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她抵御住了隨時可能入侵的“饑餓感”

時間:2021-09-27 10:40來源:大西北網—新華網 作者:非非馬 點擊: 載入中...
    吳越:她抵御住了隨時可能入侵的“饑餓感”

 
 
 
      《掃黑風暴》之前,很多人管吳越叫“凌玲”.那是她在《我的前半生》里的角色。因為成功塑造了這個討人厭的“小三”角色,吳越被一些觀眾罵到關閉微博評論。
 
 
      《掃黑風暴》之后,很多人開始叫吳越“賀局”或者“賀蕓”.這一回,雖然她演的也不是一個正面角色,大眾卻因她層次極其豐富的表演不吝贊譽。
 
 
      觀眾的“人戲不分”,固然會對演員造成困擾,但這也算頒發(fā)給演員的一枚演技勛章。
 
 
      金星曾用“冰山演員”來形容吳越這類演技好卻為人低調、平時不顯山露水的“實力派”:“大部分時候就跟冰山似的,藏在水底下,你不撞上去,都不知道TA到底有多厲害。”
 
 
      而我想寫吳越,不止因為她戲好。更因為,49歲的她是當下浮華喧囂的演藝圈里,一股尤為難得的清流。
 
 
      甚至,放大到整個社會語境里,吳越也是一個“少數(shù)派”.
 
 
      可就是這樣一個“少數(shù)派”,用她自己獨特不從眾的方式柔韌生長,終成為今日屹立影視圈的一棵“常青樹”,一個演藝圈里的“非主流樣本”.這種由“另類式選擇”所帶來的“另類式成功”,自帶沉靜去躁的能量,亦帶給人溫暖、安慰與信心。
 
 
      取舍:作品立身
 
 
      之所以說吳越是當下演藝圈中的“少數(shù)派樣本”,源自于她的“另類式”選擇與取舍。
 
 
      在近期剛剛開始的“掃娛風暴”之前,我們的演藝圈很長一段時間都叫“娛樂圈”了,“演員”亦被稱為“藝人”.主導“娛樂市場”游戲規(guī)則的核心參數(shù),不再是演員的演技與作品,而變成了藝人的流量與話題度。洪流席卷之下,越來越多的藝人及團隊開始轉向,把最多的心思花在營銷與熱搜上,或主動或被動地完成了從“影視演員”向“娛樂藝人”的角色轉變。
 
 
      然而,無論時代的游戲規(guī)則怎樣更迭,但吳越卻始終沒變。或者說,她的核心選擇始終沒變。
 
 
      翻看吳越的履歷,不難發(fā)現(xiàn)她的自我定位始終只有一個--演員。
 
 
      是演員,就得靠作品立身。
 
 
      于是,在經營流量與經營作品之間,吳越的第一選擇永遠是經營作品;在上綜藝與上作品之間,吳越的第一選擇還是上作品。
 
 
      微博--如今又加上了小紅書,是藝人日常“營業(yè)”的主要陣地。吳越目前尚未開通小紅書,微博大概有140萬出頭的粉絲,“營業(yè)頻率”大約維持在三五日一次。不蹭熱點、不蹭話題,更不會主動炒作話題,她以一種十分穩(wěn)定的頻率,不疾不徐地聊聊人生感悟,或宣傳下自己參與的影視作品。
 
 
      當藝人購買熱搜已成“營業(yè)新常態(tài)”,吳越卻始終保持著與“熱搜”的距離。這些年,她幾次上熱搜,都是因為角色。比如,因為在《我的前半生》中出演有爭議的凌玲;比如,因為在《掃黑風暴》中扮演女一號賀蕓,徹底靠演技火出了圈。
 
 
      其實,按照娛樂圈的流量規(guī)則,吳越不是沒有可炒作的話題點,比如她那段著名的情感挫折,比如她49歲依然單身的現(xiàn)狀。她大可以乘勢買些熱搜、運作些軟文,打造自己“乘風破浪的姐姐”人設--遭遇愛情重傷,卻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活成了一枚獨立傲然的大女主--無疑,在現(xiàn)下“姐學”當?shù)赖呐杂^念市場里,這類女性人設極受歡迎。
 
 
      但是沒有。目力所及,我找不到一篇帶著營銷味道的人物軟文。
 
 
      哪怕,今年的“形勢”其實對吳越極其有利,甚至可稱之為吳越“大爆發(fā)”的一年--她不止有爆款劇《掃黑風暴》,還在賴聲川導演作品《如夢之夢》中扮演戲份最重的中年顧香蘭。然而關于后者,報道卻那么少。如果不是專門去查,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直以來,吳越都太低調了。或者說,她的重點,從來不在于自我營銷和炒作。相比于“活在熱搜里”,她顯然更愿意“活在作品里”.這些年,她固守演員的本分,靠作品立身,除了上過專業(yè)演技類綜藝《聲臨其境》,就是一路踏踏實實地專注于演戲:《我的前半生》《少年的你》《精英律師》《流金歲月》,以及《掃黑風暴》。她出演的每個角色,從形象、氣質到性格、做派,都不一樣。敢舍,成全了吳越的專注與聚力。不論是演女一,還是女二、女三,吳越每一次都會用心磨戲,盡可能地賦予角色更豐富的層次,盡可能地突破類型化的限制。
 
 
      《我的前半生》里的“小三”凌玲,就是反類型化、反套路的。當時盛傳的一句調侃是:“凌玲”以一己之力,讓所有已婚女性都感到了焦慮。原來,能搶走她們老公的女人,可以是一個外形如此普通平凡、甚至“老相”的女人。“凌玲”的不狐媚妖嬈、不無理取鬧,那種被艱難生活打磨出的分寸感與平時隱而不發(fā)的厲害感,尤其是那種夾雜著心機的善解人意與討好--她身上的每一面,都被吳越演得絲絲入扣。
 
 
      印象很深的,還有吳越在《少年的你》中扮演的陳念媽媽,也是非常立體多面,很難用“好媽媽”或者“壞媽媽”這樣的標簽來簡單定義。作為一個出身底層、未受過很好教育、也沒有一份體面工作的單親媽媽,陳念媽媽出于母性的本能,深愛、心疼自己的女兒;可另一面,她卻又受困于生存境遇,總在不自覺間就將女兒“工具化”,她急迫地期待女兒考上好大學,能夠將母女二人一同從命運的泥潭里打撈而出,于是,這份承載著命運重負的期待,成了壓在陳念心頭的大山,也成為導致陳念悲劇命運的“合力”之一。
 
 
      作為一名觀眾,你其實很難會把扮演這兩個角色的吳越,與扮演顧香蘭的吳越聯(lián)系到一起。一邊是滄桑中走出的煙火氣,帶著歷經生活毒打的粗糲感、疲憊感與負重中年的“老相”;另一邊,卻是市井風塵中走出的風華絕代,搖曳生姿、顧盼生輝。
 
 
      而吳越本人的氣質,又與兩者都并不沾邊。她本人是更文藝范、更清澈恬淡而有書卷氣的。
 
 
      但神奇的是,吳越真就能把自己與角色做到徹底分離,每一次都猶如“真正活在角色里”,呈現(xiàn)了“一人千面”的整容式演技。這不是單單靠天賦就能解釋的,更多是個人選擇與取舍的結果。如果不是吳越這么多年來始終把“作品”設置為自己的第一優(yōu)先級,不是她堅持在演技上打磨升級,她不可能獲得名導賴聲川的青睞,也不可能憑借《掃黑風暴》演技出圈。
 
 
      看過撰稿人呂彥妮采寫的關于吳越的一篇文章,拍《掃黑風暴》時,吳越其實特別難,一直沉陷在“賀蕓”的情緒里。候場間歇,工作人員隨手一拍的照片,都是正片劇照的質感。面對“賀蕓”這個“內心陰天比較多的角色”,吳越直言:“不掏點心,挖點肝,搞不定。”
 
 
      所有的取舍,都有結果。吳越掏心挖肝塑造出的角色,沒有辜負她的努力。
 
 
      選擇靠作品立身的吳越,戲好又敬業(yè),也自然就從不缺戲演,不止成了“黃金配角”,更成了影視圈里的一棵不老“常青樹”.甚至,在中年女演員很難上“女一”的現(xiàn)狀下,她也能逆勢而行,接連擔綱女主。
 
 
      大道至簡。吳越的中年女演員突圍之路,再次重復了那個樸素的道理:很多時候,走那條少有人走、看上去最笨最拙的路,才是最有競爭力、走得最久最穩(wěn)的路。不論在哪一行,恐怕都是。
 
 
      分寸:知進退
 
 
      取舍,關乎方向與定位;分寸,關乎節(jié)奏與進退。分寸感到位了,才能把自己調適得不擰巴、不驕不躁、不執(zhí)不懈,如此又反過來才能守得住自己的“取舍”.
 
 
      作為演藝圈中的“少數(shù)派”,吳越是非常有分寸感的。
 
 
      比如,坊間喜歡用“出身書香門第”來形容吳越,因為她的父親吳頤人曾師從豐子愷的大弟子錢君陶,還曾擔任過上海閔行書畫院的院長;但吳越在上《金星秀》時,卻只說自己“出生于小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中學老師,教語文;母親是小學老師,教數(shù)學。”
 
 
      在這個講究“出身”與“包裝”的時代,吳越卻反其道而行之,拒絕自我包裝,拒絕自抬身價。這份帶著謙遜的分寸感背后,其實是吳越高度的自察自省。社會中人,其實都有自我紋飾的天性,要抵御這份天性誘惑,靠的只能是后天的警覺與修養(yǎng)。
 
 
      再比如,吳越事實上選擇了活成“少數(shù)派”,并被很多人稱為“清流”,但她卻并不會讓人覺得“疏離”“清冷”或者“難親近、難配合”.她和自己身處的圈子,始終還是保持著一份恰當?shù)木嚯x,既沒有走得太近,以至于深陷其中,牽扯過多精力;也不會自命清高到離得太遠,以至于無戲可拍、怨天尤人。她其實也懂得新的游戲規(guī)則,明白“宣傳”對于一個演員的重要性,那么,她也會接受將“宣傳”納入演員工作責任的一部分,納入自己的工作日常。她不會反感它,但也不會過度迎合它,最終被其控制,失了初心。
 
 
      還比如,吳越顯然是追求演技的,但你仔細看她的采訪,會發(fā)現(xiàn)她從沒說過什么“大詞”,諸如“熱愛”表演事業(yè)、表演是人生“信仰/信念”這類。她不急于自我表達、自我定性,也無意于塑造自己在表演上的“信念感”與“驕人成就”--雖然她很有這方面的“資本”,比如當年是以專業(yè)課第一的成績考進了上海戲劇學院,出道后幾乎一直獎項不斷。相反,她會如實坦承自己在演戲上其實從來沒有“真正自信過”,始終都去不掉那種新人小白的“恐慌感”--每次面對新角色,她依然還是會經歷那種“緊張感”.
 
 
      這種由自察自省而來的分寸感,不止讓吳越在影視圈里“活”了下來,也讓她在人生方向上的“取舍”,得以被守住。
 
 
      修行:養(yǎng)心養(yǎng)慧
 
 
      當然,人的分寸感、節(jié)奏感,從來都是“變量”,吳越也坦言曾焦慮過、迷惘過,甚至曾經覺得自己“非常非常失敗,人生非?;野?rdquo;.她以35歲、40歲作為生命覺悟的兩個分水嶺,而最終讓她能定心定性的,是學習和傾聽。采訪過吳越的一位記者說,“學習”與“傾聽”,是吳越語言中的兩個高頻詞。
 
 
      吳越在33歲那年遭遇了那場眾所周知的情感變故。她后來在采訪中坦承,三十多歲時,的確曾因為著急、焦慮、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有過短暫的“相親期”.
 
 
      而在工作的安排上,她也因為擔心“失去”而接下了超負荷的戲約,結果,她因為一年內高強度地連拍五六部戲,導致身體在35歲那年崩盤--甲狀腺發(fā)炎,必須調養(yǎng)。她后來整整停了一年沒有拍戲,調理自己的生活與健康,每晚泡腳,9點準時睡覺。
 
 
      但是這一年的“停下”,也讓她發(fā)現(xiàn),原來一年不拍戲、沒有收入,也沒那么可怕。
 
 
      大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她才會說出這樣的體悟:
 
 
      “你要有能力識別出什么事情或者境遇可能是生命送給你的一樣包裝得很丑的禮物。”
 
 
      對于吳越而言,工作是修行,生活亦是一場修行。
 
 
      看她接受的一些采訪,談個人經歷的少,談觀點的居多。最大的共同點是,金句迭出。
 
 
      比如她談女性獨立與安全感的建設:
 
 
      “30歲以后,你要建立一種安全感,真的是需要去學習的,尤其是女孩子。交一些有營養(yǎng)的朋友,聽一些有營養(yǎng)的聲音,吃一些有營養(yǎng)的東西,做一些對自己有營養(yǎng)的事情。否則你總是保持一種饑餓,你是沒有安全感的。
 
 
      有句話說,什么叫富貴?什么叫富?什么叫貴?就是說我不再需要了,我夠了,這才是真正的富貴。
 
 
      你總是要,那就是餓。
 
 
      餓總是跟焦慮掛在一起的,焦慮總是跟抑郁掛在一起的。
 
 
      有些人總能看到他有,有些人總能看到他沒有,十年之后總看到自己有的人和總看到自己沒有的人,一定是結果不一樣,狀態(tài)也一定不一樣。
 
 
      獨立女性一定還有一個特質,她沒有饑餓感。”
 
 
      “你真的會去看《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你的安全感就有了。
 
 
      我的安全感來源是學習,如果心里是空的,就會焦慮,因為我沒有,我都等著別人給我,那萬一有一天別人不給你了呢,分分鐘的事兒。
 
 
      那我不等著別人給我,我自己給自己。我一塊磚一塊磚放進去,我的房子就有了。有了房子,我就安全了。
 
 
      要不停地學習,尤其到了40歲以后的中年婦女。”
 
 
      說得極好。
 
 
      吳越還說,獨立女性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她有能力聽到自己的聲音。
 
 
      “獨立女性的另外一個意思是智慧的女性。因為有智慧,所以她很勇敢。她何來的勇敢?她有定力。她怎么會有定力呢?因為她了解。你充滿懷疑是不可能有定力的。”
 
 
      無疑,吳越自己就是個有定力的人。其實不論干哪行,人有定力,才能成事兒,尤其是在名利被放大到極致的浮華演藝圈。做一個好演員的前提之一,恐怕就是“心定”.
 
 
      如吳越自己所言:“演員這個職業(yè)是和心打交道的職業(yè),當你的心亂了,你的眼睛里面是能看出來的。”
 
 
      你可以說,吳越的定力,來自于她的“沒有饑餓感”;也可以說,正是她后天習得的“定力”,才讓她抵御了隨時可能入侵的“饑餓感”,守住了自己最初的“取舍”.
 
 
      我想,吳越之所以成為吳越,大概正在于此。(作者非非馬 為文藝評論人)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13000024號-1??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