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祎當(dāng)曾國藩幕客16年

時間:2014-08-22 09:05來源:大西北網(wǎng)-金陵晚報 作者:楊松濤 點擊: 載入中...

    清代南京的鐘山、尊經(jīng)、惜陰、鳳池等書院名播江南,是四方士子欽慕向往的學(xué)府。太平軍攻占南京并在此建都期間,南京所有的書院不是為炮火所毀就是被廢棄荒蕪。清軍收復(fù)南京十多年后,文正書院的創(chuàng)建,被認為是振興金陵文教的一大舉措,其創(chuàng)建者,正是晚清名臣、時任江寧布政使的許振祎。


 

 

跟隨曾國藩十六年

 


    許振祎(1827——1899),字仙屏,江西奉新縣人,是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的弟子,曾兩次加入曾國藩幕府,負責(zé)起草書函、奏章、咨議等文案工作,先后跟隨曾國藩十六年,其間,他還曾組織鄉(xiāng)兵與太平軍作戰(zhàn)。


    同治二年(1863)許振祎中進士,歷任陜甘學(xué)政、河南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山)東河(南)河道總督。光緒二十一年(1895)調(diào)任廣東巡撫,與湖南巡撫陳寶箴(大詩人陳三立的父親)號為“江西二雄”.宦轍所至,官聲不弱。


    許振祎進入曾國藩幕府的第二年,曾國藩所率的湘軍水師在江西南康境內(nèi)被太平軍圍困,戰(zhàn)況危急,其幕客和隨從四散而去。只有許振祎始終跟隨,不離左右,因此深受曾國藩的信任和器重。許振祎把這位老師視作自己的楷模,并像老師那樣以振興文教為己任。他就任陜甘學(xué)政時,寫信向曾國藩告別,并求訓(xùn)示。曾國藩回信中有“米湯如醍醐之灌頂,高帽比神仙之冠鰲”一語,意在告誡他不要為阿諛奉承者所迷惑,要甄取真才實學(xué)之人。


 

 

出任江寧布政使

 


    文正書院創(chuàng)立于光緒十六年(1890),原址在今長白街以東的八府塘。五年后,清末狀元張謇曾任文正書院山長(山長,即負責(zé)人)。民國初年,文正書院先后改名為江寧府學(xué)堂、江蘇省立第一中學(xué)校。日寇攻占南京期間,書院房屋全部被毀,現(xiàn)已無跡可循。


    關(guān)于許振祎為何創(chuàng)建文正書院,清代李詳?shù)摹端幑颊劇泛托梁ジ锩蟿⒇摹妒垒d堂雜憶》都有記述,有些說法雖不同,但都說是許振祎名為紀(jì)念曾國藩,實為免遭曾國荃的彈劾。


    許振祎于光緒十二年(1886)至十六年任江寧布政使,離曾國藩去世已十多年,曾國荃此時正在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任上。大概許振祎認為曾國荃是自己老師曾國藩的親弟弟,在一些事情處理上便自作主張,特別是在官員的委任和處分上常常先行后報。


    曾國荃起初也不太在意,但他的幕僚們卻大為不滿,讒言日多,離間日重,致使曾國荃猜疑日積,怨忌日深,于是決定上章參劾,奏稿擬就后,尚未發(fā)出。按照以往的情況,總督參劾布政使等官員,朝廷沒有不準(zhǔn)的;何況曾國荃功高勛崇,深為朝廷所倚重,只要奏章上達,皇帝定會準(zhǔn)奏無疑。


 

 

急建文正書院

 


    風(fēng)聲傳到許振祎的耳朵里,他急忙找來心腹、有智囊之稱的六合知縣姚允平商量。姚說,此事已急,非言語所能化解,惟有動之以情,方可去其心結(jié)。


    兩人商議決定辦一所書院,以曾國藩的謚號“文正” 為名,借以教誨學(xué)子,不忘曾國藩的功德學(xué)行。于是,許振祎速購一大大的私宅,按書院形制日夜動工修建,幾天后完工。


    舉行開院典禮的這天,金陵鄉(xiāng)紳代表和曾國藩留在金陵的老部屬早已接到布政使司衙門的通知,齊集書院。許振祎親至督署邀請曾國荃主持,曾國荃見事涉其兄,不得不去。


    曾國荃為書院揭牌后,又在掛有曾國藩遺像的廳堂主持祭祀,遺像兩邊掛著許振祎撰書的對聯(lián):“瞻拜我惟余涕淚;生平公本愛湖山。”


    許振祎拜倒在地,痛哭流涕,伏跪不起,口中說道:“先師的知遇之恩,畢生難報。愿兩江人士銘記先師功德,繼承先師學(xué)行??偠绞窍葞煹牡艿埽娍偠饺缫娤葞熞?。”許振祎哀痛虔誠,言辭懇切,聲淚俱下,說得曾國荃抹淚嘆息?;囟绞鸷?,曾國荃毀去彈劾奏章。不久,許振祎擢升為東河總督。


    上述之事,正史不載。私家之言,權(quán)作談資。但許振祎對曾國藩卻是真心無二,竭誠敬仰,情意真摯。他曾在莫愁湖建曾公閣,內(nèi)懸曾國藩畫像,供人瞻仰。


 

 

起“臥鐘” 建大鐘亭

 


    南京城中的鼓樓和鐘樓均為明洪武年間所建,據(jù)《洪武京城圖志》記載,鐘樓原在鼓樓西側(cè),并不在現(xiàn)今大鐘亭的位置。樓上懸鳴鐘一口,樓前樹立鐘一口,后又置臥鐘一口。清康熙年間,鐘樓倒塌,鳴鐘、立鐘皆毀,唯臥鐘半陷于土中,上有澆鑄年月的銘文被泥土掩埋,當(dāng)時人疑為南朝景陽宮中的遺鐘,稱此處為“倒鐘廠”.


    光緒十五年(1889),“許仙屏方伯振祎,用西洋機器引而植(樹立)之,作大亭以懸焉。”(陳作霖《炳燭里談》)“方伯”是舊時對布政使的敬稱。上海著名的《點石齋畫報》曾圖文并茂地予以宣傳,轟動一時。


    “臥鐘” 為紫銅鑄制,高四點二七米,口徑近三米,重約四萬六千斤,體大形美,撞之聲聞數(shù)里。許振祎重建的大鐘亭位于鼓樓的東北側(cè)。亭為六角,高近十五米,六根鐵柱上架鐵梁,大鐘懸掛在鐵梁上。


    大鐘亭建成后,許振祎親書一聯(lián):“五百載山土塵霾,物久傳偽,竟作景陽遺器考;四萬斛江樓閑置,我來好事,要聞建鄴暮天聲。”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