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四歲讓梨揚名
漢代孔融四歲讓梨,名滿天下,這樣出名似乎太簡單了點,以致今天還有人在說風(fēng)涼話:說不定當(dāng)時的孔融不喜歡吃梨呢!
多年以后,再回過頭來看,成年后的孔融表現(xiàn)其實一般,在政治上沒有什么建樹,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方面也沒有大的成就?;蛟S正是源于政事和創(chuàng)作的平庸,才使孔融在言論上變得出格起來。四歲讓梨賺取的道德資本他不能吃一輩子,為了“博出位”,他提出了兩個標新立異的怪論。
一個就是“父母無恩論”。
“父之于子,當(dāng)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fù)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孔融認為,父親對兒子沒有親情,他生兒子的本意,是為了發(fā)泄情欲;母親像瓶子,兒子像瓶子里的東西,母親生兒子,就像從瓶子里倒東西出來,東西出來后,兩者就沒什么關(guān)系了。
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代孫,這等與儒家孝道大相違背的理論,簡直讓人瞠目結(jié)舌。難怪,后來他與曹操對著干,曹操要殺他,派人搜集他的材料時,這段言論成了他最大的罪狀。
孔融的這個觀點,并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王充《論衡·物勢》篇說:“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dāng)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孔融只是進一步發(fā)揮了王充的理論而已。然而不知孔融想過沒有,只消拿他自身與他的家庭反駁他,這套荒謬的理論就會土崩瓦解。
孔融十三歲時死了父親,史稱他“年十三父喪,哀悴過毀,扶而后起,州里歸其孝”,可見父親的死對他打擊很大,悲傷過度的他,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才重新振作起來的。按他的理論,既然父親對你無恩,你死去活來地哭什么啊?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孔融的言行很矛盾。他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看見一個人在墳邊哭泣亡父,臉色一點也不憔悴,他就把這個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把此人給殺了。
孔融十六歲的時候,他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因得罪了宦官首領(lǐng)侯覽被追殺,逃到孔家,正好孔褒外出,只有孔融在家。孔融把張儉藏在家中。后來兄弟倆因張儉之事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兄弟倆都主動領(lǐng)罪,這時候孔融的母親站出來說話了:“兩個孩子不懂事,我是一家之主,負主要責(zé)任的應(yīng)該是我!”如果真的像孔融所說,兒子只是瓶子里的東西,生出之后,就與母親這個“瓶子”毫無關(guān)系了,那他母親此舉豈不多余?
再看孔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五十六歲的孔融臨刑之前,牽掛的還是他的一兒一女,希望能保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