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真在五臺山出家?(2)

時間:2013-01-28 09:11來源:炎黃春秋 作者:王俊義 點擊: 載入中...



 

  "孝莊下嫁"說的由來及其論爭


 


  關于孝莊太后下嫁其小叔多爾袞的傳說,在《清朝野史大觀》、《清史演義》及《清宮軼聞》、《多爾袞軼事》中,多有記載,且繪聲繪色,十分具體。但這些文人騷客的描寫,與信史相證,常破綻百出,多不足為據(jù)。此事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文字是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十首,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此詞寫于順治七年,以當時人寫當時事,似有所據(jù)。何況多爾袞恰于順治五年已被稱"皇父攝政王",慈寧宮又是孝莊太后的寢宮。詞中說的慈寧宮里張燈結彩,喜氣盈盈地舉行太后婚禮,顯然是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


  還有其他一些論據(jù):其一,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由"叔父"改稱為"父",顯然與母后下嫁有關;其二,據(jù)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nèi)院",豈非暗指多爾袞迫使太后與之為婚;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有再嫁多爾袞的難言之隱;其四,滿族作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素有兄終弟及、弟娶兄婦之舊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違倫理道德。


  針對"孝莊太后下嫁"說的根據(jù),孟森撰有《太后下嫁考實》,予以一一駁難。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況且"詩之為物,尤可興到揮灑,不負傳言之責".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為據(jù);至于所謂"到皇宮內(nèi)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此外,孝莊之不愿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極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與夫君葬,這在古代與此后都不乏實例。孟先生還認為既然"皇父攝政王"之稱是公開之事實,倘若有"太后下嫁"事為何不見于清代官書檔案?與孟森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學者鄭天挺教授也曾撰有《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一文,提出"多爾袞以親王攝政稱皇父……疑皇父之稱與'叔父攝政王'、'叔王'同為清初親貴之爵秩,而非倫常之通稱",似與下嫁事無關??傊?,孟森等認為,不能只憑張煌言的詩,以孤證論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然而,孟森之說并未成為定論,胡適先生在讀過孟氏的《太后下嫁考實》后,致書詰難,指出孟文"未能完全解釋皇父之稱的理由","終嫌皇父之稱似不能視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無論是1949年之前,或者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仍不斷有人肯定"太后下嫁"之說,作為清史專家的商鴻奎教授就曾在《清孝莊文皇后小議》一文中說:"即使有此事,也只能把它當作是一種政治手段來看,值此明清爭奪天下之際,能息止?jié)M洲內(nèi)部矛盾斗爭",將其視作"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也有學者在已有論據(jù)之外,又補充了新的依據(jù)。他們根據(jù)四川師范學院圖書館收藏之《皇父攝政王起居注》書后有原收藏者所寫之跋語:"清季,宣統(tǒng)改元,內(nèi)閣庫垣圮。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于朝,迄今猶藏諸故宮博物院",并據(jù)此認為"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佐證".遺憾的是直到目前,并未發(fā)現(xiàn)和公布上述"跋語"中所說的"太后下嫁攝政王詔",因而,至今"太后下嫁"說仍然是一個歷史疑案。



 

  "順治出家"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關于"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于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贊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一百余句。一些文人學者在疏證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雖多迷離恍惚詭譎,卻明顯是影射"順治出家"之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云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句中的"千里草"為董;"雙成"乃用《漢武帝內(nèi)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順治之董愛妃;另詩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輪臺悔",是指順治下罪己詔;而"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順治未死;還有"戒言秣我馬,遨游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是說順治遜位出宮云游至五臺山為僧。詩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吳梅村身歷滄桑,恐為時諱,不得不將順治出家事以隱晦的手法記入詩中。此詩之后,在有關清代的稗史中,便將順治出家一事演繹得既具體又神秘,從清初至清末流傳不斷。如說順治耽于佛法,視帝位如敝履,并未終于帝位,而是于董鄂妃病逝后,棄政出宮,披緇云游,在五臺山清涼寺依佛門。一些野史與演義中還說,日后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莊太皇太后巡幸五臺山,虔禮諸寺,其意在于拜謁順治。甚至說光緒庚子年,兩宮西狩,途經(jīng)晉北,地方上接待中臨時從五臺山借來御用器具,都宛如宮廷之物,實是順治的遺物。


  針對上述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確死于天花,終于帝位,并未離宮出家。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jù)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譜》。王熙是順治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詔就是面諭他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后的一周,如《年譜》云:"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內(nèi),恭請圣安,吾入養(yǎng)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內(nèi)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yǎng)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yǎng)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隨奏明恐過勞圣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nèi)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圣駕賓天,血泣哀慟。初八日,又同內(nèi)閣擬上章皇帝尊謚,又同內(nèi)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確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于養(yǎng)心殿,并未有遜位出宮之事。無獨有偶,孟森又舉出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集》中所記:"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nèi)吳良庸祝發(fā)。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lián)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著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后的親身經(jīng)歷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于天花。說明孟森的《順治出家考實》有很強的說服力,從而也說明吳梅村以《清涼山贊佛詩》影射順治出家之事不足為憑。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新聞
  • 順治帝死后火化 未葬在棺材里
  • 順治時只能腦門心留一小撮頭發(fā)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