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民間藝術:茶館評書 昔日輝煌難以再現(xiàn)

時間:2011-12-28 14:07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核心提示:目前全北京市能夠在茶館說書的藝人不足十人,真正的茶館評書也僅此一家,其余都是劇場性質的演出。與當年上百家的茶館評書相比,毫無疑問,茶館評書走到今天已經陷入了困境。

圖為用面塑作品展示的老北京評書茶館,在這里顧客可以邊品茶邊聽評書,又被老北京人稱為“書場兒”。

本文摘自:中國文化報,作者:楊旭東,原題:《北京:茶館評書難現(xiàn)昔日輝煌》

評書,是一種以口頭表演為主,兼有肢體動作、表情輔助的綜合性視聽藝術。如今的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評書為何物,但對于京津地區(qū)四五十歲的老觀眾來說,地道的評書都是在茶館里表演的。如今,在游人如織、酒吧林立的北京后海歷史文化街區(qū),這里的康齡軒大院仍舊上演著正宗的茶館評書。

在康齡軒大院,每逢周三、周四晚上,便有一位老藝人在這里上演原汁原味的京味評書,醒木一拍,一張鐵嘴道不盡歷史上金戈鐵馬的廝殺征戰(zhàn),嬉笑怒罵中說不完世間的人生百態(tài),臺下有一群年輕的觀眾,品著香茶、聽著評書,不時會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和陣陣會意的笑聲……這就是康齡軒評書茶館每周都會有的一個場景。這位老藝人叫馬岐,藝名馬祥矰。他出生于曲藝世家,乃西河大鼓馬派創(chuàng)始人馬連登的小兒子、評書大師陳榮啟的徒弟,如今也已年近七旬。筆者第一次見到馬先生時,他便感慨地說:“多好的玩意兒如今不成了,等過幾年我說不動了,你們恐怕就很難在書館里聽書了……”

早期北京的茶館評書

說起北京的茶館評書,到如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據(jù)連闊如的《江湖叢談》記載:“在清室時代北平沒有評書茶館,說評書的都在馬路邊上拉場子露天講演。自從庚子年后禁煙,北平的評書館子才漸漸興旺,到民國二十年,說評書的藝人都上館子了,露天場兒是見不著了。”可見,北京茶館評書的歷史從庚子年(1900年)算起,應有百余年的歷史,老北京的評書茶館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十家之多。

評書茶館的經營方式與一般茶館不同,說書時間不賣清茶,所上的茶座都是評書愛好者。按照規(guī)矩,一位評書藝人在一個書館只說兩個月,行話稱為“一轉”,每天說3個多小時,一年下來一個茶館就需要邀請6位評書藝人。邀請評書藝人,大多不是茶館掌柜親自邀請,而是由專門的請事家(負責邀請評書藝人的人,相當于中介)來邀請,邀請的藝人越叫座就越能掙錢。不同的書館說書的時間也不同,有黑白天都演的,也有白天說書、晚上賣清茶的,還有白天賣清茶、晚上說書的。一般是藝人說上幾段書斂一回錢,由藝人的徒弟或者茶館伙計拿一個笸籮向書座收取書資,每天散書之后茶館掌柜與評書藝人分賬,一般情況下,按三七分,茶館掌柜得三成,藝人拿七成。

茶館評書的魅力所在

茶館評書的魅力在哪呢?馬岐說:“過去在這樣的書館聽書,有兩個好處,一個是聽著解氣,你可以看到藝人的一招一式,再一個就是書館的小吃吸引人,就連買的那薄薄的一片蘿卜,嗬,好吃!”到今天,小吃對觀眾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傳媒的發(fā)達讓任何的藝術種類都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中欣賞……但這一切似乎都沒有成為阻礙觀眾來康齡軒聽書的理由,馬岐稱這些老書座們是他的“粉絲”,確實也名副其實。無論刮風下雨,好多書座都雷打不動地來捧場,馬先生一高興,還會唱一段壓箱底的絕活兒——岔曲、單弦之類的表達謝意,而且這些觀眾大多為“80后”,且文化程度較高。甚至有東北的觀眾在網上聽過馬先生的評書后,不遠千里來現(xiàn)場聽書,就為感受一下氛圍,足見茶館評書的魅力之大。

在筆者看來,茶館評書的魅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評書是一個人的藝術,能在茶館說書的藝人一般人生閱歷和藝術積淀都很深厚,因此他們說的書往往更具吸引力。以馬岐為例,他從小生活在一個曲藝世家,因此對曲藝、戲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和行內的各種掌故、軼聞都很熟悉,很多東西都可以信手拈來;再加上他本人的經歷也十分豐富,親歷了天津解放、曾到老山前線慰問、精通很多藝術門類……這些都成為他在評書中講古論今的素材,經常能在歷史與現(xiàn)代之間靈活地跳進跳出,自由巧妙地進行點評,因此他的身邊自然形成了一些鐵桿兒的“粉絲”。

在書館,藝人能與觀眾近距離互動。與相聲劇場內演員與觀眾臺上臺下的互動不同,茶館評書與觀眾的距離更近。在茶館內,藝人說書的臺子和觀眾之間幾乎沒有距離,這就首先在空間上拉近了兩者的距離。在沒有開書之前,說書藝人都會按照規(guī)矩,早早來到臺上坐下,行話叫做“繃座”,即坐在臺上等著觀眾的到來。觀眾進門之后,馬上客氣地說:“您來啦,請這邊坐!”接著,茶館老板就會端上一杯香茶擺在客人面前,如果客人自帶了茶葉,老板立刻會幫你沏上。在康齡軒大院,這里都是按照老規(guī)矩行事。早來的觀眾,會坐在位置上和馬先生聊天,請教評書的知識或者曲藝行內的事,也會討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剛剛發(fā)生的熱點新聞等。待會兒開書之后,剛才討論的話題可能就成了馬先生的一個“包袱”,一抖出來,自然會贏得滿堂彩。這種演出前的交流、溝通,不僅是一種老傳統(tǒng)、一種對觀眾的禮貌,通過這種溝通,也讓藝人和觀眾之間增加了了解,為之后的表演奠定了基礎。

可以聽到趣味無窮、包羅萬象的“書外書”。所謂“書外書”,就是指跟評書的正書內容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故事。“書外書”包括兩類內容:一類用行話叫“拉典”,就是在說書的過程中,為了說明某個道理,引用其他書目的經典故事作為案例。比如說兩個人的深厚友誼,就引用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管鮑之交”的典故。另一類是評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種觀念或者現(xiàn)象。比如說到某人喝酒,藝人可能就此對中國的酒文化展開一番講評,也可能拿生活中酗酒的例子勸解觀眾飲酒要適量。這類“書外書”涉及內容極其廣泛,還包括中醫(yī)、武術、地方小吃、梨園掌故等,真可謂是包羅萬象。北京的一位老書座王先生幾乎每周都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康齡軒聽書,他說:“書的內容聽過很多遍了,之所以還來聽就是為聽馬先生的‘書外書’,好聽,長知識!”很多書座都有這樣的感受,因為評書的傳統(tǒng)書目已經說了很多年,故事情節(jié)大同小異,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些“書外書”。馬先生特別擅長說“書外書”,能夠整晚上不動正書,完全是“書外書”的內容。

茶館也是最能鍛煉藝人的地方,通常人們認為“沒在茶館里說過大書,就不算會說書”?,F(xiàn)在在北京,除了馬岐的徒弟勾超固定在茶館說書以外,馬先生還常常讓一些年輕的評書藝人登臺獻藝,以鍛煉、培養(yǎng)新人。

康齡軒的經營現(xiàn)狀

康齡軒大院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茶館,只是在每周的評書演出時間才按照茶館的樣式進行布置,總共也就十幾張桌子,滿座也只能容下30來人,票價30元一位,茶水免費。由于擔心一些書座負擔不起,馬岐戲言前來聽書的觀眾“至少要是個白領才行”。因此,對于一些老書座,他們通常采取非常優(yōu)惠的月票制度,一個月聽8次書100元。盡管如此,自開書至今已有3年,觀眾的數(shù)量基本維持在二三十人左右。由于場地是租來的,又地處黃金地帶,按照這樣的觀眾規(guī)模和票價,采用藝人和園子老板分賬的方式經營是不可能的,康齡軒為了再現(xiàn)傳統(tǒng)的茶館評書,并未采用這種運營方式,只能以其他的收入來彌補書館的損失,能維持下來相當不易。

據(jù)了解,目前全北京市能夠在茶館說書的藝人不足十人,真正的茶館評書也僅此一家,其余都是劇場性質的演出。北京評書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政府啟動了對評書的保護工作,個別的評書藝人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并將文化館或者社區(qū)活動場所免費提供給藝人使用,這是一種很好的扶持辦法,但是與當年上百家的茶館評書相比,毫無疑問,茶館評書走到今天已經陷入了困境。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揭秘上宅文化:北京新石器時代代表 先民無差別居住
  •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地球最古老足跡化石
  • 300余幅水彩畫亮相太原 新老藝術家畫作展時代特征
  • 北京圓明園回收流散文物逾八萬件
  • 北京一工地挖出石碑
  • 北京一工地挖出石碑 文保部門:將派專人轉運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