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臺人。生于1901年11月8日。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后留校任排長。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后到國民軍第二軍第6混成旅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后,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攻打叛軍夏斗寅部,后被派往張發(fā)奎部任司令部參謀。1927年后,歷任工人赤衛(wèi)隊第6聯(lián)隊隊長,工農革命軍第4師第10團黨代表,4師參謀長、師長等職。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派往鄂東北,先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1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1930年春,任第一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1931年初,第一軍與第十五軍合編為第四軍,任軍參謀長。協(xié)助軍長曠繼勛等指揮部隊連續(xù)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qū)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第四軍軍長。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組織指揮了一系列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qū)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10月,由于敵人強大和張國燾戰(zhàn)略指導的錯誤,鄂豫皖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四方面軍主力2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qū),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1933年11月至1934年8月,指揮所部抗擊國民黨軍20多萬人的“六路圍攻”。
1934年2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軍會師后,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曾獲金質紅星獎章。1936年7月,第四方面軍與第二方面軍會師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zhàn)役。會寧會師后,中央軍委指示,第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11月,奉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被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7年8月,任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1938年4月,率第129師和第115師各一部進入河北省南部,創(chuàng)建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6月到山東,任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1942年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副司令員,后任抗日軍政大學代理校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任晉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華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后改為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8年3~5月,指揮臨汾戰(zhàn)役,以大部分新組建之部隊,攻克設防堅固的臨汾城。6~7月指揮晉中戰(zhàn)役,以6萬兵力殲國民黨軍10萬余人,解放縣城14座。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zhàn)役,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參與領導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和國防建設。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斗爭。1978~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83年6月~1988年4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他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在戰(zhàn)爭時期和建國以后,發(fā)表過多種軍事論著。著有《徐向前軍事文選》和回憶錄《歷史的回顧》。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