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對母親極其孝順。抗戰(zhàn)開始后,像張恨水這樣的文化名人留在淪陷區(qū) ,有被迫做周作人那樣的文化漢奸的危險,而他又無力把家人帶往大后方。母親 深明大義,讓他盡管走。張恨水出門一口氣狂奔好幾里路,不敢回頭再看一眼老 母親。
抗戰(zhàn)勝利后,他告別重慶,返回安慶,在離母親租住的小樓還有百余米,就 跳下人力車疾奔。當(dāng)看見小樓上翹首以待的母親,大喊一聲“媽--”,便淚流 滿面、遠(yuǎn)遠(yuǎn)地向母親跪拜。接著,他沖上小樓,再拜倒在母親面前:“媽,兒子 對不住您,八年沒有伺候您、孝敬您了……”
這次與母親短暫的相聚中,他回避了一切應(yīng)酬,廝守母親身邊,給她端茶倒 水、捶腿捶腰、噓寒問暖。即便是母親打牌時,他仍然不離左右,為她裝煙絲、 點煙火、續(xù)茶水。
1951年底,母親戴信蘭告別人世,他將母親的照片掛在客廳正中,年年除夕 ,都點上蠟燭,恭敬地向母親跪拜。他說這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
1967年,張恨水生命中最后一個除夕,醫(yī)生已經(jīng)通知他的兒女為父親準(zhǔn)備后 事。但這位72歲高齡、右半身偏癱的老人,仍然讓女兒用白蘿卜切成兩個燭臺, 點上紅蠟,在兒子、兒媳攙扶下,顫顫巍巍地朝母親遺像磕了三個頭。閃爍的燭 光下,他嘴里喃喃有語,向母親傾訴著。
七天后,農(nóng)歷大年初七,他離開人世,到另一個世界里與親愛的母親相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