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專權(quán),禍亂宮廷,王允巧設美人計,借呂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墒峭踉手鲗д?quán)后,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或是由于偏執(zhí)的政治潔癖,沒能團結(jié)改造董卓部屬舊臣,結(jié)果葬送大好局面,招致殺身之禍。
有兩件事惹人深思。一是董卓死后,西北軍群龍無首,李莈、郭汜、張濟、樊稠四大頭領(lǐng)一時驚慌失措,逃往陜西,曾派人至長安上表要求赦罪。主政的王允卻說:“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拒絕給任何出路。既然李莈等沒有了退路,反叛則成了必然。李莈按照董卓謀士賈詡的建議,煽動西北軍士,說“王允欲洗蕩北方之人”,于是聚眾十萬殺奔長安,城內(nèi)董卓余黨與城外叛軍呼應,當時首都沒有一支強大的御林軍由王允、呂布掌控,長安失守。
另一件是董卓死后尸首暴曬市衢。孰料暴尸之日,蔡邕卻伏其尸而哭,王允大怒,認為董卓伏誅,乃國家幸事,蔡邕不但不為國慶,反而哭賊,實屬大逆不道,下令處死。
蔡邕為東漢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董卓專權(quán)時,聞蔡邕名征召入朝。蔡邕初稱病拒絕,董卓以滅九族相脅,蔡不得不接受任命。董卓確也重視蔡邕,不但委以重任,許多重大問題多向他請教。但蔡邕并非是董卓一黨,在其任職期間,并不迎合董卓,沒有同他沆瀣一氣。
蔡邕 “伏尸大哭”,也是出于“一 時 知 遇 之感”,夠不上叛國的罪行,不應夸大問題的性質(zhì)。本來眾官惜蔡邕之才,力救之,太傅馬日更明確指出“若遽殺之,恐失民望”,但王允執(zhí)意要殺,馬憤而預言王允 “豈能久乎”.王允最終被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