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場百態(tài)圖(俞小紅繪)
古代賣官,是一種“制度性”的賣官,那時叫“捐納”。有清一代,人人都想當(dāng)官,流弊甚多。當(dāng)時社會改革的失敗,與之不無關(guān)系……
“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說的是秦朝將爵位賣給百姓。中國歷史上的“賣官”,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其時,邊關(guān)多事,為鼓勵百姓捐納,在出賣爵位的基礎(chǔ)上,再出賣官職以支付龐大的軍費開支。
此后,古代中國一直在“賣官鬻爵”,唐、宋、元、明都有捐納,有清一代則更是登峰造極,并形成了一套極其復(fù)雜的體制。史料記載,最多的時候,清朝接近60%的官員都出自捐納。
當(dāng)時,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軍功提拔。那些考科舉不行,打仗不行,又極想當(dāng)官的人怎么辦?只要有錢有想法,他們可以通過捐納制度做官。
譬如晚清在邊疆學(xué)和外交學(xué)都有建樹的姚文棟,15歲中秀才,應(yīng)該說天資也不錯吧,但應(yīng)鄉(xiāng)試考舉人就是考不上,無奈之下,就納資捐官。
通過這一途徑,他迅速得到了官職,兩次以外交官隨員身份出使外國,官至二品銜直隸候補道,在晚清聲名卓著,著有《東北邊防論》、《東槎雜著》和《云南勘界籌邊記》等書。
但絕大多數(shù)的捐納官在歷史上沒有什么業(yè)績聲望,被“正途”出身的官員所看輕。如大太監(jiān)李蓮英的過繼兒子李德福,就捐了個員外郎,在兵部當(dāng)差。但什么活都不會干,只會喝酒聽?wèi)?,花天酒地?/p>
捐納制度對買官者雖無明文限制,但是說清代什么人都可以買官做,也有些失之偏頗?!饵c石齋畫報》曾報道:
“茲聞道士某乙已經(jīng)還俗,并納粟入官,終日晶頂袍褂酬應(yīng)士大夫之間,而董子祠香火遂致缺如。事為地方紳士所聞,稟請運憲辦理。茲聞江蓉舫都轉(zhuǎn)已札,委毛鹽尹傳驗該道是何裝束,如果屬實,即令逐出,另行招選。”
揚州城北柳巷董子祠原看守香火的道士,因為眼熱官場,捐了個官大搖大擺地當(dāng)了起來。群眾的意見很大,媒體也炒得沸沸揚揚,這是官府也不允許的,所以派人查實處理。
捐納制度之下,眾相紛呈,不僅有道士買官,還有和尚買官的?!肚迨犯濉份d,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丁亥,刑部疏,審明知府王樹勛即僧明心,蒙混捐保職官。得旨:枷號兩個月,遣戍黑龍江”。
這是正史記載朝廷制裁和尚買官案例。和尚花錢買官成了一個市長,這讓嘉慶很惱火,遂將和尚發(fā)配到邊疆。但這也滑稽啊,朝廷既然明碼標(biāo)價賣官,和尚道士的錢就不是真銀子?
朝廷以賣官換取民間財富,當(dāng)然也希望捐納者能夠勝任的。曾爆料清末朝廷諸多內(nèi)幕的《崇陵傳信錄》載,北京城一個木材商人玉崑,“以入資助園工,得道員,忽授四川鹽茶道”。
四川鹽茶道可是個重要的位置,更是肥缺,上任前光緒皇帝例行要召見。玉崑的言行舉止十分粗鄙,光緒問他讀過什么書,他說讀過《三字經(jīng)》與《百家姓》,光緒看著起疑,叫他寫幾個字瞧瞧。
磨嘰了好長時間,玉崑只寫出了兩個字“玉崑”,其它什么字都不會寫了。光緒一氣,“怒斥出,即日罷之”,把一個行將上任的副省長級別的文盲捐納道員給撤了。
清代賣官的規(guī)模驚人心目,捐納名目繁多:賑捐、軍火捐、海防捐、工捐、米捐、茶捐等。康熙征討準(zhǔn)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僅山西一省,捐縣丞的有1萬2千人。乾隆時,還出現(xiàn)過白米20石可捐一個縣丞的記載,可想而知,賣官達到了什么程度。
清早期,科舉進士出身的“正途”官員,是不與納捐的“異途”官員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后期,買官的人太多了,衙門充斥了捐納官吏,倒是“客大欺主”,“正途”官員不與捐納官員擠著站的話,就沒地方站了。
有清一代,特別是晚清,人人都想當(dāng)官,國家公開出價賣官,流弊甚多,積重難返。所以,即便清朝末年謀求強國之路,試圖改革吏治,而最終卻毫無進展,這與前期捐納之風(fēng)的猖獗也是不無關(guān)聯(lián)的。
正如清末文廷式在《羅霄山人醉語》中所言:“若今之富人,入資得以臨民蒞政,是真以富制貧……于此而尚言澄清吏治,天下果可欺乎?”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