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盡管她和湖南那條擁有橘子洲的河流有著一樣的名字,但此湘水非彼湘水,她只是一條河長只有105千米的普通河流,在江西贛州東部安靜地流淌著。
湘水的源頭位于贛閩交界武夷山脈筆架山西麓,河流自南而北,流經(jīng)羅珊、筠門嶺、周田、麻州等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地方,在會昌縣城匯入贛江,然后穿越贛州、吉安地區(qū),流入鄱陽湖。
事實上,湘水僅僅是贛江上游的一條支流。支流的地位,并不影響她作為會昌母親河的身份,同樣她也無法置身世事滄桑,歷史變故之外。
這是一條古韻流淌的河。
湘水的來由,被演繹得極富神話色彩,竟然和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有著聯(lián)系。說的是韓湘子在去往廣東潮州府的途中,發(fā)現(xiàn)了這條婀娜多姿的河流,誤以為是七仙女織就的玉帶飄落人間。于是,他按下祥云細看,陽光下,河水淺處可見卵石細砂,深處幽幽如碧玉;急湍處珍珠翻滾,水花飛濺;平緩處水明如鏡,倒映白云藍天。湘水兩岸青山、綠樹、稻子遍布。韓湘子留戀河流美景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正在蒔田的巧姑的丈夫,于是和巧姑有了一番機智的問答。后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便稱這條引得韓湘子駐足細看的河叫“湘水”。
在水運時代,特別是明清時期,湘水作為一條古商道,曾經(jīng)造就了贛南四大名鎮(zhèn)之一——筠門嶺鎮(zhèn)。明清時期,湘水船舶往來,商人如織,用“帆影江聲萬馬奔”形容不為過。夜幕降臨,湘水依然燈火搖曳,猶如繁星點點,整條河流仿佛流螢掠水。江中倒影,在商船的擾動中,撲簌迷離,閃金爍銀。
那時的筠門嶺圩已然繁華至極。街面米鹽成市,百業(yè)俱全,商賈云集,日益昌盛。碼頭上桅桿林立,舟楫爭流,一片繁忙。這些停泊在筠門嶺的船只,卸下食鹽、布匹以及各種各樣的洋貨,或許還有鴉片,堆滿碼頭。這些貨物大部分都不是就地銷售,因此,筠門嶺并不是這些貨物的終點,這里只是一個中轉(zhuǎn)站,它們的目的地是散落在崇山峻嶺間一個個白墻黛瓦的小村落。然后,??吭隗揲T嶺碼頭的船只又滿載著茶葉、竹木、山珍等貨物,把一條條順湘水而下的船只的船艙堆得滿滿當當。同樣,這些山里的貨物也不會滯留筠門嶺,而是順湘水入贛江北下長江,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越洋過海,到達異國。
《雍正朱批諭旨》證實了這一點:“向有潮州及附近汀贛各府民人挑負米谷豆菽赴平遠,易鹽過嶺,在各鄉(xiāng)分賣”,而贛南糧食往往逆贛江至湘水到達筠門嶺,再換小船至羅塘挑運往新鋪,散往嘉應(yīng)州或由大埔經(jīng)韓江流域至潮州府。
滿江檣櫓日夜不息雙向流動,來來往往間把大量財富留在了筠門嶺。老街傍河伸展開來,就安排下了百十家店鋪。在此基礎(chǔ)上,又生出大大小小的街巷葉脈,正是這些葉脈里流淌著潮鹽、大米、布匹之類,積累著金銀財寶,滋生著筠門嶺古街的商業(yè)文明。
這條憑借糧食和食鹽為主要物資運輸繁忙起來的湘水,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依舊很繁忙。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調(diào)查》中做了這樣的記述:“從石城、瑞金的米和豆子為大宗,值幾十萬元”,“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jīng)羅塘、下壩(武平屬,在三省交界)、新鋪(蕉嶺屬,離梅縣三十里)往梅縣,每天有約三百擔過”,“梅縣與門嶺不通車,貨大部分是肩挑”,“門嶺去梅縣,腳夫們一擔貨去,一擔貨回”。
作為一條河流,湘水到了會昌縣城就結(jié)束了自己的行程,新的行程由一條叫贛江的河流繼續(xù)著。會昌人民當然不甘心母親河默默無聞,為了能有更多的人記住湘水,他們頗為努力。其中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出任會昌縣學訓(xùn)導(dǎo)的董晶就是其中代表,他總結(jié)了湘水的八個景點:五波漾月、雙清晚渡、虎踞長洪、龍蟠古井、靈祠翠竹、壇古喬松、古觀晨鐘、野寺飛泉,并以詩的形式盛贊湘水的八大美景。遺憾的是不管是董晶的贊美詩還是湘水,除了當?shù)厝嗣?,知道的人依然不多?br />
時間和河流都不曾停下腳步,從董晶賦詩又過去了261年,時間來到了1934年。此時有一個政黨——中國共產(chǎn)黨正面臨血雨腥風:1933年,蔣介石調(diào)集百萬大軍,對紅色根據(jù)地發(fā)動了規(guī)??涨暗牡谖宕?ldquo;圍剿”,紅軍和根據(jù)地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1934年4月底,江西廣昌失守,國民黨軍隊占領(lǐng)了中央根據(jù)地北大門,并繼續(xù)向前推進。在南方戰(zhàn)線,國民黨投入重兵,向?qū)?、安遠、重石、清溪、筠門嶺等地區(qū)進逼,企圖洞穿中央根據(jù)地南大門,奪取紅都瑞金。
如此嚴峻形勢,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是生死考驗,而當時的毛澤東卻受到了“左”傾教條主義者的排擠,被剝奪了兵權(quán),前方戰(zhàn)事吃緊,毛澤東卻只能到會昌“游山玩水”。游的是會昌山(嵐山),玩的自然是湘水了。不知道是湘水和偉人有緣,還是偉人對湘水情由獨衷,毛澤東為兩條叫湘水的河流都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
1934年7月23日清晨,毛澤東登上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站在高高的山頂之上,眺望一脈湘水緯地而過,思索著眼下的革命形勢,觸景生情寫下了“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xùn)|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這就是著名的《清平樂·會昌》。時年毛澤東41歲,距離他為另一條叫湘水的河流寫下《沁園春·長沙》詞,發(fā)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天問式浩嘆相隔9個年頭。
毛澤東用兵善于以少勝多,寫詩詞也不例外,以一首《清平樂·會昌》勝過董晶湘江八首。從此,“風景這邊獨好”婦孺皆知,成了會昌縣對外宣傳的絕妙廣告詞。這對于會昌人民來說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外之喜罷。
很快,毛澤東離開了會昌,就象悠悠湘水在會昌與贛江匯合,走上了贛江的流程,毛澤東也與他的戰(zhàn)友會合去了,即將踏上空前絕后、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征。
如今,湘水作為商道的功能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美化城市、惠澤民生方面依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提升城市品位,凸顯會昌的自然生態(tài)之美和人文景觀之美,會昌人民圍繞湘水做足“水文章”,傾力打造濱水空間帶。同時,為了保護好青山綠水,呵護母親河,會昌人民實施了“青山、綠地、碧水和藍天”四大工程,湘水兩岸生態(tài)自然 “綠色走廊”的藍圖已經(jīng)繪就。 (責任編輯: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