"治國有兩柄,一曰賞,二曰罰",提倡賞罰結合,而賞罰的前提是"政在去私".他還認為"國以民為本",民安則國安,民危則國危。他總結衰亡的教訓,指出要實現(xiàn)長治久安,統(tǒng)治者須息欲富民,敬上而從教;貧則危鄉(xiāng)輕家,相聚而犯上,饑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具體提出分民定業(yè)、興修水利、公平役賦、"官民同耕"、裁汰冗員等主張;反對腐化,提介簡樸,嚴肅吏治,注重德治 .他在《傅子?曲制》中說:"天下之福,莫大于無欲,天下之禍,莫大于不知足……海內(nèi)之物不益,萬民之力有盡。"在驕奢淫逸,以酒池肉林為榮的當時,傅玄的這些主張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傅玄的思想成就主要有唯物論的哲學思想,認識論上的樸素唯物主義。在自然宇宙觀上,認為"元氣"是構成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界的生成不是靠"造物主"、"神"、"天"等神秘力量。豐富和發(fā)展了古代元氣一元論的自然觀,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指出了人性的可塑性。關于傅玄的哲學思想的獨到貢獻,鐘泰先生在其所著《中國哲學史》中,認為傅玄能夠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能夠認識到道家對法家的影響,以及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鐘先生評價傅玄云:"老莊之用,在于申韓。晉人言老莊者多,而知申韓者少。故吾嘗言晉人未能得老莊之全,以是蒙其害而不獲其用。既得《傅子》讀之,覺其尚公道,重爵祿,猶有法家之意。"
傅玄的文學著述頗豐,詩賦、散文、史傳、政論無不擅長。傳世之作為明代張傅所輯《傅鶉觚集》,清代嚴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輯錄傅玄的散文和辭賦,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輯錄其全部著作,清《四庫全書》輯錄其大量詩文,新中國出版的《漢魏六朝詩選》、《漢魏六朝散文選》、《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等書,選收傅玄不少詩文。傅玄文學的突出成就在詩歌方面,現(xiàn)存一百多首,絕大多數(shù)是樂府詩,獨樹一幟,成就最高。
傅玄的文學造詣頗深,有人贊揚他的詩文"美矣盡矣,麗矣創(chuàng)矣","新溫婉麗".
傅玄名言名句
1.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
--《雜詩》
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太子少傅箴》
3.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傅子·口銘》
4. 勢利之交出乎情,道義之交出乎理,情易變,理難忘。
5. 至衰反無淚。
6. 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7. 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
8. 禍莫大于無信。
9.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10. 開收諫之路,納逆已之言。
11. 言之難盡,而試之易知也。
12. 正者吉之路,邪者兇之征。
13. 雄心志四海,萬里望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