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鳴談甲午戰(zhàn)前的中日關系(2)

時間:2014-04-27 08:30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黃曉峰 點擊: 載入中...


  年代,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著名的“脫亞入歐論”.伴隨著明治初期“富國強兵”政策的實施和擴軍備戰(zhàn),日本在與歐美列強修好的同時,以武力從南、北兩個方向向亞太地區(qū)擴張的對外政策已經(jīng)比較明朗。而這樣的政策,矛頭最終指向中國。1887年,參謀本部第一局局長小川又次提出《征討清國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維新之初,常研究進取方略,先討臺灣,干涉朝鮮,處分琉球,以此斷然決心同清國交戰(zhàn)。此國是實應繼續(xù)執(zhí)行。”這就把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國策,進行了最好的表述。


  日本的這種擴張意識令人印象深刻。記得山縣有朋還提出了“主權線”和“利益線”的概念。


  姜鳴:1889年12月,日本根據(jù)“明治憲法”組成了山縣有朋內(nèi)閣。1890年3月,山縣在他的對外政策意見書中,提出了“利益線”的主張,即在防守日本固有領土疆域的“主權線”之外,還必須保衛(wèi)“利益線”,并指出日本“利益線的焦點”是朝鮮,與此相關的還有中國、琉球、越南、緬甸。山縣有朋在日本第一屆國會上發(fā)表施政方針的演說,公開了他的“維持國家獨立、伸張國勢”的對外主張:“蓋國家獨立自衛(wèi)之道有二:一曰守護主權線,二曰保護利益線。所謂主權線,乃為國之疆域。所謂利益線,乃與主權線之安危密切攸關之區(qū)域。如若不保主權線及利益線,則國將不國。方今于列國之間,欲維持一國之獨立,獨守主權線已不足,非保護利益線不可。”標志著作為近代日本國策的以大陸政策為主體的亞太政策,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即甲午戰(zhàn)爭以前已基本形成。


  中國方面當時是否意識到日本的挑戰(zhàn)呢?


  姜鳴:中國政治家很早就看出日本崛起對中國生存的威脅。在民族存亡的競爭中,日本將成為中國的最主要的假想敵。1874年底,李鴻章就指出:“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以外,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為了防御日本侵略,他疾呼重視海防,組建北洋海軍。他說:“今日所以謀創(chuàng)水師不遺余力者,大半為制馭日本起見。”


  人們常常引用李鴻章1876年1月24日會見日本使臣森有禮的一番很有意義的對話。李問:你怎么看中西學問?森答:西國所學十分有用,中國學問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舊樣,已無用了。李問:日本西學有七分嗎?森答:五分尚沒有。李問:你們連衣冠都變了,怎說沒有五分?森答:這是外貌,其實在本領尚未盡學會。敝國上下俱好學,只學得現(xiàn)成器藝,沒有像西國從自己心中想出法兒的一個人。李鴻章沉思道:久久自會有之。


  但大家很少引用他們后面繼續(xù)的對話。森說:據(jù)我看來,和約沒甚用處。李反駁道:兩國和好全憑條約,怎能沒用?森說:和約不過為通商事可以照辦,至于國家舉事只看誰強,不必盡依著條約。李說。此是謬論!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森說:萬國公法亦可不用。李說:叛約背公法,將為萬國所不容。他還指著桌上酒杯打比方說:“和”是和氣,“約”是約束人的心,如這酒杯,圍住了,酒就不會泛溢。森答:和氣無孔不入,有縫即去,杯子如何攔得住呢?


  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政治家信奉叢林法則,他們早將國際法看透了。


  您剛才指出,清政府建設海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對付日本,可是面對日本在戰(zhàn)略上的步步緊逼,我們似乎看不到清政府在軍事、外交方面的準備?


  姜鳴:準備還是有的。從1874年至1894年間,中日兩國的軍事對峙或沖突共有四次: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出兵臺灣,清政府以支付五十萬兩白銀的代價換取日本退兵;1879年日本廢琉球國改設沖繩縣,清政府雖多次談判交涉,最終卻不了了之。這兩次事件促使清政府重視海防,發(fā)憤建設海軍,并使中國在中日海軍發(fā)展競賽中超出日本。在1882年朝鮮“壬午事變”中,由于中國海軍迅速運兵入朝,把朝鮮攝政王大院君抓到保定,非常強勢,遏止了日本介入的企圖;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清軍再次入朝,使得日本擬趁機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企圖無法實現(xiàn)。此外,北洋海軍的主力艦只還在1886、1891、1892年三次訪問日本,向日本展示中國鐵甲艦的威力。


  在“壬午事變”的時候,中國比日本要強得多。但是日本單獨與朝鮮談判,提出“暴民”曾造成日本僑民的死傷,要求朝鮮賠償。朝鮮政府答應賠償,并答應保護日本僑民、允許日本在朝駐兵。對于這次朝日交涉,張佩綸是堅決反對的,他說日本人憑什么提那么多的要求,我們索性發(fā)兵打到日本去。但李鴻章拒絕打仗,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甲申政變”是指1884年12月朝鮮發(fā)生的流血政變。以金玉均為首的親日的開化黨人暗殺守舊派大臣,占領王宮,主張改革內(nèi)政,脫離中國獨立。袁世凱率駐朝清軍鎮(zhèn)壓了政變,但日本借口日本公使受到攻擊,使館被焚燒,而與朝、中展開交涉。最后,伊藤博文來華談判,簽訂《天津?qū)l》,確定中日均從朝鮮撤兵;今后朝鮮有事,兩國或一國要派遣軍隊,應先行知會對方,一俟達到目的,應立即撤回。李鴻章認為雙方照約退兵,于全局有益,卻沒料到這個條約為后來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埋下了禍根。


  當時,清政府剛剛經(jīng)歷了鎮(zhèn)壓國內(nèi)太平天國起義的十幾年內(nèi)戰(zhàn),還有平定西北回民起義和驅(qū)逐阿古柏勢力入侵新疆的戰(zhàn)爭,總體上國力衰落,缺乏再做戰(zhàn)爭的精力和實力。日本吞并琉球的時候,琉球國王派使節(jié)向華求救。李鴻章表示同情,但私下表示不可能為琉球的幾個島嶼和日本人開戰(zhàn)。此時,日本經(jīng)歷明治維新,中國經(jīng)歷洋務運動,但一個處于上升、一個處于下降,在二十余年里,漸漸地拉開差距,最終兩國的態(tài)勢發(fā)生了易位。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