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展出“康熙遺詔” 難解雍正即位疑案

時間:2013-09-29 08:12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作者:宋瞳 點擊: 載入中...

康熙遺詔

 

  近日,遼寧省檔案館展出了"康熙遺詔",再一次引起大眾對于雍正皇帝即位問題的關注和探討。一些媒體據(jù)此認為雍正矯詔篡位一說可予否定,這一千古疑案亦可就此破解。其實所謂"康熙遺詔",并非首次面世,此次展出的遺詔的確具有較大文獻價值,而自孟森先生以來,清史學界就圍繞"篡位說""繼位說"展開了長期爭論與探討,至今卻依然撲朔迷離,指望據(jù)此"康熙遺詔"蓋棺定論為時尚早。究竟遺詔是如何出臺的,在此歷史疑案中起到何種作用?本刊特邀請清史專家對此進行梳理和解讀。

 

 

  1、"康熙遺詔"與中國古代"遺詔"的特點

 


  其實所謂"康熙遺詔",并非首次面世,除本次出現(xiàn)之遼詔,海峽兩岸已存有四份。大陸所藏在第一歷史檔案館,臺灣所藏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檔收藏者有二,一為滿漢雙語合璧"遺詔"(以下簡稱一檔詔)。此詔書久已為學界所知,先后有王鍾翰、楊啟樵、金恒源等多位學者對其進行過研究和介紹,并曾公開展出。還有一份僅有漢文、且無日期的版本(參見王鍾翰《清史滿族史講義稿》)。臺灣收藏同樣有二,亦為滿漢雙語一份、漢文一份,其成書過程等也有很多學者研究論證(參見楊啟樵《雍正篡位說駁難》)。而本次遼檔館展出的詔書,以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寫成,蒙文遺詔屬首次問世,對于文獻學研究來說意義較大。但是涉及世宗即位本身,遼詔則很難起決定性的判斷作用。


  要徹底說清本問題,必須先簡單梳理一下,在中國古代"遺詔"究竟是何種性質(zhì)的文件,為何"遺詔"在康雍交替之際受到如此重視。


  中國古代皇權社會中,所謂"遺詔",一般是先君駕崩之時宣讀的詔書,內(nèi)容多為對其執(zhí)政生涯的總結及對于新君的期許,當然,通常也會指明某某皇子繼統(tǒng)為帝。而古時的遺詔并不嚴格等同于今天的遺書,很多遺詔并非皇帝親筆,而是皇帝駕崩后大臣或新君根據(jù)皇帝生前意愿所擬。因此,所謂遺詔的真?zhèn)危P鍵在于它是否真實反映了先皇生前意愿。如是,則為真詔;如非,則應認為是偽詔、矯詔。最著名的矯詔事例發(fā)生在秦朝,秦始皇出巡暴崩于沙丘,趙高李斯二人傳遺詔令長公子扶蘇與大將蒙恬自殺,命胡亥登基。古今史家皆認定其為矯詔。


  對歷史上遺詔真?zhèn)沃卓滴醣救诵闹敲?,在《清圣祖仁皇帝實錄》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條(1717年12月24日,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一日)中記載了他對諸子的面諭,其中有:"自昔帝王多以死為忌諱,每觀其遺詔,殊非帝王語氣,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暓之際,覓文臣任意撰擬者。朕則不然,今預使爾等知朕之血誠耳。"當然必須指出,他所說的多是自己過往的總結,并無任何宣布繼位人選的記錄。


  毫無疑問,詔書應該是皇位傳遞時至關重要的依據(jù)。但縱觀中國歷史,皇位更迭之際,因詔書真?zhèn)蜗破鸬牟懖⒉欢嘁?。雍正即位可謂此中最為激烈者。個中緣由,又與清代的皇位繼承制度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皇位傳承方式經(jīng)歷了種種變化,但總體上,以嫡長繼承制建儲最為普遍。一般說來,如果太子身份及早確立,不出意外的情況下,由其繼位順理成章。此時詔書所起的不過是程序上確認新君登基的作用。換言之,如果太子人選未出現(xiàn)變化,而詔書所寫有異,很難不引發(fā)朝臣的懷疑,與宗法禮制也不相合。因此,歷史上如隋煬帝謀奪大統(tǒng),便是設計先使文帝廢除楊勇太子之位,再立自己為太子,以太子身份而非遺詔為繼位依據(jù)。


  清朝初年,漢族王朝慣用的嫡長繼承制并不符合滿族傳統(tǒng)。關外時期,滿族多采八旗推選制,入關后,也多有平衡八旗勢力等考慮。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甚至康熙本人都并非嫡長子,也不是以太子身份繼位??滴跻鈭D效法前代,于康熙十四年立次子胤礽為皇太子,但康熙四十七年、五十一年發(fā)生了著名的兩廢太子事件,之后直至康熙駕崩,再無太子之立。在這種背景下,儲位虛懸,并無法定繼承人,遺詔才成為繼位人選的決定性因素。

 

 

  2、"康熙遺詔"的出臺與作用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駕崩于暢春園。按雍正自己寫成的《大義覺迷錄》所言,康熙臨終時將遺言宣付負責禁衛(wèi)的隆科多,由隆科多傳口諭,令雍正入繼大統(tǒng)。據(jù)《上諭內(nèi)閣》記載,三日后即十六日,胤禛公布了所謂遺詔,且只宣讀了滿文本。不管是篡位派或繼位派的學者,都認同此做法的原因是:當時漢文詔書尚未寫就,故不得不如此。而更有學者指出:康熙確曾用滿文宣布了遺言,根據(jù)這個遺言,十六日暫時寫就了滿文草稿,但遺言并不利于皇四子,故此不能馬上公布(金恒源《康熙遺言與康熙遺詔關系》)。無論如何,從中可以證明一件事:即現(xiàn)存所有"康熙遺詔",至少都是在十一月十六日后再行做成,在十三日康熙帝駕崩時,只有口諭而已。因此,這次三體文字合璧的遼詔,恐怕更晚于現(xiàn)存漢文詔書與滿漢合璧詔書,據(jù)此定案說服力有限。


  而幾乎就在雍正登基同時,各種懷疑、流言就接踵而至??滴跄┠隁埧岬膬ξ欢窢?,讓各位皇子都難以接受既成事實。故各種說法真?zhèn)螕诫s,紛至沓來,也給日后的歷史研究造成極大混亂。此中流傳最廣者,即為改詔說。本次遼詔公開,很多人認為雍正合法繼位的立論依據(jù),其實在于根據(jù)它可以判斷改詔說難以成立。


  所謂改詔說大致有二,其一較為流行,即"傳位十四子"改"傳位于四子"(參見《大義覺迷錄》)或"傳位第四子";其二為"傳位于胤禎(十四子名)"改為"傳位于胤禛"(參見金承藝《清朝帝位之爭史實考》)。兩種說法都曾引起學界辯駁,本次遼詔出現(xiàn),很多人也從三種文字的寫法來論證改詔為不可能。但實際上,無論詔書是以漢文、滿漢文還是滿蒙漢文寫就,改詔說從邏輯與事實兩方面本身就都難以說通。改詔一事風險極大,不論任何高明的寫手,都難保不留下痕跡,容易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而且如果冒著風險改詔,必須具備兩大前提。第一,康熙曾公開表明自己已擬好遺詔,并宣布于某處保存。第二,詔書當于皇帝駕崩之時當眾取出宣讀。否則,根據(jù)前文所論遺詔的性質(zhì),則改詔不如重新制作一份詔書便利。康熙是于出獵途中突發(fā)疾病,至暢春園休息而突然駕崩,而任何史籍都沒有言明已有遺詔。退一步講,就算史籍都經(jīng)過雍正即位后的修改消除了痕跡,也很難想象康熙出獵會隨身攜帶遺詔。而三日后才發(fā)布詔書,不難看出雍正有時間有條件制作詔書。故而改詔一說,本來就于情于理難以成立。因此遼詔至多證明雍正沒有改詔,依然無法成為判斷雍正皇帝即位情況的關鍵證據(jù)。

 

 

  3、關于雍正即位的一點看法

 


  為了澄清社會上關于滿漢關系、皇位正統(tǒng)性以及其他于己不利的種種流言,雍正七年,雍正親自寫了《大義覺迷錄》頒布天下。其中有他對即位情況的自述:當時胤禛替代其父在天壇祭天,聽聞康熙身體不適,屢次請求探視均未果。但十一月十三日,突于祭所接到召見通知:"朕未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佑、阿其那、塞思黑……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tǒng)。著繼朕即皇帝位。"


  這段記載即為隆科多所傳上諭,也是后來遺詔的內(nèi)容。但對于它的真?zhèn)?,歷來爭論不休。根據(jù)雍正自己的說法,他是在京諸皇子中最后一個到達暢春園者,而當時,康熙已告知在場的諸皇子與隆科多,胤禛將即位為帝,只有他本人因晚到而不知。"及朕馳至,問安皇考,告以癥候日增之故,朕含淚勸慰。其夜戌時龍馭上賓,朕哀慟號呼,實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遺詔,朕聞之驚慟,昏仆于地。"據(jù)此則他到后與康熙曾有一段關于病情的交談,但其間康熙并未透露讓他繼位的意思。直至康熙駕崩后,方由隆科多宣詔告知。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遼寧發(fā)現(xiàn)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頸陶片確定出遺址
  • 沈陽一廢品站發(fā)現(xiàn)23米長明代城墻遺址
  • 遼寧發(fā)現(xiàn)1.25億年前雌雄同體植物化石
  • 中外游客匯聚遼寧懷舊工業(yè)文明“蒸汽機車”
  • 遼寧康平遼墓新發(fā)現(xiàn)千年兒童牙齒
  • 遼寧本溪廟后山遺址發(fā)現(xiàn)50萬年前古人類火塘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