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的精神

時間:2013-01-30 09:11來源:新華副刊 作者:張明泉 點擊: 載入中...



  一個并不響亮的名字,仿佛就是一粒在地球上幾乎找不見的塵埃,卻有一種永遠激勵你的精神,這就是我的村莊!----題記


  像一本厚重史書,我的村莊,你簡樸的名字,在我的心靈上,留有深深印記。


  山西省洪洞縣淹底鄉(xiāng)淹底村。這是個具有神秘色彩的村莊,從字面的意思上看,這里曾經(jīng)是山西省臨汾盆地,一個水洼地,或者盆地的最低洼處。東高西低,從西向東一路高坡,老人們把村西叫西頭,把村東叫東頭,村中中叫葛屯或東溝。


  19世紀(jì)60年代末,住在葛屯里的百姓人家,從土窯里搬遷出來,聚居在村東南一排又一排整齊的磚窯洞里,人們都習(xí)慣的稱之為南窯或排房。


  貫穿葛屯是一條河卵石鋪成的大路,以此為參照物,我當(dāng)前就出生在南窯第三排第三家的五孔窯的那個院子里。


  在淹底村的歷史上,南窯的興盛期大約是80年代至90年代。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正當(dāng)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時期,之所以稱之為興盛,是那時正是村里青壯年人丁興旺之時,整個村莊從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可以想象到,在80年代初期的村莊,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吹漫神州大地,生機勃勃景象,真是隨處可見。


  印象最為深刻的應(yīng)是村里的教育。這是一個重視教育的村莊,村子里從幼兒園到高中每個年級都有兩個以上的班級,教職工的配備也很齊全,從主課到音樂、美術(shù)、體育等副課一應(yīng)俱全。


  村里有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從1977年恢復(fù)高考至2012年的35年間,一個近300戶人家,擁有3500人口的村莊,村里考入大學(xué)的學(xué)生有138名,考入中等專業(yè)學(xué)校的學(xué)生有262名。時光變遷,過去的35年間,這里一直就是一個重視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常常在心之深處感謝這個村莊,感謝她孕育了我們,也常常感謝村莊的人們,他們養(yǎng)育了我們,讓我們在這片土地的滋養(yǎng)下,長大成人,并長成了健康向上的人格精神。


  我是16歲那年離開我的村莊外出求學(xué)的。時光荏苒,如今已經(jīng)闊別村莊30余載。但是我說心里話,為了祖國的鐵路建設(shè)事業(yè),在外工作的日日夜夜里,村莊的印記始終都沒有在我的腦海中抹去。村口的那無法考究年輪的老槐樹、那經(jīng)風(fēng)歷雨千百載,依舊固存的老井臺、那石碾、那坍塌后又復(fù)修,復(fù)修后又坍塌的魁星樓,還有葛屯里那條磨得光滑石子路,還有路兩旁深深的、幽暗的土窯洞。


  幾十年過去了,我的村莊,始終不變的是淳樸。


  這是我對淹底村--這個孕育我成長,伴隨我閃光的童年時光,讓我永遠無法忘記,無法割舍思鄉(xiāng)情感的村莊的最初的認識。當(dāng)我贊美她時,她總是默默無語,只是靜靜的存在于我的記憶深處。她像一位老人一樣,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tài)度,始終都面含微笑的哺育自己的兒女,教誨他們做人的道理。


  我曾經(jīng)問過父輩,這個村莊的文化氣息為什么這樣的濃厚,這樣的問題,至今也是我所不能解開的一個謎。


  淹底村的歷史,已經(jīng)無從考證。因為所處在北方,在黃土高坡上一個并不起眼的地方,這樣的先天不足,就讓我的村莊失去了與江南古鎮(zhèn)、江南古村媲美的機會,但她固有的魅力卻始終存在著,不經(jīng)意間讓你忽然發(fā)現(xiàn)她的淳樸恰是她的高貴與美麗。


  這是位于臨汾盆地黃土塬上的一個普通村莊。春天,陽光明媚,草木吐綠,我的村莊從冬日的酣夢中蘇醒,小鳥依在窗前的樹枝上唧唧喳喳不休,叫你心情一下子爽朗了許多;夏天,參天的綠樹掩映著村莊,雨后初晴的天空,一道七彩的虹輕輕劃過,從東頭到西頭是一望無國際的綠。到小麥成熟時,整個村莊沉浸在濃濃的麥香里,開鐮了,村里的青壯男女齊上陣,就連三五八歲的孩子也不示弱,一個個都在田間地頭,幫家人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兒;到了秋天,是村莊最恬靜的時刻,高高的玉米桿林、向日葵林、紅薯花和落花生裝點著村莊的色彩。記得小時侯,我寫過一首小詩《七彩的村莊》,那突發(fā)而來的靈感就是秋天里偶得的;冬天的村莊被大雪覆蓋著,白皚皚的雪地里,時有野兔跑過,獵手們沒有閑暇,他們一個冬天都穿行或匍匐在雪地里。


  村里人的穿著很樸素,男人大多以藍、灰、黑三種色調(diào)為主,女人也都以藍、黑色調(diào)為主,只有孩子們才能穿成五顏六色,或者出嫁的姑娘和新娶的媳婦才能穿紅色的衣裳。


  村里人家的一日三餐,也很有規(guī)律,這樣的規(guī)律,只要你走近村莊,看看家家戶戶房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就知道了。清晨,走近村莊,青草的氣息迎面撲來,濕潤的空氣里夾雜著野花的芳香,在八、九點鐘的時分,在東方火紅的太陽的照耀下,一縷青煙密密麻麻的農(nóng)家屋檐上、窯洞頂?shù)臒熗怖锞従徤穑屇愫鋈桓杏X你真的到了人間仙境一般。午后二、三點時,陽光西斜時,有小兒背著書包回家,也有在田間耕作的鄉(xiāng)親匆匆的趕回家,這是村里的午餐時間。傍晚時分,走進村莊,氤氳的空氣中彌漫著飯菜撲鼻的香,再看看那昏黃的燈火,讓你油然感到家的溫暖。


  這是山西晉南一個以面食為主的村莊,小麥磨出的面稱為白面,玉米磨出的面稱為棒子面,高粱米磨出的面稱為紅面,用小麥、玉米、高粱、黃豆、黑豆、綠豆摻和在一起磨出的面叫雜面。就是用這幾種面,加工成面條、饅頭、窩頭或者湯、糊之類的食品,用以作為村里人世世代代的主食。


  淹底村,一個頑強和堅韌的村莊,滋養(yǎng)著她的人民,從小就敢于去戰(zhàn)勝天旱、雨澇和霜凍。他們世世代代面朝黃土,揮汗如雨,與土地親近,與土地抗?fàn)帲屵@片貧瘠的土地變得肥沃。


  遇到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景,村里家家戶戶都能吃大半年的白面和棒子面,都能吃到紅薯、土豆等雜食。遇到干旱和雨澇,整個土地都會皺上眉頭,但村里人,就是有著這樣的一種骨氣,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能耽誤了孩子的讀書。值得欣慰的是,從80年代末以來,家家戶戶都有了一定的存糧,再也不用為家里的糧食"青黃不接"發(fā)愁了。


  這也許,是淹底村的又一個特點。村里人一直尊崇著先人們留下的遺訓(xùn),那就是要用"以豐補欠,豐儉均衡"的原則治家過日子,所以,即使遇到了豐收的好年景,村里人也不會大肆揮霍,他們始終堅持著"樸素度日,一日三餐皆從簡;勤儉持家,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理念,豐收時節(jié),加大糧食的儲存量,以備下一年景欠收時能安然度日。


  聽老人們說過,在過去的時光中,遭遇到天災(zāi)年景,無論多么貧困,淹底村都沒有一個人出去討飯。他們的日子過的雖然很辛酸,但全村上下幾千口子人都沒有叫過苦,他們靠著勤勞和智慧,用長滿老繭的雙手勞動,創(chuàng)造著糧食和蔬菜,維持著一代代人的生計。


  就是這頑強和堅韌的精神支柱,支撐著這個平凡的村莊和她的人民。支撐著像我一樣,遠離她的懷抱,為了祖國的鐵路建設(shè)事業(yè),行走在的四面八方,四海為家的人的頑強和堅韌的信念。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槐花香
  • 遠去的村莊
  • 村莊,在夢里停泊
  • 古馬:白楊樹
  • 北斗七星,七座村莊
  • 第十名
  • 頂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