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記者從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獲悉,200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鐘山建筑遺址”,今年要完成具體的保護規(guī)劃,并在不久的將來,會建成一座考古遺址公園,對市民開放,目前國家文物局已同意立項。9日,記者一行來到紫霞湖后山沿山道往上,看到了遺址真容,也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都城郊外祭壇--六朝北郊祭壇遺址的風貌。恰好昨天天氣晴朗,站在二號壇上,南京城,亦是昔日的建康城,一覽無余。
憶當年考古:腳下踩到一塊六朝磚 當晚翻閱資料收獲驚喜
15年前,“鐘山建筑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震驚世人,并在2000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9日,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聞處長告訴記者,六朝祭壇的發(fā)現(xiàn)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南京市的六朝考古成果與都城有關的地面遺存極少,六朝祭壇建筑遺跡的發(fā)掘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這樣才能構筑起完整的六朝都城文化;二是,中國是禮儀之邦,但有關明代以前的國家地壇類建筑實物資料還未見報道,而2000年出土的六朝祭壇距今有1500多年,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封建國家壇類禮儀建筑。
當年發(fā)現(xiàn)并主持考古工作的正是推動明孝陵成功申遺的南京大學賀云翱教授。9日,在采訪中,賀教授回憶了當年的考古發(fā)掘過程:“我1997年開始做明孝陵的考古,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1999年的初春,我記得是中山陵的一個顧書記,說山上老工人說有一個壘臺,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一看。”賀教授當即決定去看一看,而當時的情景讓他大為震驚,“那么高的山上,石頭一米多長,明顯不是山里自然形成的。這里的樹比起別處來又特別茂密,像原始森林似的,一腳踩下去樹葉好深。我們就撥開叢林,在里面轉啊轉啊,直到看到一堵20米左右的石頭墻時,我真的很吃驚,眼前明顯是一項非常大的古代工程,但光憑石頭,卻沒有任何時代的證明。”賀教授接著回憶說,后來,他的腳下突然踩到一塊磚,拿起來一看,發(fā)現(xiàn)是一塊六朝磚。
當晚,賀教授就搬來古代典籍、史書翻看,巧了,唐、宋、元時代的古籍上都說鐘山上曾有處六朝時期的北郊壇,而后來經(jīng)過兩年多的考古和論證,建筑遺存的面目逐漸還原,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大量六朝磚、有典型蓮花紋的六朝瓦當、石雕殘件、青瓷片、筒瓦等遺存。經(jīng)過現(xiàn)場發(fā)掘、文獻考證等大量縝密工作后,賀云翱和他的團隊確認:這是一處坍塌式祭壇遺址,包括一號壇、二號壇及附屬建筑區(qū),南北長300多米,占地兩萬多平方米,是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公元459年)所建的國家北郊壇遺存。
見如今真容:紫霞湖后山往上走 祭壇上可感受“天子視角”
9日,記者一行跟隨聞處長前往祭壇。從紫霞湖后山開始出發(fā),冬日的紫霞湖,還有幾個市民在冬泳。湖畔東側,有一條登山道,通往頭陀嶺方向。本來車子能往上再行一程,不過為了體驗當年祭拜的感覺,所有人都沿石階甚至山路往上攀爬。登山道入口處,有一座大型的仿六朝闕臺式建筑,走過仿古建筑,臺階通往山上。前往六朝祭壇的路,遠比記者想象的要遠。聞處長笑說道:“以前的皇帝自然不必親自攀爬,但為他抬轎子的可就苦了。”在氣喘吁吁地爬了半小時山道后,記者看到山腰間有一塊平地,地上出現(xiàn)了石頭砌筑的一道墻,中間是一個方形的平臺,“這里就是一號壇所在地”,聞處長說。
大塊的石頭壘得平平的,寫盡千年的滄桑,突然地就出現(xiàn)在這深山之中,.記者看到一號壇地面上有石頭壘起來的壇層和護墻,總平面接近方形,表面還有4個土堆覆斗形小臺,中間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階道路。在祭壇表面,還有一個民國時期修建的水泥碉堡。
而繼續(xù)往上攀爬,就來到了二號壇。據(jù)賀教授介紹,所謂“一號壇”、“二號壇”,是根據(jù)當時考古挖掘的順序來編的。二號壇位于一號壇北面上部,平面約接近方形,北面依山,東、西、南三面以石塊壘墻,內(nèi)填大小石片及黃土,共有五層壇層。據(jù)介紹,其中一號壇是主祭壇,祭拜山川河流;二號壇是瘞藏(為了表示對大地敬意,牛羊不帶走,藏入大坑中),另外還有附屬區(qū)域。
9日,記者也登上了祭壇,感受了一把“天子視角”,昨天的能見度還不錯,祭壇背靠頭陀嶺,正對月牙湖、紫霞湖,昔日的建康城一覽無余。
展未來規(guī)劃:先保護后利用 多媒體墻展最早祭壇文化
9日,記者獲悉,去年年初,中山陵園管理局委托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研究所,編制遺址保護規(guī)劃。目前,這一編制立項申請已經(jīng)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同意。而將來的六朝北郊壇遺存將建成考古遺址公園。
賀教授9日透露:“首先是本體保護,由于建筑遺址在山上,局部倒塌;第二是環(huán)境保護,比如后面有條游客踩踏形成的路,本來祭壇周邊環(huán)境很優(yōu)美,所以要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后是利用它,我們要做好展示系統(tǒng),來揭示祭拜背后的禮儀文化。人們都知道北京有地壇,而現(xiàn)在我們可以采取一些現(xiàn)代化手段,做一個多媒體墻,讓游客們看到古老東方最早的都城郊壇儀式。我們的工作目標是:今年要完成編制規(guī)劃工作。未來兩到三年完成保護和展示工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禮儀國家。”賀教授拿自己的考古成果舉例說:“過去祭拜山河,是有具體對象的,比如是長江還是黃河,每個基座上面有個牌子寫著名字,牌子早就腐爛了,但是基座卻被挖出來了。”
憂不少問題:民國碉堡要沉降 一號壇二號壇被人為斷開
9日,記者從聞處長處了解到,目前南朝北郊壇遺存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十幾年了,但遺址保護狀況存在一定的危害,現(xiàn)場的展示也不能令游客滿意。 據(jù)了解,該遺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日常清理工作不到位,遺址表面一直被掩埋,本體面貌難以識別;植物根系加劇擋土石墻開裂,石塊之間黏結力減弱,石塊出現(xiàn)松動;長期的雨水侵蝕導致壇體多處整體傾斜下沉,嚴重處墻體坍塌,泥石外移;遺址表面排水無序,巖石表面泥土隨雨水外流,導致基巖裸露,遺址表面坑洼不平等等。
而目前,由于一號壇和二號壇在民國時,被一條消防通道隔開,因此現(xiàn)在如何連接起成為一個整體也是個問題。聞處長說,“本來我們考慮是用山體填坡的方式,填平貫穿,但考慮到造價太高,而且可能對山體造成破壞,所以可能要用人行天橋?qū)勺缐z址連接起來。此外,一號壇遺址上的民國碉堡,由于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不能拆除,但就這么存在著也破壞了祭壇整體感,所以可能對此碉堡進行沉降處理。”
了解一下祭拜文化
■鏈接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最早設壇祭拜天地是在東漢。皇帝一年中正式祭拜有兩次,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在這里,皇帝帶領文武大臣向天地祈禱,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專家解讀,紫金山六朝祭壇的考古發(fā)現(xiàn), 對六朝都城建設、文化、建筑研究和中國封建禮儀制度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它和西安發(fā)掘的唐代天壇遺存、北京保存的明清時代的天、地壇遺存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國著名古都特有的郊壇文化體系,并共同代表一種已經(jīng)消逝了的東方禮儀文化系統(tǒng),從而具有永久的科學價值和可利用價值。祭壇位于鐘山主峰南麓的一處山嘴上。鐘山歷來被認為是南京地區(qū)的群山之首,有“鐘山龍蟠”之謂,具有鮮明的風水地貌特征。從祭壇選址看,嚴格體現(xiàn)了六朝時期都城規(guī)劃設計思想,即嚴格遵守天干、地支、八卦、五行、四象、陰陽規(guī)范等。祭壇總體呈方形,契合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以四象來說,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都城的核心區(qū)都在這“四象”框架之內(nèi),今天南京的玄武湖、龍蟠路、朱雀橋、虎踞關等地名就體現(xiàn)了歷史的痕跡。祭壇處在12地支的“丑位”上,與當時地處“巳位”的天壇相呼應。當時,都城以皇宮為中心,其他重要建筑按規(guī)律分布在不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