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7日在講話中提到,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抗日戰(zhàn)爭的前線,他們全部戰(zhàn)死沙場。
近日,記者回訪了鄧玉芬的親人,重溫了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探訪 英雄母親只留精神財富
鄧玉芬紀念廣場位于密云縣石城鎮(zhèn)北側三公里鄧家墳村,三面青山環(huán)繞,鄧玉芬的雕像矗立在廣場正中央,高8米,為花崗巖結構,其昂首望向遠方,目光堅定而有力。
鄧玉芬紀念廣場是北京市首個以英雄母親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都有黨員干部到這里祭奠這位英雄母親。
事實上,鄧玉芬并不是鄧家墳人。解放后,政府將他們家搬到了條件較好的鄧家墳村。
鄧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縣云蒙山深處的水泉峪村,未成年就嫁給了本縣張家墳村的任宗武。婆家也是窮苦的莊稼人,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的幾畝地過活,含辛茹苦地先后養(yǎng)活了7個兒子。
近日,記者來到了密云縣石城鎮(zhèn)二平臺村鄧玉芬的養(yǎng)女孫淑真家里。石頭砌成的小院里,老兩口見縫插針,開出幾平方米的菜地,里面種著一些家常菜,門口籠子里養(yǎng)著幾只鴨子,偏房中放著生活用具,周圍晾曬著糧食。
“我媽一輩子沒有享過福,她很苦。”孫淑真總是感嘆母親沒能活到過上好日子。院子正房有三間,屋內陳設簡單,一臺電視機是最值錢的電器。整個院落雖然小而簡陋,但干凈明亮,自然古樸。除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鄧玉芬并沒有給兒女留下什么財產。
故事 為抗日送五子上前線
1940年,八路軍老10團挺進密云西部山區(qū),開辟豐灤密抗日根據(jù)地,鄧玉芬早早就接受了八路軍的宣傳教育,懂得不做亡國奴、拯救國家才能拯救自己的道理。
當年6月,老10團在密云組織游擊隊。鄧玉芬和丈夫將大兒子永全、二兒子永水送到白河游擊隊,成為首批游擊隊員。9月,給財主干活兒的三兒子受不了財主的欺壓跑回了家,鄧玉芬又將三兒子送到了游擊隊。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在密云實行“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qū)”.鄧玉芬叫丈夫把在外干活兒的四兒子、五兒子找回來,參加了抗日自衛(wèi)軍模范隊。
1942年3月,鄧玉芬的丈夫任宗武和四兒子永合、五兒子永安,在種地時遭日軍偷襲,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也被抓走了。
鄧玉芬的養(yǎng)女婿于滿勇追憶,1942年秋,鄧玉芬的大兒子永全在保衛(wèi)盤山抗日根據(jù)地的一次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兒子永合慘死在鞍山監(jiān)獄中。同年秋,二兒子永水在戰(zhàn)斗中負傷,因傷情惡化無藥醫(yī)治死在家里。
一直到晚年,鄧玉芬都無法抹去心底的喪子之痛。在孫淑真的記憶中,鄧玉芬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睛干巴巴的,似乎眼淚已經流干。
她常想起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有時候會念叨自己幾個兒子的死亡,大兒子跟著白司令打鬼子,二兒子當上了機槍班班長……一說起來,鄧玉芬還會大哭,她說自己心里像刀子絞著一般的痛。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在生活上給了鄧玉芬很好的照顧,為她在張家墳村蓋了兩間瓦房,并送衣送糧。
1970年2月5日,鄧玉芬因病醫(y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