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糕插重陽旗之風源自唐代重陽旗本是皇家令旗

時間:2015-10-15 08:52來源:大西北網-江南時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龜茲音樂、樓蘭舞蹈流行;詩人流連胡姬酒肆,日本留學生拼命學習……盛唐的長安與洛陽,代表了中國那個時代的巔峰,如同19世紀鼎盛時代歐洲的倫敦和巴黎,成為了文明的象征。

  那么,唐朝的南京,是個啥樣?近日,隨著牛首山遺址公園開園的日子日益臨近,山上的仿唐代建筑吸引了不少眼球。江南時報今天帶你夢回大唐,尋訪大唐在南京的各種遺存。江南時報記者黃勇

“揚一益二”,唐代南京經濟非常發(fā)達

  玄武、朱雀、萬春、千秋、云龍、神虎、太極、含章、芳樂、重云、五明、景陽……這些用盡心思以吉祥字眼點綴的城門和宮殿,與作為六朝古都的金陵城一樣,到了隋唐兩代早已片瓦無存。

  南京著名文史學者薛冰介紹,公元589年,統(tǒng)一了中原的隋文帝楊堅,為了徹底摧毀金陵的王氣,永葆基業(yè),竟下令將南京的城邑宮室衙署全部平毀,改做耕地。隋唐兩代都推行抑制金陵的方針。然而,金陵在戰(zhàn)略上舉足輕重的地理位置,數百年來形成的經濟、文化基礎,絕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所能消除的。

  “唐朝時,南京雖然在政治上受到抑制,但經濟卻非常發(fā)達。”薛冰說,當時有“揚一益二”的說法,即揚州、益州(今成都)是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yè)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其中揚州排天下第一。“唐朝初期,當時揚州府的治所(政府所在地)雖然遷到了江都,但南京很大一部分地域在揚州境內,六朝非常發(fā)達的經濟也延續(xù)了下去。”

  唐朝時,南京城究竟是個啥樣?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傳世名著明代陳沂的名作《金陵古今圖考》中的一幅手繪地圖來了個大揭秘。

  記者在《金陵古今圖考》一書的地圖中看到,當時唐朝的南京城,城周長僅25里,有龍西門、西門、東門、南門、北門五個城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在城南,有魚市、蠶帛市、花行等,諸司衙門、能仁寺也在城南一片。

唐代宗李豫“感夢”建弘覺寺塔

  牛首山上的佛頂寺、佛頂塔之所以選擇仿唐代風格,是因為山上的弘覺寺塔。

  弘覺寺塔與佛頂寺、塔并不在一起。弘覺寺塔位于南京牛首山東峰,佛頂寺、塔則位于“補天闕”的牛首山西峰上。江寧區(qū)有關人士介紹,弘覺寺塔又名唐塔,因建于唐代而得名。方志記載: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在大歷九年(774年)“感夢”,敕“修七級浮圖”。今存殘塔,其實是明代重建的。

  弘覺寺塔七級八面,磚木結構,從底層到塔頂高38.49米,若加上塔剎約為45米。塔每面開壺門一座,小窗兩扇。每層均挑出雕木飛檐。其造型典雅古樸,是南京現存最雄偉的磚制仿木結構樓閣式古塔。全塔有96盞燈,夜里塔中點燃長明燈,似瑞光普照,壯麗無比,幾里之外都可看見。其外八角、內四方、隔層錯角的空筒式結構的江南樓閣式風格,在江南地區(qū)頗為流行。

  明清時期,弘覺寺塔影被記為神奇的人文景觀。明代顧起元傳世名著《客座贅語》中記載:“塔影無不倒者。牛首山之塔影,在禪堂西夾室,闔雙扉觀之,影于縫中倒現,玲瓏可睹。”也有記錄稱,弘覺寺塔影在某個時刻會倒立在神龕上。當時人們游覽牛首山,弘覺寺塔是必游的景點。

棲霞山唐碑上,唐高宗親筆寫“棲霞”

  薛冰說,按照重建來說,弘覺寺塔只能算明代的。不過在棲霞山,倒確實是有塊唐碑,叫“明征君碑”。

  棲霞山大路右側寺廟前有一碑亭,亭內有一塊唐碑叫“明征君碑”。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為紀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紹,曾幾次被皇帝征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等,他都“稱疾不就”,隱居深山,故稱“征君”,又稱“隱君”。據說這塊碑得以豎立,是明增紹的第五世孫明崇儼在唐高宗李治面前爭取到的。碑文為高宗上元三年所撰,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王知敬篆額,碑陰“棲霞”二字為高宗親筆,碑文是一篇關于明增紹的傳記,供后人觀覽。

重陽糕上重陽旗就出自唐代

  在南京,除了有這些唐代遺存,還有非物質遺產。

  網友“男式老榆頭”在博客中記載道:過去,城南升州路上的食品店“公大祥”生產的重陽糕最出名,看上去就特有食欲。南京諺語云:“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標示著夏日已然遠去。舊時,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娘家要送“重陽盒”,盒內盛的是秋令鮮果,盒上插一面大重陽旗。重陽旗的制作很有講究,一般剪成近似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紅綠紙,切出牙邊,旗面刻出水浪云絲等各色花樣,中央粘一圓形金紙片,以竹篾制作旗桿。一塊糕上插一桿小旗,一板幾十塊重陽糕插上幾十面小旗,招人眼目。

  據民國潘宗鼎的傳世名著《金陵歲時記》說,此風起自唐代,重陽旗本來是皇家令旗。當年,南京城南的紙店和香燭店也有做好的重陽旗賣,大小不等。小的是細竹竿上端貼著紙?zhí)祝執(zhí)咨腺N著六面小旗連綴成的大三角形,每邊三個小旗;也有每邊五面、七面小旗的,最正宗的是每邊九面小旗,共四十五個小旗糊成,每邊九個象征九九重陽。這些旗子中間鑲一個令字,人家買回常常插在門楣上。

唐詩中有很多名篇  產生自南京的大街小巷

  寫長安的詩作名篇,多是講大明宮,而寫南京的則不一樣,除了“金陵”這一大地名,鳳凰臺、朱雀橋、秦淮河、烏衣巷、長干里、臺城等小地名也不斷地被反復提及。

  “唐代詩人李白的《長干行》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反映的就是長干里一帶南京人的活動,描繪了當時南京的盛景。”薛冰笑著說,唐詩中有很多名篇就產生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這片土壤里有生活,有文化積淀,有情感故事,所以容易產生名篇。

  唐代詩人崔顥的《長干曲四首》中也寫道:“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這首詩寫一對青年男女在河上相遇之后的對話,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情景——秦淮河上船來船往,一條船船頭站著一個姑娘,對面來了一個小伙子,姑娘主動上前跟小伙子說話:“請問您家住在什么地方?我是橫塘的,咱們說不定是老鄉(xiāng)呢。”橫塘是南京西南的一個小鎮(zhèn)。這個姑娘主動自報家門,說明她對這個小伙子頗有意思。小伙子的回答看似老老實實,有點木訥,其實不是這樣,“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相逢恨晚”,也讓人展開一系列的浪漫聯(lián)想。

  而劉禹錫《金陵五題》中的《烏衣巷》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全詩膾炙人口,而物是人非的滄桑感,也在夫子廟流傳至今。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