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劉莊是劉秀的兒子,繼承了其父的睿智。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單臣、傅鎮(zhèn)等人利用宗教迷信發(fā)動民變,占領(lǐng)了原武城,并劫持了該城官吏,與官兵對峙。
光武派大將臧宮率兵圍剿,但單臣軍隊糧草充足,城墻堅固。臧宮每日猛攻,死傷了很多士兵,卻久攻不下。
劉秀召集大臣們研究對策。年僅十六歲的劉莊認(rèn)為應(yīng)該打開包圍圈,給想跑的人一條生路。理由是,現(xiàn)在官兵圍攻過急,城內(nèi)人士被迫以死相搏。
而事實上,有些人本來是不愿意拼命的,如果給他一條路,他也許會逃跑了事,剩下的自然人心渙散。
劉秀當(dāng)即拍板,依計而行,下令臧宮撤圍。城內(nèi)人不斷逃亡,死扛的人越來越少。最后,官兵輕而易舉攻入城內(nèi),單臣、傅鎮(zhèn)等被斬殺。
這是歷史上較早的"給出路"的經(jīng)典案例。所謂"給出路",似乎可以與"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逼人太甚"掛鉤。
但活下來又怎么樣呢?那些逃跑的人后來被追責(zé)了嗎?都不知曉。但以當(dāng)時的人力物力和執(zhí)政能力,似乎沒有。
只要大家相安無事,執(zhí)政者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樣的"給出路",算得上是真正"給出路".而有些給出路,其實是滿含著殺機的。
也是東漢年間,大將竇固率軍攻擊匈奴的一支"飛虎隊".這支匈奴騎兵雖只有五百人,卻彪悍無比,被竇固兵馬圍在了一座山谷中,仍頑固抵抗。漢軍將山谷兩側(cè)的出口死死堵住,匈奴兵則在里面組成圓陣,不停地向外放箭。
竇固見狀,令部下只堵住其中一個出口,另一側(cè)的軍隊全部閃開。部下不解。竇固說,敵人沒有退路,必然死拼。他們一時半會兒困不死。即使我們最后勝利,也會付出慘重代價,莫不如給他們出路。敵人一跑,我們就有機會了。
果然,這支匈奴部隊從山谷里出來,拼命向北逃竄,頓時隊形大亂。漢軍則在后面緊緊追擊,不斷用弓箭進行射擊,很快就消滅了這股強敵。
從這個案例上看,有時候給出路,其實是另一條死路,貌似不殺,其實只是暫緩射殺。因為提出"給出路"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非人性使然。據(jù)《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