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榮:尖底瓶是釀酒的專用器

時間:2017-07-20 14:16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王琦榮 點擊: 載入中...
  在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上游地區(qū)的陶器開始出現(xiàn)多樣化,按功能分為炊器、盛食器、水器等,同時用于碾、磨各種糧食而產(chǎn)生的石制工具也大量出現(xiàn),如磨盤、磨捧等。在考古、收藏界倍加關注的尖底瓶,小口、細頸、溜肩、長圓腹、尖底的尖底瓶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多年來爭議不斷,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尖底瓶屬于汲水器,用以從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來調(diào)節(jié)平衡的器物,空的時候傾斜,裝水不多不少時直立,水裝多了就翻倒,是體現(xiàn)古人智慧一種器物等。其實這是一種想像出的來結果,現(xiàn)經(jīng)實驗證明它不是汲水器。最嚴重的是將這種錯誤認識理解己進入到中學生的教科書中,將一種沒有完全確定的說法當成定論來傳授,是非常不嚴謹?shù)氖隆?br />  
  
  尖底瓶以史前文化研究的內(nèi)容進入中學教科書本是一件好事,對這種探研性的學習話動應該得到贊賞和肯定,但作為教材,教育話動應該盡可能嚴謹,導向要正確生動話潑,思路開闊的探究課,這種探究話動應盡可能的建立在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否則“探究”就成了游戲而不是歷史課,建議國家教育部門能夠從新研究和審議尖底瓶的相關問題。
  
  筆者不解被學界認為的尖底瓶是一種汲水器并說有什么力學和重心原理等,從大量出土的各種大小不一有耳無耳尖底小口的尖底瓶實驗證明,根本不可能和汲水有關,這種錯誤的汲水結論和認識不知是怎么產(chǎn)生來的,是經(jīng)過科學研究,還是經(jīng)過實驗呢?最讓人不解的是個別學者錯誤的認為卻被社會和一般知識分子接受,時至今日這種錯誤還在漫延,凡是有尖底瓶的博物館還在向民眾錯誤的宣傳講解尖底瓶是打水汲水的專用器。
 
  
  尖底瓶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不僅在我國出現(xiàn),同時還在古巴比論、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古印第安都等國有大量出土,時間上跨越了新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在中國的出現(xiàn)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晚期到整個石嶺下時期(西安的半坡類型與石嶺下基本同期,在甘青寧地區(qū)將這一時期歸納為石嶺下時期,故用之)其主要分布在謂河流域陜甘青地區(qū),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并在不同的時間段出現(xiàn)不同的器形風格;大小不一、有耳無耳、小口和喇叭口之分等,但有一共性那就是全是尖底形。
 
  
  這種小口尖底鼓腹陶器形有點像今天的曖壺的內(nèi)膽,這讓人想到了它與盛水有關,還有長徑小口讓人想到了它的密封,這種特殊的尖底讓人想到了它只能固定放置。那么這種裝有液體而需要密封還需要固定放置儲存的物器?令人想到了釀酒或釀醋等,顯然釀酒的可能性要大此。另就從尖底瓶的小口來分析;小口能減小空氣的接觸面積以防止酸敗,如果裝滿就可能做到幾乎無空氣存在的可能,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措施,采用細長的瓶體,可以促進渣滓的沉淀,尖底可以有效地集中沉淀雜物,促進酒的澄請度,也能澄清酒精的醇度。
 
  
  從文獻資料中看中國釀酒的習俗起源一般認為出現(xiàn)在有確鑿的飲酒器的新石器時代,漢代成書的《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岐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還提到了一種古老的酒——醴酪,是用動物的一種乳汁釀成的甜酒……,公元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還有漢代劉向編輯的《戰(zhàn)國策》則進一步說了“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從以上文獻記載加上出土的與灑有關的文物證明在黃帝時期至夏禹時代釀酒行業(yè)己經(jīng)相當?shù)某墒?,釀酒的起源遠在此之前。
  
  再探究一下和釀酒有關的文字與它的形成原因,發(fā)現(xiàn)這非常有意思的事,從釀酒開始到酒的發(fā)酵、再到酒的醇度一直到飲酒醉人,這幾個”釀、酵、醇、醉”字形來分析,都離不開“酉”傍,在看一下中國目前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的酉的形象“0”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尖底瓶,眾所周知中國文字是由物象概括成的象形字,單就從這個尖底瓶形象延申出的字來分析,加上水就是酒,沒有水就是與酒有關的容器。順著這個思路在來分析一下,出土的各種實物陶器都有它的用途和名稱,而都是一個字;碗、盆、盤、缽、甕、罐等,那么今根據(jù)它的外形定名的三個字的尖底瓶最初的原名是不是叫“酉”呢!筆者在大量出尖底瓶的謂河上游一帶走訪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句方言;“個酉的很”意思是說我富的很,這句話的起因是不是六千年前的人說有酒或是有釀酒的“酉”就富的很的意思呢!請各方專家研究研究。
 
  
  2013年筆者在走訪考察石嶺下類形遺址時發(fā)現(xiàn)一處懸掛在崖面上的石灰地面線(橫長約4m左右)石灰厚度5mm左右,石灰表面非常平正光滑,質(zhì)地細膩,不知當時是用什么工具摸的,在石灰地面中央段有一尖底瓶,瓶身埋在地下,瓶口略高于地面上,此尖瓶長約55cm,瓶口在石灰地上5cm處,其余身部全埋在地下。并在瓶的前方(右邊)80cm外,石灰地面下40cm外發(fā)現(xiàn)一處火燒的細長通道,橫長約70cm,有火燒的痕跡和木碳等灰層。類似于現(xiàn)在當?shù)厝擞玫幕鹂?,同時在石灰地面線上發(fā)現(xiàn)了一此骨器和石器,其中有一骨飾品極為精美,為半圓形狀,寬3cm長的12cm殘,四角有孔,厚1,5mm左右,上有刻有三條橫直線,在線中兩橫中刻有大小不一致的平底小圓點,讓筆者不解的事這此小圓點直經(jīng)2mm左右,坑凹里不是尖底而是平底,有點像今天的機械鉆頭鉆的,不像是用尖錐器所鉆,四角的小孔顯生是用來系繩所用的,整個形象就象今天女人發(fā)卡。
  
  從以上石灰地面到尖底瓶的放置位置及取曖的火加炕上精美的骨飾品,顯然是在這時期的遺址中不多見的,如果沒有火炕會想到祭祀有關,火炕的出現(xiàn)表明它與權利或材富有關,應正了那句方言的來源;“個酉的很”。同時還證明了尖底瓶是固定的放置在房子里儲存液體的器物。
 
 
  
  從尖底瓶的位置并需要將身理在地下的器物還要能保值一定的溫度的儲存器。這讓我想到了當?shù)?石嶺下村)的一種原始而簡單的釀酒做法;先將其糧食小麥或谷子加少量的水,清泡一夜后放入一種當?shù)亟胁璋嫉氖饔眉獾资N上下處也就是上下砸,但是要控制好力量,不能將其砸碎,目的是去糧食外皮,谷子去皮后就叫小米,這是一種很原始的做法,然后在將去皮后的糧食放入鍋中熟成八成熟,去水涼干加上曲,放入盆中用大片的核桃樹葉封其口后用棉被包裹嚴實好幾層,放到有火炕的屋子炕角橫溫的位置等發(fā)酵,四五天后屋子里就漫漫聞到一種酒香的味道,這時叫秠子可以吃,味酸甜酒精度很底,但吃多了也一樣醉人,如將其裝入小口小底大肚子的壇子密封好放在窯里或埋在土里時間越長酒的醇度就越好。這是當?shù)氐囊环N傳統(tǒng)原始的做法,和今天釀酒基本是一個原理。
 
  
  從石嶺下時期大量出土的圜底盆及大型的加沙陶器不難看出這此燒黑的陶器是用來煮粥的專用器,(因尖底瓶質(zhì)地細薄一燒就破,只有加沙陶才能燒煮)值得更注意的是在這此尖底瓶的殘片和尖底的內(nèi)壁上發(fā)現(xiàn)了有明顯的土黃色的殘留物,現(xiàn)經(jīng)中國科學院化學分析證實這此殘留物中有淀粉粒、植硅體,這此殘留物中還有豐富的黍和大麥穎殼的植硅體,其中淀粉具有經(jīng)過發(fā)芽和釀造產(chǎn)生的形態(tài)變化的特征,化學分析還發(fā)現(xiàn)有草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2004年對中國河南賈湖遺址陶器壁上的附著物進行化驗分析,結果證明附著物內(nèi)發(fā)現(xiàn)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中國先民早就會釀酒,被證明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酒,其原料主要是稻米、山楂、蜂密等。
 
  
  從以上科學分析證明尖底瓶是用來釀酒的專用神器,這種細長尖底瓶和今天釀造碑酒便用的錐狀休的容器具有同樣的原理,就是有利于釀造過程中沉定渣滓。同時也有利于內(nèi)液體的均橫發(fā)酵,這種器型在仰韶時期以細長的形式出現(xiàn),到了石嶺下時期有所變化,變短變粗,在由這種尖底器延申出的小口小底大肚子的歷代釀酒壇子同出一轍,這種壇子既保證了密封和穩(wěn)定性,也利用了空間。(本文作者王琦榮系:石嶺下彩陶博物館館長)


聲明:本網(wǎng)發(fā)布的內(nèi)容屬原作者和本網(wǎng)站共同所有,未經(jīng)作者和本網(wǎng)站書面認可,不得轉載。 聲明:本網(wǎng)言論只代表網(wǎng)友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