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用鐵鍋”祖?zhèn)?00多年面臨失傳 海選傳人

時間:2016-08-03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廣州日報 作者:肖歡歡,李華 點擊: 載入中...

    晌午時分,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東街鎮(zhèn)界頭村鑄鍋廠內(nèi)依然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熔鐵爐里正噴出熊熊的火焰,十多名工人有的往高溫熔鐵爐里投放材料;有的從熔鐵爐里取出火紅的鐵水,然后往鐵鍋模具里澆灌鐵水;有的工人用鋼刷將剛剛出爐冷卻后的大鐵鍋進行打磨。今年70歲的汪金元是萍鄉(xiāng)市東橋鎮(zhèn)出了名的“鐵鍋匠”,他祖上世代以鑄鐵鍋為生,這門絕藝至今已傳承了600多年。這種鐵鍋經(jīng)“祖?zhèn)髅胤?rdquo;煉制,曾是皇帝的“御用炊具”.但如今,老匠人也面臨新問題,鐵鍋絕藝也面臨失傳。為了鐵鍋手藝不失傳,汪金元愿意將鐵鍋“祖?zhèn)髅胤?rdquo;傳給外人,他也公開向社會“海選”鐵鍋絕藝的傳人。


    汪金元的鐵鍋廠晚上和早上開工,下午停工。“鍋爐車間的溫度會比外面的溫度高10攝氏度以上,外面的溫度35攝氏度,里面的溫度就有45攝氏度,像烤火一樣,人受不了。”中午12時,十多名工人聚在一起,每人一瓶啤酒、一碗米飯、一碟小菜,還有從田間地頭采摘回來的黃瓜,蘸著醬油吃。這是工人們一天最溫馨的時光。


    鐵鍋曾是慈禧“御用炊具”


    熱風(fēng)爐里冒著熱泡的鐵水溫度高達(dá)1300攝氏度。汪金元的皮膚變得黝黑,和地上的焦煤顏色差不多,鼻孔中也是一片黑色,沾著煤灰,煤灰混合著汗?jié)n,在臉上形成一道黑色的泥印。因為要長期端著50斤重的鐵水往模具里面倒,汪金元也練就了一身力氣。盡管已經(jīng)是70歲的老人,但他用鐵勺端著一瓢50斤的鐵水,走到30米開外的沖床前,依然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老人身上甚至顯示出健碩的肌肉。


    汪金元已記不清自己是這種古法鑄鍋工藝的第幾代傳人了。父親和他講過,從自己的高祖父那一代起,他家已是萍鄉(xiāng)聞名遐邇的冶煉世家,人稱“鐵鍋王”.地方志顯示,萍鄉(xiāng)這種傳統(tǒng)的手工鑄鍋工藝,早從明朝起就已經(jīng)傳下來了,迄今為止已經(jīng)有600多年歷史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這種手工鑄鍋工藝更是達(dá)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這種手工鑄鍋由于工藝精美,厚薄均勻,表面光滑,并且炒菜不容易燒焦燒糊,炒出來的菜格外好吃,所以深受朝廷歡迎,成為朝廷御用的炊具,乃至貢品,就連慈禧太后也吃過這種鐵鍋炒的菜。清朝中期,這里的手工鐵鍋“御用炊具”的名聲傳遍國內(nèi),除了江西外,周邊的廣東、福建、湖北等地也都大量使用萍鄉(xiāng)手工鐵鍋。直到20世紀(jì)80年代,這個鐵鍋廠的年產(chǎn)鐵鍋數(shù)量還在30萬個以上,成為“鐵鍋之鄉(xiāng)”.

 

    “祖?zhèn)髅胤?rdquo;相傳600余年


    在汪金元看來,萍鄉(xiāng)鐵鍋工藝之所以能發(fā)展起來,并且成為一絕,一是因為當(dāng)?shù)赜写罅康囊睙捜剂?-焦煤;二是有特別適合做鍋模的泥料;三是這里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的頂尖手工匠人。600多年來,這種傳統(tǒng)的鐵鍋鑄造工藝一直是他們家的“祖?zhèn)髅胤?rdquo;.在界頭村,熊熊爐火600多年來一直沒有熄滅過。


    這里的鐵鍋究竟牛在哪里?在汪金元看來,首先是原材料上乘。這里的冶鐵爐溫度只有1300多攝氏度,是冷風(fēng)爐,煉出來的是“生鐵”.為了追求產(chǎn)量,現(xiàn)在的鐵鍋工藝一般是熱風(fēng)爐,爐溫達(dá)到1600攝氏度,煉出來的是“熟鐵”,其用料參差不齊。汪金元說, 30年前,萍鄉(xiāng)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焦煤和低硫、低磷的鐵礦石。汪金元還是孩童時,就要跟著父親到十多公里外的礦上去挑礦,一次挑100多斤,一天兩個來回。先用焦煤和鐵礦煉制出灰口鐵,然后再用灰口鐵鑄造鐵鍋。如今,這種鐵礦石已經(jīng)被開挖殆盡。為了維持鐵鍋的高品質(zhì),他從不遷就,寧愿高價從河南運入純度高的灰口鐵礦。“所以,我們的鐵鍋低硫、低磷,高硅、高碳,重金屬從來不會超標(biāo),質(zhì)檢部門都來檢查過。”


    其次,則是鑄鍋過程的精益求精。配料時,原煤、焦煤、生鐵和輔助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放進去。這種“祖?zhèn)髅胤?rdquo;外人根本無從掌握。


    此外,在模具澆鑄,也就是壓鍋階段也有大學(xué)問。


    “鐵鍋絕藝”面臨失傳


    對于每一口鐵鍋,汪金元都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苛刻。有些鐵鍋,普通人根本看不出瑕疵,汪金元還是掄起一把大錘,一下把鍋砸得稀爛,工人們看著都心疼。一如廠子里老舊的機械設(shè)備,在這里干活的也都是一些老伙計。鑄鍋廠廠長王海清說,如今廠里的十多名工人年齡最小的也有60歲,最大的已經(jīng)70多歲,就連招的兩個學(xué)徒工也是40多歲的中年人。如今愿意到廠子里來工作的人寥寥可數(shù),很多年輕人寧愿到外面打工,也不愿到鐵鍋廠,因為實在太辛苦。別的不說,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圍著鍋爐站12個小時,一般人根本吃不消。普通人站上半小時,衣服就已濕透。


    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工資卻低得可憐。幾名“老哥們”都是計件工資,壓模機操作工,每壓一個鐵鍋,1.25元,而鍋爐工在每生產(chǎn)一個鐵鍋中則只能分得0.25元。工人工資最多的時候4000多元/月,最少的只有1000多元/月。


    汪金元和同事每天凌晨4時就進鑄鍋房,一直忙到近中午。他們將鐵水倒進壓模機,在氣壓的作用下,鐵水5秒鐘就變成通體透紅、冒著熱氣的鐵鍋。而后熟練的工人用鉗子夾出鐵鍋晾涼、打磨、拋光、檢查質(zhì)量。在砂輪機刺耳的摩擦聲里,一口口生鐵鍋“誕生”了。


    汪金元是一個倔強的老鍋匠。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種想法落伍了,雖然自己的“祖法”鐵鍋質(zhì)量上乘,但現(xiàn)在農(nóng)村,用土灶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而鐵鍋的替代品越來越多,比如平底鍋、不粘鍋、電炒鍋、電磁爐等。


    而他生產(chǎn)的鐵鍋,價格也一降再降。最高的時候,界頭鐵鍋的市場價能達(dá)到1.5萬元/噸以上,而如今,鐵鍋的售價只有5000——6000元 /噸。一口直徑41厘米的鐵鍋,批發(fā)價僅有20元,一口直徑1米的鐵鍋,批發(fā)價也僅128元。“賺的全部是辛苦錢,我們的一口鐵鍋,利潤還不到0.5元,大約只有0.2——0.3元,有時一年下來還虧本,最多的時候一年虧了20多萬元。”為防手藝失傳愿海選“祖?zhèn)髅胤?rdquo;傳人  汪金元的鐵鍋廠地面上鋪滿黑色的煤灰,車間內(nèi)的鍋爐已是銹跡斑斑,高達(dá)6米多的廠房,即使是在白天,也有些陰暗,整個廠區(qū)最為惹眼的則是那條已經(jīng)運作了50年之久的“老掉牙”生產(chǎn)線--5臺壓模機,一臺冶鐵爐,一臺脫模機,銹跡斑斑的機器上蒙著一層灰塵。對于祖祖輩輩靠鑄鍋為生、成名的汪家來說,鐵鍋就像命根子。對每一個鍋爐,每一個模具,汪金元都充滿感情。


    成品車間內(nèi),直徑從20厘米到1.2米的鐵鍋一字排開,一共有30多個規(guī)格,兩萬多只鐵鍋。最大的直徑1.2米的鐵鍋主要用作殺豬、宰牛,以及農(nóng)村做紅白喜事時做“大鍋飯”.王海清說,鐵鍋主要是訂單生產(chǎn),沒訂單就不生產(chǎn)。一年下來,產(chǎn)量在10萬~20萬個之間。


    汪金元也搞不明白,為什么時代一下子變了,這么好的鐵鍋都沒人用了,也沒有人愿意學(xué)習(xí)他的鐵鍋手藝了。村里的幾個小年輕讓他在淘寶上開個網(wǎng)店賣鐵鍋,但他不會上網(wǎng),這事就黃了。擱在20年前,那可是有人排著長隊、求爺爺告奶奶要求拜師學(xué)藝。汪金元說,為了這門手藝不失傳,他決定打破鑄鍋手藝不外傳的門規(guī),只要有人愿意學(xué)習(xí),他都愿意傾囊相授,并且不收費。“我想祖師爺也不想這門手藝在江湖上消失吧。”汪金元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學(xué)藝者要吃得了苦、有耐心。因為鐵鍋鑄造工藝是個細(xì)活,需要慢慢揣摩,在實干中掌握分寸,沒有3~5年功夫,很難掌握。


    為了讓手工鐵鍋工藝有更多人關(guān)注,汪金元和王海清還準(zhǔn)備將這門工藝申報為江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在他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這門絕藝千萬不要斷送在自己手里。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