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竊聽器”聽甕被發(fā)現(xiàn) 為領先世界的間諜工具

時間:2013-12-20 08:51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孟苗 點擊: 載入中...

  近日,我在收藏古物的朋友家見到一件口小腹大的宋代磁州窯罐子。此罐造型為橢圓形,白底醬釉刻花。器物身上刻著蓮花紋飾的圖案與“月照池中月,人觀鏡內(nèi)人”和“鳥有千年鳥,人有百歲人”詩句。因罐口在器物的腹部,感覺不像是盛水和酒的容器,也不像是陳設器,這種怪異器型以前在博物館里也沒見過,便向朋友請教。朋友稱,該物叫蠶繭罐,是宋代磁州窯系的一件古物,寓意是破繭重生。


  當時,聽了朋友的答復,心里感覺怪怪的,原因在于器物的用途和名稱不明確。于是回來后便查閱宋遼金時期磁州窯系瓷器中與此相對應的圖片、資料,結(jié)果讓我大吃一驚,朋友收藏的這件怪異器物,原來是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間諜工具、最原始的“竊聽器”聽甕。


  說到間諜工具,就不能不提一下間諜。間諜,就是所謂的“情報人員”,俗稱為特務、特工。西方學者認為,人類間諜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紀時名叫娣萊拉的菲利斯女人,實際上中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后的夏朝前期就出現(xiàn)了間諜,而且也是一位女人,名叫女艾。


  我國兩宋時期,戰(zhàn)爭密集,間諜備受青睞,這可以說是一個諜戰(zhàn)頻繁的時代。聽甕的出現(xiàn),成為間諜工具,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情趣。聽甕的發(fā)明距今約有2500年,《墨子·備穴》中對聽甕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具體使用方法是將聽甕埋在地下,在甕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在偵測需要時,側(cè)耳伏在上面,“聽”出周邊的動靜。在情況緊急的情況下,則直接讓專業(yè)情報人員坐于甕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古人為了減少情報失誤,常會培訓瞎子來執(zhí)行“聽”任務。瞎子眼睛不行,但聽力往往超強,據(jù)說方圓數(shù)十里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甕聽出來。


  在后來的使用過程中,聽甕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成為現(xiàn)代竊聽器出現(xiàn)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如在唐代,便出現(xiàn)了葫蘆狀枕頭形竊聽器,休息時將竊聽器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到宋代時竊聽器已相當實用,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成為首選。另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墻有耳”就這么來的。


  其他的間諜技術,還有蠟書、甕聽、空飄、箭書等等,可謂花樣百出,把間諜和反間諜戰(zhàn)推向了當時的高峰。對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不容小覷。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