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扯《武松》潘金蓮不該穿袒胸裝

時間:2014-01-21 10:37來源:華聲在線 作者:趙炎 點擊: 載入中...

潘金蓮

 

  武松愛上潘金蓮、武大郎為挽留妻子的心而斗智斗勇、王婆美麗風騷而不乏愛心,等等,新版電視劇《武松》無疑是打算雷死觀眾了。


  老實說,我并不反對顛覆名著,都是文藝作品,怎么顛覆都不要緊。但有一條,既然是古裝劇,總得講個時代背景,某些歷史細節(jié),那是顛覆不得的。另外,由電視劇引發(fā)的歷史原型的爭論與探討,愚以為也應(yīng)借此文做個厘清。

 

 

  潘金蓮應(yīng)不應(yīng)著袒胸裝

 


  在新版《武松》里,孫耀琦飾演的潘金蓮美麗若仙,一顰一笑,堪稱驚艷。對其服飾設(shè)計,在襖、衫、背子、半臂、背心、抹胸、裹肚、裙、褲等方面,我基本挑不出毛病。當然,作為一個坊間民婦,包括王婆,她們是否穿得起那么名貴的紗羅,且當別論,我單說說小潘所穿的“襦”吧。因為我分明見到小潘穿了袒胸裝,而袒胸裝主要是指“襦”的長短和領(lǐng)口的變化。


  短襦之式早在戰(zhàn)國時即已出現(xiàn),多系在裙腰之內(nèi),有內(nèi)衣相襯。


  逮至唐代,宮廷嬪妃和歌舞伎者著短襦,里面不再穿內(nèi)衣了,一襲抹胸而已,胸部袒露的肌膚面積很大,以表現(xiàn)女性的豐滿和頸部曲線的美麗,俗稱袒胸裝。唐代題材的電視劇對此多有展現(xiàn),不再贅言。


  宋初女子服飾沿襲五代遺風,有盛唐痕跡,并不保守,如現(xiàn)存畫本里的宋初仕女,也多有著袒胸裝的。但有一點需要搞清楚,宋代立國后的統(tǒng)治思想是理學,又叫道學,以程顆、程頤兄弟與朱熹為代表,以儒學為核心的儒、道、佛互相滲透的思想體系,學術(shù)界稱之為“程朱理學”.


  這種哲學體系沒有理由不影響到整個美學體系,體現(xiàn)在服飾上,即趨于拘謹、保守。事實上也是如此,比如北宋中期女子短襦就有由內(nèi)轉(zhuǎn)外、先內(nèi)而外的趨勢,猶如今日朝鮮人所穿短襦,不系裙腰之中,但內(nèi)衣絕對襯得嚴實,類似于盛唐時的袒胸裝再無出現(xiàn)的可能。


  潘金蓮生活在宋徽宗時代,從高俅升太尉,然后再經(jīng)歷拳打震關(guān)西、風雪山神廟、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火并王倫、武松打虎等事件,不負責任的估算,應(yīng)該是崇寧年間。何謂“崇寧”?也即尊崇熙寧變法。熙寧年間修訂的《輿服制》已然開始提倡服飾的簡練、質(zhì)樸、潔凈、自然,反對過分豪華。


  如袁采著《世苑》講:“惟務(wù)潔凈,不可異眾。”


  奢靡成性的宋徽宗自己也不贊成女子服飾過度的艷麗開放,譬如他在絕筆詞中以杏花擬人,羨其清淡舒雅,道:“裁剪冰綃,輕疊數(shù)重,冷淡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以此,讓潘金蓮穿袒胸裝,人物形象塑造是性格化了,卻不合史實。

 


  武大郎有沒有歷史原型

 


  由于新版電視劇的熱播,關(guān)于名著人物的原型又爭論開了。


  著名學者羅文興在其《被誤讀的中國歷史》一書里宣稱,武大郎史有其人,“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歷史上實無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學典型罷了”.


  更有甚者,一非知名文史愛好者屁顛的跑到“武大郎”的故鄉(xiāng)采訪,煞有介事寫文曰:“武大郎即武植,在陽谷縣做縣令。宋江路過陽谷縣時,路遇武植,托宋江帶口信給武松”,還說“武植有個同窗好友叫黃堂的,來找武植借錢,因未能如愿,便到處留下誹謗武植的字畫,這些東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寫進了他那部千古傳誦的《水滸傳》中,流傳天下”云云。


  整個兒是個穿越劇,把宋代、元代、明代的幾個人全放一塊兒了。


  這些書及所謂的考證文字,非常的不靠譜。


  就算流傳下來的武植古墓的墓志銘是真的,根據(jù)“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xiāng)民聚萬民傘敬之”這幾句話來看,武植應(yīng)是明朝的進士。


  施耐庵死于1371年,也就是大明立國的第三年,明朝第一屆科舉或剛剛辦完,武植是斯科進士?未必,就算是,其時《江湖豪客傳》(即《水滸傳》)初稿早已完成,又何來“施耐庵看到并寫進書里”一說?


  墓志銘后半段云:“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jié)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那么,到底誰詆毀了“武植”和“潘氏”的名節(jié)?原著者施耐庵乎?修改者羅貫中乎?恐怕都不是,而是其后人妄自勾連《水滸傳》產(chǎn)生的“無病呻吟”罷了,目的一如今日之爭奪名人故居的意味,不說也罷。


  武大郎的原型即明代的武植,此論顯然站不住腳,相反,武二郎倒是確有歷史原型的。


  武松的原型見于不少地方志。


  在《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志里,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于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


  這些地方志敘述道,武松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zhèn)ィ瑖L使技于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quán)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遷為提轄,成為高權(quán)心腹。


  后高權(quán)得罪權(quán)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受到牽連,被趕出衙門。繼任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大壞蛋一個。他倚仗其父的權(quán)勢,在杭州虐政殃民,百姓怨聲載道,人稱蔡鋆為“蔡虎”.


  武松對蔡鋆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等“蔡虎”前呼后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shù)刀,當即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慘遭重刑死于獄中。


  當?shù)?ldquo;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橋畔”,后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竊以為這些地方志的記載想必不能當做史料,收錄自民間傳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既然有民間傳說,就說明武松可能確有其人,否則民間還傳說個啥?


  施耐庵與羅貫中師徒長期生活在揚州、蘇州一帶,離杭州并不遠,施耐庵本人也曾入仕錢塘(杭州),后在江陰專心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聽到這些個傳說,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女人愛你咬死你
  • 武大郎確有其人本名武植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