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碌鐵礦勞工曾超4萬 日軍強征上海難民充數(shù)

時間:2014-08-05 10:26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金山 點擊: 載入中...

勞工

 

日軍侵瓊時期的石碌鐵礦勞工


    在日本,石碌鐵礦被稱為二戰(zhàn)時期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整個南方地區(qū)“最大的開發(fā)事業(yè)”.這一“開發(fā)事業(yè)”,涵蓋水電站建設、礦山建設、港口建設與鐵路建設等四大工程領域,無疑需要大量的擁有各種技術與能力的勞動力。石碌鐵礦最多時動員的勞工總數(shù)高達4萬5千人。如此眾多的勞工究竟來自何處,他們的命運如何,海南大學金山教授以詳實的研究,珍貴的影像,為我們揭開這段充滿血淚的歷史。


    據(jù)日方資料顯示,石碌鐵礦最多時勞工總數(shù)高達4萬5千人。如此眾多的勞工究竟來自何地,他們在這里遭受了怎樣的待遇,其命運如何,這些都是筆者一直關注的問題。


    據(jù)此次收集的日方資料顯示,日本軍方以及作為“開發(fā)者”的日本窒素肥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日本窒素”)在當初制定“開發(fā)”計劃時,曾根據(jù)其在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地區(qū)的經(jīng)驗,制訂了技術與資材從日本國內籌措,勞動力在當?shù)卣饔玫挠媱?。然而,當時的海南島人口總數(shù)不過二百多萬,且有一部分生活在中部深山之中。要在本地解決如此眾多的勞動力,幾乎不可能。于是,日本窒素動用日本海軍的力量,采取軍事手段,從上海、香港等地強征了大量勞工,再加上在島內征用的漢族、黎族勞工,以及少數(shù)從朝鮮半島和臺灣征用的勞工,解決勞動力的難題。


 

 

上海難民勞工慘死異鄉(xiāng)

 


    1941年9月,在石碌鐵路建設工程吃緊,急需勞動力之際,日軍從上海運來3千名勞工。然而,當這艘四千噸級的大型貨船駛進了八所港時,從船上走下來的多半是弱不禁風,看起來像是“病人”一般的,完全稱不上是“勞動力”的“勞工”.原來,迫于軍方壓力不得不承擔此任的當?shù)刎撠熑?,因難以招到正常勞工,為應付了事,強征了一批上海地區(qū)的難民送來充數(shù)。


    原本就營養(yǎng)不良、羸弱不堪的難民們,在氣候水土完全不同的熱帶海島上,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從事如此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后果可想而知。很快,因體力不支而累倒者接連出現(xiàn)。在大約半年的時間里,上海勞工的近半數(shù)便已客死他鄉(xiāng)。另有個別勞工,因實在無法忍受重體力勞動而尋機出逃,幸運地活了下來。不久,勞工中開始流行霍亂。至1945年戰(zhàn)敗,這批來自上海的勞工僅剩下區(qū)區(qū)300余人,留下了一部悲慘的勞工血淚史。


 

 

“香港苦力”人數(shù)超兩萬

 


    在“開發(fā)”石碌鐵礦的外地勞工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被日本開發(fā)者統(tǒng)稱為“香港苦力”的來自香港和廣東的勞工。從時間節(jié)點上看,1942年2月至8月前來本島的“香港苦力”主要來自香港九龍地區(qū)。之后來自廣東的勞工數(shù)量全面超過香港勞工,成為石碌鐵礦“開發(fā)”的重要力量。


    由于有了此前上海勞工的教訓,日本軍方和日本窒素加強了對勞工的篩選,為此專門在香港設立了勞工招募事務所,制訂了詳細的招募計劃和勞工待遇等條款。事務所由海南海軍特務部直接管轄,具體事務由日本窒素負責擔當。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要求之下,該事務所還為石原產業(yè)、三井倉庫、臺灣拓殖會社等承擔海南島其他“開發(fā)項目”的公司招募了部分勞工。事務所的招募對象,除專門從事體力勞動的“苦力”外,還包括各種技術人員以及護士等。


    據(jù)事務所保存下來的資料看,從1942年2月到1943年7月,其招募的“香港苦力”共分三批前來海南島,總數(shù)為20502人。


    很遺憾,由于1943年7月之后,該事務所定期向海南海軍特務部提交的報告書沒能保存下來,使我們無從了解從1943年7月至最后一批勞工來島的1944年末的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其所募集的香港勞工的確切人數(shù)。但毫無疑問,日本侵瓊時期前來海南的“香港苦力”的總人數(shù),應遠多于2萬人。


    在海南島炎熱的氣候條件和宿舍等各種設施均不健全的情況下,即便是身體強健的“香港苦力”也很難扛得住如此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死傷者日漸增多,逃跑者也不斷出現(xiàn)。據(jù)當時在香港勞工招募事務所工作的中村政司回憶,他們不斷接到勞工死去的消息,并為聯(lián)系勞工遺屬,商討喪葬費支付等事而疲于奔命。


    更為可悲的是,1945年1月石碌鐵礦“建設工程”全面終止后,這些“香港苦力”卻因沒有船只而無法返回故鄉(xiāng)。由于在島內很難尋覓到合適的收容設施,其中的近1萬名勞工,無奈之下又被征用到日軍修建黃流航空基地、三亞基地等軍事工程。日本投降后,這些可憐的香港勞工更是各自紛逃。除一部分人幸運逃回故鄉(xiāng)之外,眾多的“香港苦力”滯留海南島,在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中終老他鄉(xiāng),其命運令人唏噓。


 

 

強征海南島勞工累計十萬人

 


    為了解決石碌鐵礦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由日本海軍省、陸軍省、外務省駐海南派出機構聯(lián)合組成的海南三省聯(lián)絡會議于1941年12月29日,專門發(fā)布了《海南島應急勞務對策綱要》(海南聯(lián)絡會議第296號文件)?!秳傄芬?guī)定,上述各市縣政府及治安維持會須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總監(jiān)的親自指導下,實施勞務征用工作。各市縣的征用指標為:海口市5百名;瓊山縣1千名;文昌縣5百名;定安縣4百名;澄邁縣 6百名,合計3千名?!毒V要》還規(guī)定,所征用的勞動者均為“義務勞動者”,不支付任何報酬。年齡在18歲至45歲之間、有能力從事體力勞動的男子均在征用范圍之內。義務勞動者的勞動期間,暫定為6個月,實施輪換制。然而,從日本窒素相關管理者的回憶可知,義務勞動者的實際輪換周期為3個月。被選中參加義務勞動的合格人選,均負有參加勞動的義務,違反者將根據(jù)保甲連坐處罰規(guī)則進行處罰。


    更為令人發(fā)指的是,日軍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力,還打起了流浪者和士兵的主意?!毒V要》專門制訂了“特殊對策”,規(guī)定由民眾自衛(wèi)軍、治安部特警隊、縣市治安維持會、警察局等部門,負責搜尋北部一市四縣管區(qū)內的無業(yè)游民及流浪者,強制其參加勞動。對于“文盲且具有勞動能力”的“投誠”士兵,可令其作為苦力從事義務勞動??梢?,日軍為了解決石碌鐵礦開發(fā)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已經(jīng)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據(jù)海南海軍特務部北黎支部勞務主任岡崎四郎的記錄,截至1943年10月,石碌鐵礦在籍的海南勞工總數(shù)約為2萬2千人,其中大約1萬5千人為強制征用的漢族勞工。由于采取的是輪換制,若按每3個月一個周期計算,在整個石碌鐵礦開發(fā)過程中,日軍和“開發(fā)”公司強制征用的漢族勞工總數(shù),應在10萬人左右。


    日軍侵瓊時期,海南黎族主要居住在地形復雜、生活條件艱苦的中部山區(qū)。侵瓊日軍與日本窒素的員工與黎族同胞的最初接觸,發(fā)生在進山開展鐵礦石調查之時。海南黎族赤足在荊棘中行走,僅憑一把勾刀便可以輕而易舉地砍山開路、獲取各種建筑材料的本領令日本人十分驚異。為此,他們通過提供布料、煙草、食品等宣撫物資的辦法,吸引黎族同胞,強迫他們?yōu)檎{查隊充當向導,修建宿舍、道路等。據(jù)日本窒素的員工回憶,“開發(fā)”公司入山之初的砍伐樹木竹林、平整場地的工作,幾乎都是由征用的黎族勞工完成的。在日本人看來,這些黎族勞工盡管數(shù)量較少,但他們在石碌鐵礦建設中所發(fā)揮的特殊作用,即使與花費大量財力物力募集來的“香港苦力”相比,也絕不遜色。


    據(jù)日本窒素方面的資料推斷,1942年2月,石碌鐵礦在籍的黎族勞工數(shù)約為1400人。海南海軍特務部北黎支部勞務主任岡崎四郎的記錄則顯示,1943年10月在籍的黎族勞工總數(shù)已增加到6千多人。


    除此之外,石碌鐵礦還征用了部分來自朝鮮半島和臺灣的勞工。截至1942年2月,石碌鐵礦在籍的朝鮮勞工數(shù)為113名,臺灣勞工數(shù)為1322名。在鐵礦開發(fā)整個過程中征用的朝鮮、臺灣勞工總數(shù)不詳。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